小站
什么是拖延症?就是当你已经计划好要做一件事情,但是你就是拖着不去做,并且同时还表现出强烈的自责情绪和负罪感。
孩子于巴寒暑假作业留到开学前一晚;
制定好了复习计划,考前还是要抱佛脚;
总说自己学业繁忙,但大量肘间都在玩游戏;
晚上熬夜,上课经常迟到:这些都是患了拖延症的表现。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大约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状,其中50%的学生表示拖延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超过25%的成年人也患有“拖延症”,并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知名社交网站“豆瓣”有一个“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平均每天就有30个人加入到这个小组,当中的大多数是学生和白领。他们纷纷发帖,讲述自己因为拖延错过了出书、错过高薪工作,还有人因为玩电脑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丢了文凭,错失出国留学的机会。
如何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得了“拖延症”?
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有一个学生晚上回家要做一套卷子。他首先坐在桌子前面把卷子打开,就想着等会儿再做,结果两个小时都不动,决定切点水果放在旁边。于是他切好了水果泡了一杯奶茶,端到桌子前面。刚刚坐下来,马上又咚咚地跑去洗手间上厕所,并且洗了—把脸,再次回到桌子前面准备做题。但是手机响了,原来是朋友发的信息,又跟朋友噼里啪啦地聊了一大堆后,又准备做题。结果一看已经11点了,感觉有点困,但是卷子还没有写完,想想明天早上起来再接着写,于是带着这种负罪感跑去睡觉了。
加拿大约克大学心理学专家雷恩总结拖延症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任务计划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拖越久;
2.每次开始行动都要等整点,到了整点,依旧不肯动手;
3.即使决定要开始做最重要的事,还是要先去做些别的事,比如泡杯咖啡;
4.不容许别人占用自己的时间,自己却不珍惜;
5.总是在等待一个“好心情”、“好时机”才做重要的事;
6.无法专心做—件事,总被某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打断转而去做别的事。
追根溯源找出拖延症患者的心理原因
1.没有自信。因为每次任务都完不成,对自己评估越来越低,即使完成了任务,考出了高分,也认为是自己运气好;
2.暗示自己一直拖着没做事因为“我太忙”;
3.顽固。对别人的催促没有反应,认为等自己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
4.压力过大无法纾解。重要的事情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拖拉;
5.抵触情绪。有些人抵触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拖延;有些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对他布置的作业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一种形式;
6.强迫倾向。拖延成了习惯,形成了强迫心理,比如下决心早睡,却还是每天熬到半夜;
7.完美主义。太想把一件事做好,一直都在想各种各样的计划,结果却—直没有行动。
当出现以上心理状况时,人们会倾向于选择较为轻松的事情,如网游、熬夜看剧等来减轻压力,获得暂时的满足感。一旦沉溺其中,便会使拖延进入恶性循环,即使是考试报名这样的事也会一拖再拖。
治疗拖延症有方可循
拖延癥的产生,是与意志力有关的。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r博士在幼儿园里进行了一系列“棉花糖实验”。参与实验的小朋友需要与棉花糖“共处一室”,等待一段时间(通常为15分钟)后,当实验者返回房间时棉花糖还没有被吃掉,则小孩可以再获得一颗棉花糖。结果只有不到1/3的孩子能够没吃棉花糖直至实验者返回。想要治疗拖延症,首先就要从培养意志力,抵制诱惑开始。
强化意志力=积极的态度+专注的精神
拖延症患者会因为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而降低对自己的评估,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根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拖延症患者都会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感到内疚。而这种内疚,恰恰会给他们带来更大压力,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因此,想要治愈“拖延症”,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计划完不成,也无需自责。孩子饱受“棉花糖”诱惑折磨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梦想,比如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等等,时常提醒自己,那么压力也会变成动力。其次,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让自己有精力百分百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专注力的培养需要“内外兼修”
丹尼尔·文格纳的“白熊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理的“反弹效应”。实验要求一组实验对象尝试在5分钟的时间里不要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另一组则不作要求。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实验对象用语言刻画他们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当想到一只白熊的时候就按铃报告。结果前一组实验对象按铃次数是后—组的两倍。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有时候人越是要让自己专注于某件事,偏偏就会心猿意马。因此拖延症患者不必太过纠结于自己的“不专心”,应该通过观察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寻找自己专注力的规律,制定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作为家长来说,无需过多地催促孩子,这对拖延症患者来说是无效的;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以及学习热情的变化,适时地给出建议。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容易受环境影响,建议他们试着与专注力较强的同学在一起,这些外界因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专注力,久而久之便可养成良好的习惯。
计划赶不上变化,勿因完美主义丧失行动力
完美主义者的问题在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因为完美主义,所以迫切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迟迟不肯行动。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轻视那些看起来无聊但绝对有能力完成的事情。由于拖延,这些“小事”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或因为错过了最佳解决时机而令整个计划变成“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