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营
深圳市是在广东省宝安县的基础上于1979年3月成立的。1980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在深圳市范围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成立经济特区。“深圳”原是宝安县县城,一个落后的边境小镇,而不是有些人误解的“渔民村”。那时候,市镇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没有一条大马路,没有一路公共汽车,没有一份正式出版的报刊,没有电台、电视台。党的宣传工具就是一个有线广播站。由于太穷,建市前后,偷渡到香港的“偷渡潮”热浪一下子难于平褪。要在这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对中国有试验和示范作用的现代经济特区,真是困难重重,而要保证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又谈何容易!
现在的深圳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绝对不是神话里边描写那样的“一夜城”,而是在党的正确政策感召下,在建设者们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一起上,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流血流汗建设和发展起来的。
狠抓市容市貌,梁湘实地考察脏乱差猪场
38年前,从四面八方到深圳参加特区建设的干部职工,不少人片面地认为:现在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己到经济特区,就是来搞经济建设的。当看到深圳经济那么落后,老百姓有的还吃不饱,住茅草屋之时,有的人便情急地大声提出:既然是办经济特区就不应该总讲什么精神文明建设。
这种思想认识明显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是不符合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抓紧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从不放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1979年7月19日在《批轉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明确地指出:“随着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势必带来资本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影响,要把工作做在前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止和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中央对广东工作指示汇编1979—1982》,第19至20页,广东省委办公厅编印)
梁湘原是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1981年3月被中央调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并且一干就是6年。他面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千头万绪工作,尤其是面对着深圳某些干部的糊涂认识,心急如焚。对某些总是强词夺理地说“办经济特区就是要抓紧经济建设”,反对强调精神文明的干部,他甚至生气地说:“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中央就关门。你还搞什么特区经济?”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刺耳,但是,随着一步步的实践,大家越来越体会到:深圳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从中央到全国各地,人们评价深圳特区建设的成功与否,不但看深圳的经济发展数据增长了多少倍、有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的还要看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党的建设好不好。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给特区的任务是,发挥改革开放试验场的作用和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深圳特区必须两个文明建设都抓紧抓好。
1982年2月,根据中央关于3月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月的通知精神,市委专门从文教卫生、公安、商业等各个部门临时抽调干部成立文明办,我被任命为市委文明办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3月1日,深圳市委在深圳戏院召开“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动员大会。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深圳市委常委林江主持大会,市委书记梁湘亲自讲话动员。然后,整个深圳市就迅速地开展轰轰烈烈的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消灭苍蝇蚊子、植树绿化的活动。
3月17日下午,梁湘书记提出要到文锦渡的财贸猪场(当时周围还是很荒凉的农村,现在已经是罗湖的一处繁荣市区),我和商业局的一位同志陪同他和秘书一起去。预先不作任何通知。一到猪场门口,梁书记就直奔劏猪场,一脚踩进去,像晒黑豆一样的满地苍蝇嗡然而起,带着难闻的腥臭四处扑面而来。已经61岁的他全然不顾,看看还堆放着腥臭的猪肠肚的劏猪台,又摸摸血水模糊的肉秤、肉磅,直摇头。可是,对匆忙赶到、低头准备大大挨批的劏猪场的场长,梁湘只是严肃地说:“全市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已经开展半个多月了,你们这里的脏乱差还这么严重,怎么对得起全市人民啊?!”然后自己却又叹息起来:“也难怪,就这么小的地方,这么落后的设施,宝安县的时候还能马虎应付,建立深圳市了,办特区了,人口快速增加,即使你们能认真工作,也是应付不来的呵。”临走时,市委书记诚恳地对场长说:“你们得马上整改。我还会再来检查。”然后交代秘书通知管基建、财贸的两位副市长和有关局长晚上到办公室开会,专门研究屠宰场搬迁新址和抓紧建设的问题。
3月31日市委召开文明礼貌月活动总结大会。在分组讨论中,代表们都肯定了我市按照中央的要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指出,全市到处都在搞建设,脏乱差的问题还很突出。许多代表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好的市容市貌和人们良好的精神面貌,就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次大会一结束,市委就发文件宣布:深圳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比其他地方下更大功夫,文明礼貌活动4月份再进行一个月。
在特区建设的实践中,市委在克服资金和人才短缺的困难,抓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抓紧精神文明建设,抓紧思想政治教育,抓紧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方面,也绝不含糊。
1982年8月21日,市委发出《关于搞好党风的十条规定》,提出特区的党员必须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党委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带头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不搞特殊化,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群众的监督。
1983年9月20至24日,市委召开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做出《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开创特区建设新局面》的决定。
1984年元旦,深圳市委大楼门前树立起“孺子牛”的大型雕塑,启示和教育党的干部要保持和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和埋头苦干、奋力开拓的开荒牛精神。“孺子牛”的大型雕塑至今成为深圳的市标。
1984年1月24至26日,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到深圳视察,听取市委书记梁湘的汇报,登上22层的国际商业大厦观看深圳市容,到中航技术深圳公司参观,访问了渔民村,在党支部书记吴柏森家里同他坐谈。老人家临走之时高兴地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人民出版社《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第55页)
这使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进一步认识到深圳的发展,一定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一起上。深圳的发展和经验,少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初,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将要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前夕,党中央的理论刊物《红旗》编辑部专门约请梁湘同志撰写关于深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文章。市委指示我带领另外两位同志负责起草工作。1986年第11期《红旗》刊登了梁湘的文章《在改革和开放中建设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搞好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可能性”。
特区建设在风浪中稳住阵脚
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就不断受到“左”的和“右”的影响和干扰。
1986年全国发生第一次“自由化”思潮,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区也发生了与自由化思潮相关联的“蛇口风波”,两份刚创办几年的报纸《深圳青年报》《特区工人报》由于出现了导向上的严重错误,被中央和省的主管部门勒令停刊。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保证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成为深圳市委面临着的迫切问题。
1987年深圳市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从6月下旬开到8月上旬(半天开会、半天工作),市委书记李灏和常委们从头到尾坚持参加会议,同各区县、委办局、集团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回顾和认真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來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8月5日正式形成会议纪要,并向全市发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加强和改善特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各个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加强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深圳特区的建设,是在资金缺乏、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进行的。既要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够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作用最大化,推动整个建设快速前进。因此,在这次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圳市委响亮地提出,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焦裕禄精神” “王铁人精神” “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努力培养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为振兴中华,建设特区而奋斗。
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又有了更大的精神动力,使深圳的建设快速发展。1988年的社会总产值从上年的47.5亿元增长到73.8亿元,增长速度超50%。
没料到,正当深圳特区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北京政治风波。风波过后,有不少人对中央举办经济特区政策产生怀疑。在深圳的外商陷入忧虑和彷徨,纷纷撤走资金。许多工厂停工。多数基建工地冷冷清清。外来民工无奈地一批批回家。全国范围内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又一浪高于一浪。深圳经济特区则被一些人当作“搞资本主义”“搞和平演变”的典型和靶子。
幸好,由于坚实的党组织建设和广泛的政治思想工作基础,任凭风浪起,深圳社会平稳、民情安定,两个文明建设继续稳步前进。1989年的经济仍然比上年增32%。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视察之后,明确表示特区姓“社”不姓“资”,说:“我1984年来过,谁能想到深圳的建设才经过这么几年就发展成这么个局面?我就没有想到深圳会发展这么快。这次来看了,增加了信心。”“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人民出版社《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第114、115页)
甘当“南泥湾”开荒牛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的宣传和文化、教育事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原因,是深圳拥有一支过硬的宣传文化战线的队伍。他们在艰苦创业的岁月中,不但积极认真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倾力弘扬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而且本身能够言出力行,认真践行“深圳精神”。我们今天回顾历史,不能不点赞深圳精神文明建设者的可贵精神。
1980年,深圳市的财政收入还不到4000万元,到1981年和1982年分别达到1.3亿元和1.7亿元,可说是快速增长,但这点钱除了用于道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用于给全市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和正常办公。市委、市政府为了建设文化教育事业而“勒紧裤腰带”挤出来的资金,也总是十分有限的。面对资金缺乏、生活和工作条件困难的情况,宣传、文化、教育、新闻等部门和单位的同志们不但毫无怨言,而且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埋头苦干,勤俭节约,一个钱掰开当两个用。
结果是,这两年全市新建了3所中学、13所小学、4所幼儿园。《深圳特区报》于1981年6月试刊,1982年5月24日正式出版发行。电视转播台于1981年10月建成,以10千瓦功率转播中央和广东省电视台的节目,并又开始积极筹建深圳电视台。大型文学杂志《特区文学》也于1982年春问世。从1982年元旦起,深圳农村免费给农民放电影。1983年之后,深圳又开始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大剧院等八大文化设施的建设。
笔者于1981年6月从湛江地委宣传部调到深圳市委宣传部工作,刚下火车之后,马上要到深圳市委报到,连问路都碰到很多困难。报到之后住临时宿舍,却因为市委和政府机关都是刚刚成立的,管理跟不上,连一块床板也没有,要自己想办法。有的迟几天报到的作家、画家、教师还要租农民的房子住。整个深圳市缺水缺电,连吃青菜也困难,到处都是荒山野岭。我们许多干部只好利用下班时间开荒种菜,想办法解决一点生活困难。朋友来了就调侃说:“以为到了小香港,却是到了南泥湾。”实际上我们就是到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当开荒牛的。
《深圳特区报》1981年6月试刊的时候,是在白铁皮房里开始的,十几位编辑经常汗流浃背。记者骑着破旧单车回编辑部送稿的时候经常是全身湿透的。版面编辑出来后,得想办法送到香港文汇报印刷厂帮助排印——因为深圳只有一个能印发票、饭票的印刷厂。如果送到广州排版印刷,则交通和时间上困难更大。1982年5月24日正式创刊,还只能是一周4个版面的周报。1983年有了自己的小型印刷厂,才能出版4版的日报。《深圳特区报》就是这样从缺乏资金、缺乏设备的情况下办起来。
深圳电视台的创办,同样是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得过“百花奖”影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祝希娟,1983年6月请缨参加筹建深圳电视台的时候,朋友都说她“疯了”。她后来回忆从上海到深圳电视台筹建处报到时的情况:“其实当时那里只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和农田,到处都是水沟和芦苇塘,我们用打油诗形容它‘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水塘。”祝希娟同其他特区电视事业的“开荒牛”一起,义无反顾,克服生活上和工作上重重的困难,日夜奋战。深圳电视台终于在1984年元旦正式开播。祝希娟作为副台长也在屏幕上亮相。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工程搞招标、施工搞承包、资金不封顶,创造了三天上一层的“深圳速度”,深圳举起“土地拍卖第一槌”等等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过程中的新鲜事物,都是深圳的报纸、广播电视首先宣传报道出来的。在30多年前,当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人们的旧思想观念还未曾更新的时候,这样的报道是需要独到眼光和巨大勇气的。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的政治风波及其过后一段时间,否定改革开放政策的“左”的思想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右”的思潮,在神州大地起伏翻滚,搅得人们心神不宁。深圳市委宣传部在资金和人才资源都匮缺的情况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主持摄制电视政论片《世纪行——四项基本原则纵横谈》,1990年成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央视和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争相播放。江泽民、李鹏、李先念、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题词赞扬《世纪行》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颂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明证”,“光辉的历程,时代的强音”。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第二次到深圳视察,发表了拨正中国航船前进方向的重要谈话。深圳市委宣传部勇敢组织策划《深圳特区报》、深圳電视台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率先宣传报道邓小平谈话的精神,轰动海内外。有人问:深圳特区的宣传和新闻工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敢闯的精神?得到铿锵响亮的回答是:源自对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几十年来,深圳的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正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勇敢地在改革的大道上向前闯,满怀着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用很少的资金开发一小片,带动一大片的“滚雪球式”发展的模式,克服资金上和物质上的困难;取消粮票等票证、土地拍卖、外汇灵活调剂、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等,在改革的路上敢当敢闯,杀出一条血路;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拘一格用人才,勇往直前、锲而不舍,为中华民族复兴不断创造新奇迹。
深圳速度已经远不只是那个“三天上一层”,而且是40年的经济总量从2亿多飞跃到2万多亿,增长了一万多倍!这既是物质文明的辉煌,也是精神文明的升华。
2018年8月28日
(作者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深圳报业集团原党组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