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媛老师
在现实社会,我们似乎更愿意夸人聪明,却忘记夸人善良。善良,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多大的褒奖,反而有时还会被误认为“傻”,因为“人善被人欺”。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善良教育”,因为,在美国的教育中,善良是一个非常崇高的品质。
为什么要从小接受“善良教育”
美国小学非常重视“善良教育”,它迎合了美国孩子从小要培养的“公民意识”。我发现班上最受欢迎的小朋友一定是那些心地善良的孩子。他们乐于给别的孩子释放善意和友好,同时换来对方的回馈,自然就轻易收货到了友情。班上有个小朋友G,他很喜欢欺负别人,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招惹别人:拿出手拍别人一下,或者用东西丢别的孩子。开学没多久,就有不少家长跟我告状,说小G有严重的“霸凌问题”,欺负别的小朋友。后来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他是缺乏社交能力,他心中渴望与别的孩子互动,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于是通过给别人找茬、欺负别人,来刺激对方。所以“善良教育”也是预防“霸凌”的一个有力武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提出:我们常常教育霸凌的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愤怒,处理自己的焦虑,不如换一个角度,教给他们学会善良的品质,学会同理。最好的善良教育,不只是和孩子讨论下什么是善良,或者单纯的读一本关于善良的书,而是让孩子通过亲自感受善良,进而复制出来,再对别人施以善意。
润心的善良教育
识别善意:美国老师常常将善良和“甜”画等号,所以老师会让小朋友一起做一个善良冰激凌,就像甜甜的冰激凌一样,善良会让我们心里觉得甜甜的。平時看到一堆小朋友在争着拿东西,这时有个孩子选择排队,老师马上就会说:“谢谢你的排队和礼让,这非常善良。”每一次老师对“善良”的识别,都在无形中向其他小朋友传递,我们应该做一个善良、懂得礼让的人。善良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中来进行。
表达“善良”,也在收获“善良”。我们常说:想要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要先怎么对别人。想要收获别人的善意,我们要先学会表达善意。在善良教育的经典绘本《你的水桶有多满》中,主人公的爷爷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桶,当我们友善对人时,我们不仅在填充别人心中的小桶,也在填充自己的小桶。读完了故事,老师决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善良小桶,并在班里开始一场善意活动。当小朋友做了友善的事情时,老师就会让他放一张小纸条到自己的和对方的小桶中。当孩子积累了10张小纸条时,他就可以获得一张善良小奖状,并将“班级爱心墙”上的一个爱心涂色。老师为全班设立了个目标,那就是将100个爱心全部涂上颜色!目标实现的时候,老师会给孩子一个大的奖励。
一起做善良挑战:每年的二月,美国小学都会迎来善良挑战周。小朋友们会收到这样的活动列表,上面列出了很多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小小善举。这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覆盖了善良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学校里进行善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小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对别人保有一颗善心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时候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每年的善良挑战中,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例如“用走路和骑行代替驾驶。”这一条,是要让孩子们告诉家长,不必开车才能去的地方,就试着走路或者骑车。与其时时刻刻把自己包在铁壳子里面,不如换一种出行方式,既能保护环境,又拉近了自己和自然与社区的距离。
虽然善良挑战只有短短的一周,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通过善良教育来让孩子明白,不能凡事只以自我为中心,予人玫瑰,也能手有余香。
善良并不意味软弱
只教会了孩子善良,可是怎样让善良的孩子保护好自己而不受伤害呢?如果孩子太过于善良,会不会很容易被别人占便宜?这时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一点,善良和软弱并不矛盾,在该说不的时候说不,不但能保护好孩子的赤子之心,还能让孩子在应当善良的时刻更加坚定。
说“不”的艺术:学会说“不”是美国小学社交教育中非常强调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更强调的是坚定教育: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从容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在美国读书和工作中,我发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非常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坚定而自信。而华人学生和老师就比较含蓄,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常常表现的内敛谦虚,不太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一些机会。美国孩子的勇敢自信,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坚定教育分不开。
坚定教育分四步
要让孩子实事求是,勇敢地说出来自己看到了什么。
要在摆出事实的基础上,从容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了事实铺垫的感受会
更有说服力。
有了事实和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就要大方地说出
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遇到这样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就要学会坚定的说不,大步走开,自己的安全是第一。
身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还要关心孩子能不能存留那份最纯真的善良。然而,善良绝不等于软弱,就像《灰姑娘》中那句一直伴随着她成长的话:“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一样,拥有善良和坚定,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