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群,李铮宇,彭北生,邝永龙
(台山市人民医院,广东江门 529200)
胃肠道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疾病中较为常见,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直肠癌系指自齿状线到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的癌肿,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大部分直肠癌为中低位直肠癌,占比约为70%,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1]。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具有术野显露好、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较高认可度[2]。为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维护患者健康,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5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2~73岁,平均(58.41±9.57)岁;癌肿直径2~5cm,平均(3.42±0.36)cm。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5~73岁,平均(58.56±9.42)岁;癌肿直径2~5cm,平均(3.39±0.28)cm。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⑴纳入标准:①入选者均经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确诊为直肠癌;②年龄<75岁;③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肿瘤下极到肛门的距离<10cm,且肿瘤直径<6cm。⑵排除标准:①合并炎症性肠病、肝肾功能不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肠穿孔、精神障碍、严重心肺疾患、肠出血、肠梗阻者;②肿瘤累及邻近器官或对肛门外括约肌与肛提肌等形成侵犯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血型、血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心电图、结肠镜及活检病理检查等;术前禁食,做好肠道准备,纠正贫血与低蛋白症,置入导尿管。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嘱患者保持取头低足高截石位,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于脐孔处穿刺建立气腹,维持腹压12~15mmHg,具体操作参照文献[3]的方法实施。对照组参照文献[4]的方法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注意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支持,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导尿管保留3~5d;予以抗癌综合治疗。待患者造瘘口或肛门排气、肠道功能恢复,患者可进全流食,逐渐向半流食、普食过渡。
1.4 评价指标 ⑴于术后1个月、3个月,通过肛门失禁Wexner评分系统[5]评价患者的肛门功能进行评价,包括液体、气体、固体、生活方式改变及卫生垫5个条目,总分0~20,其中0分代表正常、20分代表完全失禁,分值愈低则肛门功能愈佳。⑵记录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术后肛门功能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Wexner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Wexner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Wexner评分对比(±s ,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Wexner评分对比(±s ,分)
组别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t P对照组(n=35) 13.15±1.42 11.32±1.24 5.743 0.000观察组(n=35) 12.07±1.33 10.29±1.21 5.857 0.000 t 3.284 3.517 P 0.002 0.001
2.2 患者术后康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对比(±s ,d)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对比(±s ,d)
组别 下床活动时间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术后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n=35) 8.56±2.57 4.11±1.13 3.98±1.03 17.56±3.24观察组(n=35) 5.04±1.42 2.05±1.03 1.97±0.56 13.62±2.46 t 7.092 7.971 10.143 5.730 P 0.000 0.000 0.000 0.000
目前,直肠癌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学者们认为可能与饮食习惯、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直肠息肉是导致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同时食物纤维摄入量低、动物蛋白质与脂肪摄入量过高亦可引发直肠癌。低位直肠癌首选外科手术治疗,目的是彻底清除肿瘤,维护肛门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状态。但因直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如何在彻底切除癌肿的同时,有效维持患者的肛门功能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难点与热点。
传统的开腹直肠癌根治术需在患者下腹正中作一较长切口,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高,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亦影响了治疗效果[6]。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具有微创化、出血量少的特点,可有效减少术后直肠癌患者病情复发、维护肛门功能,且在腹腔镜支持下,能获得更佳的手术视野、解剖层次清晰,可预防盆腔神经丛等盆腔植物神经及骶前筋膜、直肠固有筋膜的损伤;同时,有利于分离直肠系膜,充分观察肛门括约肌,便于术中分离肛门内、外括约肌,治疗直肠癌的效果确切[7]。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充分发展,临床上在完善术前检查、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的基础上,逐渐加大了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术后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同时,在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采用腹腔镜术式操作时器械能够抵达小骨盆腔,且术野清晰,便于术者辨认重要的神经、血管及解剖层次,因此能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出血;其次,气腹的建立便于准确判断盆腔内的筋膜间隙,且操作空间较大,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保肛率[8];第三,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患者肠道的干扰较小,脏器外露时间较短,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能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对于患者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患者可获得确切疗效,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较好,且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