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菱
【摘 要】湘西南部靖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苗族歌鼟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先天性优势,为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进入中小学基础教育音乐课堂中,让苗族歌鼟得以保护和继承。
【关键词】歌鼟;基础教育;手段;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78-02
一、苗族歌鼟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06年国家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暂行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但也存在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受到了现实的冲击。现代化信息进程的加快,挤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薄弱,传承人已出现“高龄”状态,并且体弱多病。二是很多艺人面临着没有弟子或者弟子太少等尴尬局面,很多人也不愿意学少数民族音乐。三是民间艺人收入少,生活上没有保障,仅靠着热爱的心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政府应该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补贴。
(二)老师们没有苗族歌鼟的教学能力。从语言上来看,苗族歌鼟都是“酸话”,它是苗族的土话,也是苗语的汉化,语音接近普通话,但是有苗族腔调在里面,教师队伍里有一半都是苗族人,但真正会说苗话、会唱苗歌的占2%不到,大多数人只是了解,所以苗族歌鼟开展不起来,大多是因为老师的能力有限。
(三)配套的教学资源匮乏。当地行政部门和领导都非常重视苗族歌鼟的传承与保护,但是没有关心教师们了解苗族歌鼟的状况,仅仅只有民间艺人和歌诗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通过歌师讲解、演唱和示范,激发学校老师们对苗族歌鼟的学习热情,有了如何学习苗族歌鼟的方法和配套的课程资源,那么苗族歌鼟的传播就注入了新的生命。
二、苗族歌鼟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靖州苗族歌鼟演唱的特异性。为了表现好茶歌调、酒歌调和放歌调的演唱形式,都是一人讲歌、一人领歌、众人合歌,均为男生多声部合唱歌曲,演唱时全为真嗓,声音浑厚,情感较为深沉。茶歌和放歌主要用真嗓,声音高亢,情感奔放、开朗,假嗓的运用别有情趣。这三种曲调的高音、次高音、中音、低音每个声部在概念上十分明显,即讲歌为低音,领歌为中音,合歌分别为次高音、高音,节奏的处理除了有统一节奏的齐唱和合唱外,在两个、三个、四个声部的合唱中,也常出现不同节奏的交织,有一个高声部演唱,其他中低声部同唱主腔,歌唱音程在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纯四、纯五度还巧妙运用了大二度,曲调结构为复乐段,一个乐段包括上下两句,上句由两次领唱和两次合唱组合而成,搭腔较短,终止于不稳定音上。下句由一次讲歌和一次合唱组合而成,搭腔较长,终止于稳定音上。由于讲歌为歌诗编歌,领歌为起腔定调,合歌为拉腔,所以音乐具有多调性,歌的处理不以常规顺序安排,而于交错式反复插领唱,合唱各声部之中。在茶歌调、酒歌调里,第一乐句的三句词的最后一次不安排在上句,而是处理为下乐句的起腔,成为一种鱼雕尾式的安排,很有特点。
(二)基础教育中加入歌鼟的必要性。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地区原有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和传媒信息的冲击,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而靖州这一块的“文化土壤”在渐渐丧失原滋原味的面貌,所以歌鼟的发展举步为艰,抢救、保护歌鼟已迫在眉睫。如何壮大这一片“文化土壤”?我们该如何浇灌它、保护它并壮大它?在基础教育中加入歌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再不加以重视,那么它只会慢慢消失,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会越来越没有特色,2015年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之所以选择靖州,是因为靖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苗族歌鼟。
(三)基础教育中加入歌鼟的可行性。第一,靖州是苗族歌鼟的发源地,有着良好的语言土壤和音乐土壤,为学习歌鼟提供了语言条件。第二,有足够适龄的儿童,有足够的学校和幼儿园,提供了教学改革的土壤,从农村到县城就有10来所幼儿园、中小学,有着那么多传承接班的人,形成传承的梯队。第三,有足够的青少年和儿童,具备了传承人数的条件,靖州有28万人,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4.4%,在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有着先天的地方语言条件。第四,有资深的作曲和作词先辈们都在这片土壤上生活着,可以请这些资深有经验的先辈们来到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并示范,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情趣与爱好,感受并学习原汁原味的苗族歌鼟。
三、苗族歌鼟的传承方法
据2006年颁布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06年成立了“苗族歌鼟“专家,开展苗族歌鼟进乡镇、学校、社区以来,靖州县民族宗教文体旅游广电局先后在藕团、平茶、三锹、大堡子等乡镇及县职中开办了苗族歌鼟培训班,从锹里地区聘请有名的歌师龙景平担任授课老师。为提高教学水平,每年聘请县内外著名专家进行教学培训,鼓励各级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市的艺术展演和歌师学术交流活动,为传承苗族歌鼟文化培养了大批年轻优秀的传承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奋斗目标和支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对于苗族歌鼟的传承和创新来说,人才也是关键所在。
(一)课堂教学。第一,学校应该聘请当地的优秀歌师来为学生讲解有关歌鼟的知识,开展与歌鼟相关的各种活动。第二,在学校开办歌鼟兴趣班和歌鼟培训讲座,进行歌鼟表演。这些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和观看,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接受并喜爱苗族歌鼟,对培养学生传承和保护歌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活动。第一,校内可以组织文艺晚会、歌鼟比赛等活动,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进行填词填旋律等游戏,发挥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第二,开展课外兴趣班,感兴趣又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参加县里的相关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演出和现场观看歌鼟表演,亲身体会苗族歌鼟的独特魅力,逐渐提高对苗族歌鼟的认识,体会苗族歌鼟的无限魅力。第三,活动的开展推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学校将对艺术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节目和美术作品进行表彰和展示。
(三)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在制度上保证歌鼟的传承,如奖励制度、评优制度以及和中央、省内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件挂钩,围绕地方文化进校园、地方文化进省级或中央展演等活动进行展开。奖励对此作出贡献的人。通过征集歌曲评优制度、演唱歌曲评优制度等来增强竞争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苗族歌鼟的发展手段
我们要全面系统发掘湘西苗歌资源,遵循“循序渐进”的手段,举办苗歌学习班、苗歌比赛,让湘西民歌适应现代人的发展、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失去民族特色、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
第一,歌鼟往往是口传心授。俗话说,“汉人有字传书本,苗人无字传歌声”;歌鼟唱“苗是爱歌客爱戏,爱把山歌伴口玩”。打造专业的老师团队和专业的教科书,如乐理知识、教科书、制作录音带、VCD光碟,赠送给孩子们;培育合理结构的人才梯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得到持续发展。聘请优秀的歌诗走进学生课堂,开展苗族歌鼟培训活动,通过专业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再到最后的熟能生巧。专业的科学方法和口传心授相结合,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能轻松自如歌唱曲目,缩短了接受新知识的成本,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可以自行添加动作来表现完整的音乐,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的独特苗族民歌,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从室内教学变成室外教学,将枯燥的学习环境变得融洽,设计“劳动游戏”,既能劳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也能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劳动与游戏中学习歌鼟,让学生体会苗歌产生的背景,更加体会歌词的内容。穿上當地的苗族服饰,设计“过家家”的游戏,如爱情歌调:男女进行自由组合扮演情人的角色来进行对唱,表达心中的爱意;家庭歌调:可以扮演父子、母子的角色来进行演唱;担水歌调,进行模拟担水来进行演唱。还有诸如此类的待客歌调、饮酒歌调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及人文习俗,获得更加直接的审美感受。
第三,多声部的苗族歌鼟,钢琴即兴伴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靖州苗族歌鼟从形成到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曲调由上下两句构成,作为四句体,先由低声部起歌,然后其他声部进入,歌声音程跳动不太大,为纯四度、纯五度、大小三度和二度,其中大二度的运用皆有特色。所以我们要注意它的音域,基本上都在中音区,利用音程之间的关系来谱写简单的旋律。二是音域狭窄,均在八度之内,大部分在中音区进行,演唱时用真嗓子演唱,非常适合人的自然歌唱音域,这个形态特征为演唱苗族歌鼟提供了基础。三是音的起调自由,多由起歌者自定,演唱时不太吃力,可反复唱跳动的歌词,所以复杂的地方用钢琴代替。四是节奏、节拍变化多样,混合拍子较多,延音和弱起的现象也很常见。所以节奏也是自由多变,但也是仍有规律可行的,把节奏放到韵律活动中。五是讲歌、领歌和合歌实际为延歌,由弱都强,旋律很难记谱子,所以在延长音部分我们可以稍稍缩短。综合以上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靖州是苗族歌鼟的发源地,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俗习惯,在发觉并保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为苗族歌鼟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又受着外来文化、信息传媒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政策来进行保护,让苗族歌鼟进入中小学基础教育音乐课堂,让后代继承。
参考文献:
[1]罗春文.靖州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J].今日科苑,2010(4).
[2]周世斌.浅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07).
[3]杨永蕾.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2(14).
[4]龙飞屿.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J].艺海,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