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楠
【摘 要】《芳华》是一部典型的冯小刚式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文革”后期,发生在文工团中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在和平年代的时代背景下,文工团需要解散。本文从一名观众的角度,解析了《芳华》中一些镜头的运用及手法来演绎的时代变迁。
【关键词】时代变迁;长镜头;纪实色彩;双线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129-01
一、影片的前半段
影片主要讲述“文革”后期,发生在文工团中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在和平年代的时代背景下,文工团需要解散。《芳华》展现的是55后的青春,与其说冯导是在展现过往的青葱岁月,不如说是把那一代人的私有物品拿给大家看罢了。
在剧作上,芳华对于每一个矛盾点与戏剧冲突都点到为止,前十分钟的建置只是阐述了事实,而非令人刻骨铭心,影片前期基调平淡,到了中间部分又没有明确的故事主线和情节点,好在后半程发力,通过精彩的战争场面和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主线挽回了些局面。
为何观众在影片前半程不能进入观影状态,因为它太过于纪实色彩,开场的练舞长镜头,冗长且并不出彩,人物代入慢,人设不鲜明,从一定程度上拖沓了前期节奏。整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文工团内拍摄,但自始至终也没有交代环境,场景转换剪辑全部硬切,受众没有明确的空间概念,所以观影极累。在枯燥无味的前半程,冯导也试图加了些其特有的“幽默”色彩,却换不来影院三三两两的笑声,许多人不能理解那个年代的特定背景,自然也无法懂得其中冷暖和极为隐喻的矛盾冲突。
只有走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欲望被克制,思想被禁锢,虽然整个社会浪潮是积极的,向前的,但那些仍未被呆板麻木浸入思想的人们,却时刻在被监视中独处苟活。刘峰便是这样,在雷锋精神笼罩的时代里,刘峰的人设无疑就是雷锋的翻版,他在文工团里无所不能,倾其所有帮助身边的人,让人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需要他就拱手相让;食堂煮破了饺子没人吃,便打到自己的碗里;就连食堂的猪跑了都要找他去抓;他自掏腰包,给被丈母娘刁难的战友亲手打造了两个沙发……
二、影片的中間段
可惜的是,这个刘峰终究不是活在人们心中的“雷锋”,他对林丁丁的爱如山洪喷发般翻涌,他终究压抑不住内心的自己,选择去表白,去拥抱,但换来的是被检举,被揭发,被流放边境。用穗子的话说,他们想看到的是那个没有缺点和死角,不掺半点虚假的刘峰,而容不得半点沮丧、欲望或是少有放纵的刘峰。他的善良终在那个岁月漫漫、芳华刹那的时代变成了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他被逐出文工团的那天,何小萍爱上了他。
三、影片中后段进入影片高潮部分
何小平,这个受尽欺辱满怀希望进入部队的女孩,没想到这里仍是满目疮痍,破烂不堪,直到刘峰被驱逐的那一天,她心中那最后一份善良也被消磨殆尽了。她来到医护前线,而刘峰也被调到前线作战,由此影片进入高潮部分,也让受众从困顿中剥离,献出了泪点。
在1979年的这段战争场面里,冯小刚用了一个超过五分钟的长镜头,表现刘峰和护送驮队的战友遭遇敌人袭击的桥段,近景跟拍、升降视角的流畅结合,让这场表现战争残酷的景象有着写实的力度,毫无虚幻色彩,同时借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借用何小萍、刘峰男女主人公的双线叙事,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也正是从那以后,时代背景从闭塞走向开放,文工团的解散也隐喻着时代背景的转换,只不过“疯了”当上英雄的何小萍,也断了好人刘峰的一条手臂。最后一支舞,何小萍以旁观者身份离开舞台,在庭院中翩翩起舞,随后时过境迁,刘峰残臂出镜,最终路遇波折,稍显狼狈地遇上了何小萍。
影片最后并不是典型的喜剧收场,但也说不上以悲剧结尾,更像是介乎两者之间,芳华年代已过,对于过去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对未来而言,他们是可悲的。穗子的第三人称旁白一直贯穿影片左右,也从她的口中,我们得知,小萍与刘峰没有名分,只不过相互陪伴,碌碌度日罢了。
四、结语
冯小刚的芳华落幕,倒不如说是铅华散尽后的洒脱,笔者无法评定影片是好是坏,因为经历过的和未经历过的人都在注视,而他把历史有血有肉地扒给受众,不奢求人人都懂,只不过为自己的青春过了把瘾。“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这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诗,一部《芳华》,让笔者看到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出悲痛的印记。想想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比起我们的父辈已经太幸福了。在新时代下我们又怎么能不享受当下,不感恩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奋斗的人们,不珍惜前人为我们赢来的和平时代里的美好岁月?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奋斗,让我们的青春绽放,实现我们这一代人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