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观众对电视画面的真实性和表现真实性的拍摄技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电视拍摄的众多手法中长镜头愈来愈显示出它独特的表现力和不可比拟的魅力。如何正确认识长镜头,使用长镜头,发现长镜之美,让长镜头在电视作品中散发迷人的魅力,是需要广电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随着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观众对电视画面的真实性和表现真实性的拍摄技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电视拍摄的众多手法中长镜头愈来愈显示出它独特的表现力和不可比拟的魅力。
1 长镜头概念及发展
长镜头是一种常见的拍摄手法,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短则十几秒长的可以达几分钟。
长镜头最早被运用在纪录片中,被世界公认的早期的长镜头经典作品,是英国导演弗拉哈迪在1920-1922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里面有一个爱斯基摩人纳努克狞猎海豹的著名场面,就是用长镜头拍摄的。弗拉哈迪把纳努克如何在冰窟里发现猎物,又如何与海豹进行殊死搏斗的真情实景连续不断地拍了下来,并且自始至终让纳努克与海豹同时出现在画框内。这个场面有20分钟之久。
2 长镜头的运用
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后,在电影界出现了不少成功使用长镜头的范例,对后来兴起的电视摄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今天的电视沿用了电影的语言,而长镜头也被普遍地运用在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作品中。在电视新闻中,由于写实的需要,长镜头得到了更多的运用。通过纪实性长镜头,观众看到一个不间断的事件和一个不分割的现场。在这个现场内人物的行为、事物的运动都是相对完整的,使人更感到真实可信。特别是一些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在现场内出现,对于烘托主要新闻事实和主要新闻人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表现现场气氛不可缺少的因素。长镜头不仅可以忠实地再现物质的自然运动,同时,它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画面编辑过程中对事件发展过程人为的曲解与限定,保证了观众认知过程的自然流畅。
在笔者拍摄的一部专题片《因为爱情》中,女主人公黄亚琴边跟记者交谈边给高位截瘫的丈夫按摩,镜头从全景缓缓地推到她的双手,略作停留后又摇向她的脸部,这时她脸上已经沁出细细的汗珠。这个长镜头通过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很好地再现了她平时的一个生活常态,表现了她对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
3 如何发展长镜头的艺术魅力
长镜头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的生活场景的再现,也不是为了叙事而记录的平淡无奇的流水账。长镜头应该是有质量的。最好的长镜头,应该让观众不轻易觉察出这是一个长镜头,而是看过之后才恍然大悟。这就需要拍摄的内容有信息量,不会让观众感到乏味,在拍摄方法上合理巧妙地运用拍摄技巧。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在设计并精彩地完成那些或任意性极强、或严谨到极至的长镜头时往往会展现这些事物的细节。在央视《感动中国》中长镜头的表现力所带给观众催人泪下、为之动容的张力,充分体现了摄像师对镜头语言的准确运用与娴熟的操作技巧,精彩的细节与丰富的信息传达,无不让人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带来心灵上的陶冶及视觉美学的享受。
长镜头最具有写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它能让观众直接介入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摄像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给人以真实,实际的美学体验。观众随着摄像机镜头的运动而运动,或跟踪,或移动,或仰视,或俯看,多角度多侧面观察事物的景象。2011年,两个有着中国名字的美国人——张莫和史杰鹏,在成都人民公园,用一张轮椅、一台摄像机、两个话筒,拍摄了一部长78分钟的纪录片《人民公园》,整部影片一个镜头完成。他们以孩子的视角,低角度地纪录了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活动,还原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有人说这就是一部“活动的清明上河图”,长镜头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长镜头还有写意主义的美学特征。用镜头说话,做客观的记录,更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在屏幕上经常见到这样的长镜头:一个人向远方走去,直至消失在路的尽头。
当然,长镜头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场面的单一上,很容易使观众感到内容拖沓、节奏缓慢,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运用长镜头时必须要事先做好前期的构思处理,并且合理地运用多种拍摄技巧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新闻或专题中的长镜头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观众传达更多的信息量,编辑记者更倾向于画面的剪辑和声画的综合运用,而忽视了长镜头的运用。另一方面,部分编辑记者对长镜头的写实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一个长镜头不如一组镜头表现力强、信息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