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梦
【摘 要】不可置否,纪录片具有真实性,这一“真实”究竟是表象的真实,或是本质的真实,笔者得出的以下结论:其一,素材的整理、挑选、运用、合成,使纪录片的“剪辑”属于二次创作;其二,纪录片具有导演意图的导向性与引导性;其三,纪律片具有强烈的“故事化”趋势,使之符合观众的审美倾向。因而,纪录片的真实属于“相对的真实”。
【关键词】纪录片;二次创作;导向性;故事化;相对真实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98-01
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来源于法语“Documentatre”,意思是文献的、资料的。纪录片的原意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影片。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早期电影短片成为纪录片的历史源头。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代表们登陆》等。其特征为片长一分钟左右的固定镜头,影片样式为户外场面、室内场面、新闻片、报道片、旅行片等。
一、纪录片的二次创作
从“纪录片”一词的词根及其含义本身,便为纪录片的“真实性”奠定了基调。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提出“纪录片”一词,对其的阐释是:“纪录片不仅要拍摄自然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的生活。”笔者认为,即“对真实素材进行有创意的处理”。而所谓“有创意的处理”便是纪录片的再创造过程,这种二次创造过程被称为“剪辑”,而在素材的组合加工与再创造过程中,无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因素,而这一属性“真实”究竟是表象真实、本质真实?还是真实的幻觉呢?就有待我们深思了。
二、纪录片的导向性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拍摄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为了表现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与自然搏斗与融合的场景便采用“搬演”的表现手法。例如,纳努克捕猎用的枪被换成了矛,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屋(伊格鲁)为拍摄而就地搭建等,这一“搬演”的艺术手法在弗拉哈迪此后的影片中也一以贯之。美国导演布莱恩·佛格尔执导的影片《伊卡洛斯》也引发争议,这是一部自省式纪录片,导演将自己作为拍摄主要对象——美国单车运动员出现在镜头前,和一位俄罗斯专家在国际体坛引爆严重丑闻后,一场对体育界用药行为的调查引发了全球追逐战。而这一体育界的“斯诺登”事件,正义究竟是尺子还是幌子?影片故事性很强,线索也十分明晰,始终把俄罗斯当作美国的假想敌,不难发现其導演的主观性强烈,其影片的“真实性”掺了杂质。同样作为“自省式”,又称“自我反思式”纪录片,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中对北京市民的提问:“您觉得北京的风大吗?”与人类学纪录片的鼻祖——让·鲁什创作的参与式纪录片《夏日纪事》中对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你幸福吗?”两部影片中的问题一抛出,便已经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与引导性。
三、纪录片的故事化
“电影无法揭示事实的真实,只能表现构建竞争性真实的思想形态和意识。”(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我无法表现整体的真实。真实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基于价值立场的叙述,它本身就是价值立场的建构。”(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笔者认为,纪录片也没有纯粹的“真实性”,它的真实体现在题材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事实,但又是一种存在的搬演,因而“真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无论是剪辑过程中的二次加工,还是为了突出影片效果或表达导演的主题倾向,纪录片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真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纪录片更是出现了一种模糊的边界,其“跨界”不仅体现在纪录片类型多样,如动画纪录片《黄角坪的春天》、游戏纪录片《MC钱堡》等,更体现在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结合,使得纪录片故事化,更加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趣味,而纪录片“故事化”趋势是一场难以阻挡的潮流,更是纪录片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故事便存在情节构造,“故事化”这一导向因子更加使纪录片的真实成为“相对的真实”。
诚然,“纪录片”三字一经出现,“真实性”这一属性便跃然纸上,但此“真实”究竟是表象的真实还是本质的真实呢?笔者得出的以下结论:其一,素材的整理、挑选、运用、合成,使纪录片的“剪辑”属于二次创作;其二,纪录片具有导向性与引导性,所呈现的是导演意图的画面镜头;其三,纪律片具有强烈的“故事化”趋势,使之符合观众的审美倾向,因而纪录片的真实属于“相对的真实”。
参考文献:
[1]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
[2]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