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立体课堂构建研究

2019-05-24 07:49李国勇唐启焕黄云龙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构建信息化

李国勇 唐启焕 黄云龙

摘 要:传统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由于课型单一、教法单调等问题,呈现死板化、平面化的情况,使得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接受程度不高。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之下,如何构建新的有效课堂,成为中职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实践表明,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立体课堂,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立体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8-0061-04

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识获取、技能形成和性格养成,并对以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认真程度和专业水平。

目前大多数的中职课堂教学仍然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知识为本位,更多地通过讲授来进行知识的传递,过于单调的内容及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使得中职课堂显得死板和平面化。

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完善和信息科技的纵深发展,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国家日益提倡的教育现代化强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性格特点,依托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培养素能并重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职业教育课堂,能够结合课内课外,突破时空限制,并且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性。将死板的平面化中职课堂扭转为多样化的立体课堂,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

一、传统中职课堂平面化的主要成因

因为课型单一,教法单调、陈旧,传统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受限于教材内容,变成了只会书本知识的平面人,课堂效益普遍不高。这样只追求知识讲解、从头到尾平平而过的平面化课堂,没有丝毫波澜,毫无出彩之处可言。经过调研了解,形成平面化课堂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单一

在传统的平面化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往往只局限于课本,课堂内外结合不够,更没有能够与互联网等相关信息化手段联系起来,调动课内外资源。基本上是传统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知识范围有限,多数情况下没有与市场和时代新兴内容接轨,与岗位实际衔接较少。同时,在课程准备上,教师往往只停留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只想到有哪些内容,没想到如何展现内容,较少考虑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情况。另外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能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等这些学生初始状态和学情特点没有较好的把握。

2.教学环节和方法单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秉持的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为本位”,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师按照死板单调的环节,通过自己的讲授将准备好的内容灌输给学生,甚至很少关注学生的反馈,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师生互动少,教师常常陷入自我表演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的局面。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觉得十分乏味,昏昏欲睡,难以实现知识传授的高效性,成为饱受诟病的“满堂灌”。或者是课堂改变有限,仅有的小的创新点,多是以教材或教师的PPT课件作为教学支撑材料,没有在实践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单一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更难以在情感上让学生找到共鸣或者有进一步提升。

二、中职立体课堂的构建

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发现,借助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手段,将教学资源与教学实际整合,可以构建立体课堂,有助于解决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1.立体课堂的基本构架

所谓的立体课堂,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平面化的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构和重建。以“课前课后相辅、课内课外交叉、虚实任务交织、动态静态结合、多种资源结合交互”为特点,在组成上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构建。

“一个中心”是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中心思想。在构建的立體课堂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还原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所有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本位,而非以知识为本位。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为出发点,纠正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认知偏差,不会造成满堂灌等传统平面化课堂教学的困局。

“两个基本点”则强调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组成的基本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形成立体化。

(1)教学内容立体化

教学内容的立体化要求从教学目标开始,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原有基础上定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

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可以深入挖掘,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要补充和重构,而对于情感与态度这一传统平面课堂所不容易实现的维度,进行拓展和丰富,这是信息化手段所能够带来的提升。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便携性和联通性,整合课内外知识,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堂课的学科背景,以及本堂课的应用和相关岗位需求的知识。另外,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生动展示授课内容,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多样化、立体化,化抽象为直观,由感性到理性。

(2)教学过程立体化

在教学过程立体化上,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有着更为直观的帮助。

传统平面课堂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围绕书本内容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来讲,知识的传递是单向且被动的。同时由于拓展不足,教授的知识范围面狭窄,学生的思想无法从课本上打开,也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课前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知识的预习,课中通过信息化资源对问题展开探讨,课后再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回顾,从而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串联。相比较传统课堂,这样的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于知识应用的关注,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构建了立体化课堂,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效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融通共享,最大力度上实现课堂效果。利用信息化手段,变平面课堂为立体课堂,一切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而服务。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培养探究力的“深度”、提升综合素质的“高度”上都能够有成效,可以把学生变成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立体人”。

2.构建立体课堂的主要举措

构建立体化课堂的主要举措还在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中职学校物理课程《摩擦力》一课为例,通过蓝墨云班课、微信公众号平台、教学资源库、微课视频及教学PPT等信息化手段,构建一个丰富立体的信息化课堂。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以及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确定立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上,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掌握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它们的方向,并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动手并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够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情感与态度维度上,则要求能够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参与意识,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同时认识摩擦力对于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了达到立体的三维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课前,教师建立“物理广角”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传上课课件和微课视频,同时给学生进行课程提醒,学生利用公众号进行课程预习。课后,教师利用班级微信群与学生就课堂上的关键点或课后作业进行交流。这样课前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准备,课后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方式变得多样化,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还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课外的交流讨论,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持续沟通。课堂教学拓展到了课前与课后,加深了知识学习的深度和长度,形成了立体课堂的前后两个面。

课程开始后,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软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可利用蓝墨云班课的各个模块收集教学中的数据,从而掌握学情。教师基于数据的学情进行教学安排和调整更科学化。例如课堂开始的手机点名签到,既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又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通过手机从课下转移到课上,形成良好的过渡。同时平台提供的随堂在线测试功能,能够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段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可以对学生所学及时进行了解和评价,从而实现了即时、动态的诊断分析及评价信息反馈,形成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知识的传授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在传统平面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易产生厌烦心理,学习动力低下。教师可通过一些信息化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首先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视频资源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课中播放书页交叉叠放的两本电话簿可以吊起一辆小汽车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体验——每个学生紧紧并拢双手,先让双手有相互运动的趋势,然后再加大力量使双手滑动,感受两个动作中手部受到的作用力。这样动静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最快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前半段的知识引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而在关键知识点即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同样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立体课堂,例如本课的实验探究环节,实验探究能力是物理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传统课堂中,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和枯燥,学生也难以掌握要点。在本节课中,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该实验包括三个小的实验探究环节。按传统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比较困难,而通过引入微课,则能够较好地开展实验探究的教学。通过情景化强、趣味性高、直观性强的微课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另外,結合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资源浏览,包括微视频、电子文档、图片、语音、网页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知识层次差异,选取针对性的学习资料,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固强补弱,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种种信息化手段,我们对课堂进行了提升和改变,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他们知识的获取、认知的提升以及思维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平台。

三、立体课堂的效果

为验证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的立体化课堂对于教学是否有效,笔者对授课班级34名学生进行调查,包含传统平面课堂和新构建的立体课堂中课堂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调情况,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1.课堂满意度

在课程满意度情况上,对于传统的平面课堂,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表示满意,但觉得很满意的只有1位学生,有11位学生对课堂情况的满意度选择了一般,还有1位学生对课堂不满意。而在引入信息化手段构建立体课堂后,学生的满意度有着整体的提高,满意率上升,共有31位学生对课堂授课情况表示了满意以上的态度。因此,信息化手段打造的立体课堂是能够获得学生的好评的。

2.学习效果

对于课堂学习效果,从表1中的六个方面进行调查。课程学习效果选项借鉴李克特5点式量表的形式,对各个效果方面的评价分为非常好、很好、一般、差和非常差这五个选项。通过表1了解学生在六个课堂效果方面的掌握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传统平面课堂中,对于课堂效果的六个方面,学生的选项集中在“一般”上,有少数学生对各项效果选择了“差”,僅有4名学生认为自己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而建立立体化的课堂之后,这一数据得到较大的改变,意味着学生对课堂的认可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教师评价

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多元化,还引入了课堂的教师评价这一内容。由于同样担任教学工作,许多教师对课堂各个方面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于课堂有效性的判断更为准确。因此,引入教师参与评价,对于课堂效果的了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本次课,笔者邀请8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为两组听课后进行评价。教师评价的调查表采用评分制,设计如表2所示。

参与评价的教师认为整个课堂效果都有着较大的收益,评分都在90分以上,对于信息化手段构建的立体课堂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在完成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做得比较好。

通过三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欠佳,学生的满意度也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才能够更加完整、有意义、深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的立体课堂能够改善原有的课堂结构,教育教学的生态性表现为多元化和多样化。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能够提供形式多样、符合需求的学习内容,同时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能充分表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也从以前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启迪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的立体课堂,能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发展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晓献,杨金栓.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6):26-28.

[2]张乐,郭绍青,陈莹.“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9):102-108.

[3]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4]关于一师一课晒课的几点建议[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b93dd2981711cc7930b71609.html.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构建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