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发展:新媒体时代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探究

2019-05-24 02:33李士艳
出版参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民族

李士艳

摘 要:主流媒体的媒介话语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当地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提升对策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以期促进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

关键词:民族 主流媒体 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不仅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传播环境、表达语境、阐释情景、接受心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引导的理念、方法、技巧也发生了变化。在日趋复杂的舆论生态环境下,舆论工作面临多重挑战,舆论管理能力成为媒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省内现有2个自治州和7个自治县,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民族团结关系的维护离不开主流媒体的话语建构。本研究立足甘肃民族地区,探究新媒体时代当地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提升对策,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移动传播技术的推进,新媒体场域逐渐占据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话语空间,主流媒体积极加快“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建设,尤其中央主流媒体推出一大批内容丰富、效果突出的主旋律报道,在舆论建构方面展示了强大活力。而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受制于资源、平台等因素,媒体融合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但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现将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现状梳理如下。

(一)当地媒介生态环境

国内学界提出的“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结构状态”。媒介生态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文化和历史发展状况影响,当地媒介生态环境本就极为复杂。一方面,经济落后、气候恶劣、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媒体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高,难度大,新闻传播事业基础薄弱,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具有较大传播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几乎没有;另一方面,近几年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公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受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风险较高,尤其涉及宗教及民族文化的敏感议题,部分信源有所限制。

(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现状

整体而言,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占据舆论引导的主导地位,舆论口径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强大的舆论稳态和惯性,在民族关系的建构上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冲击,使得甘肃省、市、县三级主流媒体面临用户流失、主流话语权弱化等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錯综复杂的形势,各级主流媒体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加快媒体融合发展转型的步伐。其中比较成功的有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电视台,自主研发打造了新媒体客户端“庆城TV”和庆城县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在政务服务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用户在网上办理各种与用户切身利益相关的办证、社保、医疗报销、水电暖费的缴纳等多项服务,从服务中获取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在生活服务上,尝试为用户免费提供诸如机票、火车票、家政、驾照考取、旅游指南等服务,媒体从各行各业中获取服务费用。作为一个县级媒体,创办的新闻信息和栏目接地气,即从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出发,又不盲目跟进其他媒体,很好地解决了县级媒体内容同质化的现象。

二、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媒介技术的革新是一把双刃剑,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不仅要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更要发展新的技术手段与传播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力,正视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地方主流媒体信息报道缺失

在与甘肃民族地区受众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对于信息来源渠道的信任度,主流媒体占据了绝对优势,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当地受众更信任主流媒体信息源。但现实的困境是,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囿于各种审查制度及严格的新闻发布流程,常常存在对于有损自身形象的事件不愿发布,对于具有高度敏感的话题不敢发布的情况,对于突发灾害、重大生产事故等方面的报道更是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信息发布迟缓,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弱化了个人的利益诉求和个体情绪,与公众的期望落差较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简单罗列事实的报道已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报道才是消解风险最有效的方式。如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破坏事件”,甘肃地方主流媒体在事发之后,未能及时进行报道,躲避发声,为公众所诟病。

(二)地方主流媒体公信力不足

坚守基层意识形态阵地,是地方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媒体的出现,传播主体空前多元,信息发布门槛降低,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日趋复杂化,话语内容的建构方式从专业记者、资深专家为主导的精英模式,向以用户社会关系为主导的大众话语下沉,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功能逐渐弱化,以往一家独大的“主流媒体舆论场”逐渐转向众说纷纭的“民间舆论场”,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虚拟化、匿名性的网络空间,受众“去个性化”“去责任化”特征明显,信息处于零散、失序、混乱的状态。特别是甘肃民族地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公共权力机构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力不足,若政府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不能及时回应,所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世界”,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散布反动言论,激发不良情绪,激化民族矛盾,就会影响民族地区的舆论安全,削弱少数民族群体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致使主流媒体的信任感丧失,政府公信力下降,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三)地方主流媒体媒介发展定位不明

地方主流媒体作为连接地方和中央、政治主体和公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拥有得天独厚的公共信息资源和政治背景优势。而民族地区的主流媒体受众面狭窄,节目制作形式缺乏创新,对少数民族信息需求的关键点定位不准,与群众的信息诉求脱节,在多元舆论场中已逐渐失去本土话语的主导权。突出表现为节目泛娱乐化倾向明显,文化品位低等。民族地区的主流媒体要以建构民族团结为己任,依托地域空间、民间风俗、地方语言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其中彰显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歌曲、宗教等文化符号,如古朴庄严的清真寺——回族的标志性建筑、风格独特的米拉日巴佛阁——藏传佛教圣地、沙漠里的胡杨林——艰苦环境中的坚守等承载客体或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构建起主流媒体舆论传播的“框架”,形成一种地域文化的心理认同,加深其文化底蕴的价值挖掘和现代表达方式的生成。

三、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提升的对策

新的媒介环境下,多元舆论场共存,民族地区舆论引导任重而道远,如何坚守民族地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做好民族舆论引导工作的“助推器”是现实的困境,为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提升对策。

(一)信息传播本土化

本土文化是地方媒体的优势所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受地域文化影响受众对本土文化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传播心理学中,指出受众与新闻事件发生的距离,直接影响其对新闻的感兴趣程度,一般而言,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地方新闻。甘肃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应结合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推进,走基层、下社区、入农户,增进新闻工作者和群众的感情,拉近新闻报道与群众的距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反复、不断流动的政治信息、政治话语、政治符号等是意识形态的现实表征,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功能发挥须依赖这些政治信息、话语、符号的不断流动,在流动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指向”。以“中国梦”“精准扶贫”“民族团结”“一策一户”等高频词的流行话语对话题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建构出大量彰显主流价值的话语体系,倡导民族团结,彰显文化担当,反映平凡人在工作岗位中的辛勤奉献,见证老百姓生活的点滴改变,记录脱贫户生活的喜人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完成民族团结的意义建构,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构筑起一个想象共同体,讲好甘肃故事。

(二)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

民族特性涵化了少数民族语言、服饰、文化、风俗、节日、宗教信仰等,这一系列特点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时起着不可规避的作用。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要努力探究民族习惯和民族情感等文化诱因,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群体性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疏导。一方面,做好双语传播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播映,还原民俗文化背后的意义。另一方面,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主流媒体的竞争法宝,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发挥主流媒体解读、解释、解惑的作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地方主流媒体更应坚守新闻真实,深入挖掘,拓展新闻的广度和力度,以专业的立场解释一些自媒体的失实报道。民族地区受众媒介素养本就不高,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邀请一些新闻评论员把新闻热点、舆论焦点说透,帮助民族地区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实质。如2018年11月3日,G75兰海高速公路兰州南收费站发生的特大交通事故,车祸视频上传后,网民纷纷发声控诉高速公路17公里的长下坡设置不合理,网络上声讨声一片。甘肃官方微博、甘肃新闻频道等地方主流媒体迅速抵达新闻现场,秉持着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报道原则,第一时间发布事故信息,在接下来的几天,每天对事故现场处理、人员救治、事故调查等方面做报道或评论,完整陈述事件过程及后续处理状况,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信息,连续不断地报道,回应公众关切,向公众报告了当时当地的真实状况,使事态回归理性讨论,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饥渴,疏导了民意。

(三)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随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增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升级,民族新闻工作者应该从民族工作全局出发,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找准新闻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顺势而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媒体舆论矩阵,宣传好各民族人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主流,增强从业人员的“本领恐慌”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储备与业务技能培训,立足民族地区舆论引导的复杂环境,培养一批懂理论、懂传播技术、懂双语传播的民族宣传工作者,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民族地区新闻队伍建设。

(四)创新表达提升引领力量

县级媒体是基层舆论引导的重要载体,加快县级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做好党的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近日,甘肃省首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玉门市建成,以“新闻+政务+应用服务”的融媒体建设思路,運用无人机、云计算、大数据、H5等先进技术,丰富新闻传播方式,将传统“单一、定向、固定”的传播方式转变为新兴“多屏、移动、社交”的融合传播方式。此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一次采集、多元传播”,推动内容升级,形成覆盖广泛、渠道多样、载体丰富的传播矩阵,占领基层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肩负着引领正确价值观,促进社会稳定的重任,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的责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努力探索出适应需要的舆论引导机制,使其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提升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柳林,胡佳林,崔逾瑜.多元语境下地方主流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J].新闻前哨,2018(2):22.

[3]施惠玲,杜欣.政治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16(9).

(作者单位系西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民族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