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华
(华坪县农科所,云南华坪 674800)
近年来,华坪县利用冬季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土质肥沃的自然资源和丽攀高速华坪段通车的便利条件,着力发展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鲜食豌豆。鲜食豌豆产业发展迅速,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已成为促进全县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的一项新兴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基础。
华坪县2002 年由农业科技部门通过试验示范的方式开始在坝区种植鲜食豌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鉴于豌豆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随后逐年不断从坝区向山区发展。2018 年全县鲜食豌豆种植面积2866.72 hm2,其中新庄乡、通达乡种植面积达1400 hm2。种植品种选择优质抗病高产品种,如中豌9 号、中豌13 号、甜脆长寿仁等,优质抗病高产品种占全县豌豆种植面积的95%以上,种植模式不断改进,标准化种植不断提高。新庄乡利用玉米秆或烤烟秆作支架进行早播套种;通达乡加大投入建设大棚设施,利用水窖水源,以滴灌的方式实施水肥一体化种植。全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使用生物农药,防冻害等综合技术措施,示范推广新种植模式提高产量,保证鲜食豌豆绿色、安全。
选择种植市场需求适销对路品种,形成了不同区域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在海拔1500 m 以下低海拔河谷区,重点发展早秋种植,播种期在9 月下旬到10 月上旬,12 月底霜冻前收获,豌豆收获后种植早春西瓜、早春鲜食玉米等作物,实现一年三熟;中海拔半山区在10 月上中旬播种,充分利用半山区霜冻较轻、豌豆能够耐受一定轻霜的特点,在春节前后上市,利用春节菜价较高的有利时期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海拔1800 m 以上高寒山区在10 月下旬到11 月上旬播种,次年3-4月收获,充分发挥晚熟优势,延长市场供应期,使华坪县从12月到次年5月都有鲜食豌豆供应,市场销路由县内到县外,省内到省外,现今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全县鲜食豌豆种植大多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道路未进行硬化的泥土路,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且成本高;水利设施薄弱,灌水大多数依靠自然雨水,无稳定的灌溉水源,影响鲜食豌豆的产量。对鲜食豌豆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豆农技术培训资金投入不足,项目争取和扶持力度不够。产业无规划,各自为政,没有规模效应,未形成拳头产业,缺乏发展后劲,严重阻碍鲜食豌豆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据调查,留守农村多数为老人、妇女、孩子,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种植鲜食豌豆劳动力缺乏,特别是偏远山区尤为突出。在科技培训上忽视豆农实际需求,培训重次数轻成效,方式方法单一,培训缺乏针对性。科技示范户带动力不强,重种植轻管理,收多收少一个样,存在广种薄收现象。众多豆农农业科技意识不强,标准化种植水平低。
豌豆销售市场变化莫测,价格涨跌起伏不定。豌豆销售中间环节较多,豆农自主销售能力弱,大多数是通过中间商收购转售。鲜食豌豆未进行分类及加工包装,遇到市价格波动时,豆农无话语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增加经济收入困难。
积极争取产业扶持政策,用项目推动鲜食豌豆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采取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调动和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性。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利用腊姑河水库水源修建灌溉水渠,无水源的种植区积极动员豆农修建水窖、水塘,保证豌豆灌溉用水。抓好以新庄乡、通达乡为重点的鲜食豌豆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豌豆产区道路硬化建设,打造便利的交通条件。
通过农技人员的现场示范,加强对豆农种植技术的培训,把种植技术输送到田间地头,增强豆农学科技用技术意识,打通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随着鲜食豌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出路在于加快推广运用农业机械化。要通过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培训豆农农业机械操作知识,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入户,降低耕种劳动力成本,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科学种植鲜食豌豆是提高产量的基础,卖得好是增加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培育一批农村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经纪人,让他们带动豆农科学种植,打造品牌,提高鲜食豌豆的知名度,使鲜食豌豆成为消费者青睐的“金豆豆”,成为华坪县豆农脱贫奔小康及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