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艳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40
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强大的物流业息息相关。近年来,安徽省整体物流竞争力不断增强,然而各城市物流发展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物流竞争力差异较大。通过对安徽省2016年16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各地的物流优势及薄弱环节,提出提升物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可以促进安徽省城市物流的长远发展。
国内学者对区域物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刘秉镰认为,区域物流与区域竞争力正相关,完善的区域物流系统可以提升区域竞争力[1];刘明菲、李兰发现武汉市物流产值的增长速度与 GDP 的增长正相关,进一步研究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作用机理[2];何萍、张光明应用协整检验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确定了6个推动区域物流发展的经济因素[3];李忠民和于庆岩应用空间面板数据法,研究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0个省份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异质性[4]。二是从竞争力指标对区域物流进行评价。高秀丽和王爱虎从物流竞争实力和物流竞争潜力两个维度,比较了广东省21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5];吴昱璟等优化了山西省城市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并提出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水平的建议[6];郑丽娟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一带一路”16个港口城市分为四类,并提出提升港口城市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措施[7];宋玲、左小明从物流基础建设、物流系统信息科技、物流发展业务规模、物流经济流通消费4个维度对各省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8];陆戎庆等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基础条件、物流供给与需求规模、其他物流支撑条件4个维度,运用灰色关联法得出了各个城市与城市物流竞争力的不同关联关系[9]。
本文在借鉴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角度,构建合理有效的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影响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安徽省空间规划和物流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合理性、科学性、可量化性、数据可获得性和系统性出发,借鉴刘明菲、李兰、郑丽娟等提出的物流竞争力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需求和物流人才等方面[2,7,9],结合安徽省区域物流特点,邀请物流专家讨论,与物流企业家们多次访谈,选取物流发展环境、物流作业能力、物流发展潜力4个维度、11个指标来评价物流竞争力,如表1所示。
2.1.1 物流发展环境
城市物流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需求,它满足了城市经济活动的需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城市物流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撑,同时物流发展与物流信息技术密切联系,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能有效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作业效率。本文选取GDP、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邮电业务总量、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交通仓储邮电业在业人口比例6个指标来衡量物流发展环境。
2.1.2 物流作业能力
物流作业能力通常指物流各项功能的活动能力。运输是构成物流作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从物流运输的角度,选取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载货汽车拥有量评估物流作业能力,可以反映城市物流的供给和服务水平。
2.1.3 物流发展潜力
城市物流的发展促使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可以提高运输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状况,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以公路里程和交通运输财政支出两个指标来衡量物流发展潜力。
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选取安徽16个城市的数据均来源于2017年安徽统计年鉴,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2017年安徽统计年鉴》。
运用SPSS22.0将全部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未旋转的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711,显著性水平为0.00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和极大方差法旋转,得到包含11个测量指标的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2.691%,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F1包含X1、X2、X3、X4、X5、X6,为物流发展环境指标;F2包含X7、X8、X9,为物流作业能力指标;F3包含指标X10、X11,为物流发展潜力指标。使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内部信度,F1、F2、F3
表3 2016年安徽物流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极大方差法,旋转收敛于3次。
的α值依次为0.946、0.977、0.907,物流竞争力的总体α值为0.929,说明指标的内部一致性好,稳定可靠。
进一步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结果如表4所示,并得各主成分的计算公式: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F1=0.44X1+0.44X2+0.38X3+0.40X4
+0.33X5+0.40X6+0.09X7-0.03X8
+0.10X9+0.05X10+0.15X11
F2=0.03X1+0.03X2+0.20X3+0.15X4
+0.26X5-0.03X6+0.52X7+0.54X8
+0.51X9+0.20X10+0.11X11
F3=0.25X1+0.15X2+0.30X3+0.30X4
+0.33X5-0.19X6+0.17X7+0.05X8
+0.19X9+0.51X10+0.51X11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代入以上公式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以表3中所提取的3个主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按照公式:F=(37.005%×F1+29.826%×F2+25.86%×F3)/92.691%计算物流竞争力综合得分,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16年安徽城市物流竞争力排名
为了进一步分析2016年安徽省16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反映城市的分类与层次,运用SPSS22.0聚类分析得到树状图,如图1所示。从聚类结果来看,安徽省城市物流竞争力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合肥;第二类:阜阳;第三类:蚌埠、宿州、亳州、六安、滁州、安庆;第四类:宣城、芜湖、铜陵、黄山、淮南、淮北、池州、马鞍山。
图1 2016年安徽省城市物流竞争力聚类树状图
4.1.1 因子分析结果
(1)物流发展环境排名:合肥、阜阳、芜湖、蚌埠、滁州、安庆、宣城、六安、宿州、亳州、铜陵、马鞍山、淮南、淮北、池州、黄山。
合肥、阜阳和芜湖位于前3名,这3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邮电业务总量、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交通仓储邮电业在业人口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表明经济发展规模越大,物流需求规模也就越大。这3个城市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上为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比例的邮电从业人员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是实现物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物流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高度渗透和广泛应用,有效地推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2)物流作业能力排名:阜阳、合肥、亳州、宿州、六安、蚌埠、滁州、安庆、芜湖、宣城、淮南、淮北、马鞍山、黄山、池州、铜陵。
阜阳、合肥和亳州排在前三位,尤其是阜阳排在第一位。从表2可以看出,阜阳在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载货汽车拥有量上都超过了省会合肥。合肥在安徽省的物流地位显著,综合能力强,但物流作业能力却不及阜阳,阜阳交通优势明显,是安徽西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农业物流发达,是全国物流园区二级布点城市,物流发展基础雄厚。《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建设包括阜阳和亳州在内的阜阳物流区,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亳州物流业的发展。亳州交通网络体系完善,物流业规模稳健增长,物流需求不断扩大。医药物流是亳州的特色物流,逐步建成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市场体系。
(3)物流发展潜力排名:合肥、阜阳、六安、宿州、安庆、滁州、亳州、宣城、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黄山、池州、铜陵。
合肥、阜阳、六安和宿州名列前茅,这些城市公路建设完善,可以依托公路网络优势,提升城市物流之间的功能对接和互动发展能力。交通运输财政支出高保障,能推动物流业的信息网络化、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
(4)综合能力排名:合肥、阜阳、六安、宿州、亳州、安庆、滁州、芜湖、蚌埠、宣城、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池州、黄山。
从综合能力来看,合肥、阜阳、六安、宿州、亳州物流竞争力较强,合肥位居第一位,经济中心合肥,高速公路网四纵八横,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是国家重点科教基地,培养出较多的物流人才,是促进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合肥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物流不仅需求规模大,而且供给能力强,一系列的优势都是合肥物流迅猛发展的坚实基础。六安、宿州物流竞争力排在第三和第四位,这与其不断优化的物流发展环境、逐步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扩大的物流规模有关。马鞍山经济发展迅速,2016年GDP全省排第四位,区域位置得天独厚,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综合交通网络,而物流竞争力却不强,排名均靠后,这可能与其物流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物流人才有关。
4.1.2 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类:合肥。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合肥在物流综合能力、物流发展环境和发展潜力方面都是最强的,是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国家物流园区一级布局城市,在安徽省整个物流行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第二类:阜阳。阜阳的物流作业能力全省最强,物流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综合能力仅次于合肥。这主要与阜阳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厚、物流总体规模较大、物流企业营运能力较强、物流业空间布局完善有关,加之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实现了阜阳和合肥的优势互补、强强联手,使阜阳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类:亳州、宿州、六安、滁州、蚌埠、安庆。从因子分析可知,这些地区物流竞争力水平低于合肥和阜阳,但却又高于其他城市,该类城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物流服务功能需进一步挖掘,物流基础设施有待更好地完善。
第四类:芜湖、宣城、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池州、黄山。这些城市物流竞争力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其物流一体化、专业化程度低,物流市场主体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开发其潜力,缩小与其他城市的物流差距。
4.2.1 加强合肥中心城市物流的辐射带动作用
合肥物流竞争力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中心地位稳固,有着较高的辐射带动能力。安徽省四类城市物流竞争力发展显著不平衡,合肥应加强与其他地级市的合作,科学规划区域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的建设,促进企业间合作。还可依托科教基地的优势,加强区域间产学研的合作,并积极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区域间层级清晰、功能完善、互通互惠的物流体系。
4.2.2 实现城市物流间的协同创新发展
研究发现,安徽城市物流差异明显,发展水平不平衡,如蚌埠在物流发展环境上占有良好优势,但其物流作业能力与发展潜力较弱,致使其综合物流竞争力不显著。因此对16个地级市统筹规划,城市物流协同发展,形成不同层级的物流枢纽和物流区域,整合物流资源,产生聚集和规模效应,使各级物流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优化配置物流资源,逐步缩小城市物流间的物流差距。
4.2.3 加大优质物流资源的投入
从聚类结果和表2可知,不同类别的城市物流在交通运输财政支出和公路里程建设上差异非常明显,如一类城市合肥的交通运输财政支出和公路里程分别为334 700万元和19 444公里,而四类城市物流竞争力最高的芜湖分别为176 450万元和11 117公里,其余四类城市差距更大。针对不同城市物流的不同短板,应加大优质物流资源的投入和资金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输网络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