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亚男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鉴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出版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3200多种,且从省(市)一级迅速延伸到市、县。目前,我国已编纂出版省级地方综合年鉴32种,700多部;地市级地方综合年鉴348种,4000多部;县区级地方综合年鉴2841种,10000多部。经济部类编纂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编纂的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经济部类编纂还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近两年,笔者参加全国精品年鉴评审,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省各级地方综合年鉴,评审过程中感到,当前经济部分编纂普遍存在五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现在年鉴经济部类框架设计基本包括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经济管理类目(也叫经济综合管理、经济管理与监督类目);第二大部分是经济领域各行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类目,如农业类目、工业类目、建筑业类目、商贸服务业类目、旅游业类目等等;第三大部分是开发区、新区、产业园区类目。这三部分怎么编排,就是经济部类的框架。
现实中,各级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框架设计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一是经济管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开发区、新区、产业园;二是经济管理——开发区、新区、产业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是开发区、新区、产业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管理;四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管理——开发区、新区、产业园;五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经济管理——第三产业——开发区、新区、产业园。这五种框架设计,前两种是合理的,即遵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又贴合我国现实经济发展实际,还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后三种是不合理的,问题出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得不深入;对经济管理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不深入;对一、二、三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得不深入;对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开发区(开发园区、新区)的作用和意义理解得不深入;对年鉴经济部类如何编纂理解和研究得不深入。
当然,各地有各地的情况,经济各类目实际编排设计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必须有所遵循。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以及年鉴编纂经验和规范,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首先,设置经济管理类目(经济综合管理、经济管理与监督类目)。因为任何地方经济发展首先都必须进行规划,通过规划“规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结构调整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1]胡光伟,刘景山.三个文明建设.人民出版社,2014.10.,“规划先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前瞻性调控和科学管理,才能避免盲目无序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因此经济管理类目必须放在经济部分的各类目之首。其次,设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类目或开发区(新区、产业园)类目。这两个类目的顺序因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年度内,开发区(新区、产业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超过一、二、三产业,就把开发区(新区、产业园)类目设置在前,否则,设置在后。第三,对经济各产业类目进行合理排序,按照一、二、三产业的顺序进行。第四,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范畴的各行业类目,原则上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排序;但本地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除外,可以前置。
此外,考察经济部类框架,除类目外,还要看分目。一看分目设置的内容是不是类目所属范畴;二看分目的排序。从目前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的编纂情况看,一、二、三产业和开发区(新区、产业园)类目下的分目设置内容和排序基本在比较合理区间内,而“经济管理”类目下,分目设置内容和排序存在着诸多超范畴和越规矩之事。一是“经济管理”类目中设置的分目不属于经济管理的内容。有的设置“知识产权保护”分目(应纳入“科学技术”类目中);有的设置“工业经济发展”分目(应纳入“工业”类目中);有的设置“现代服务业发展”分目(应纳入“商贸服务业”类目中);还有的设置“新兴产业”分目、“开发区”分目等等,五花八门。把其它行业类目收辑不进去的都放在了“经济管理”类目中,真可谓“经济管理类目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管理是指对地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管理和调控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进行的。比如,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行业监管中的行政指令等。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借助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比如,审计、统计、行业监管法规等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由此,“经济管理”类目中设置的分目内容严格限制在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范畴。二是“经济管理”类目下的分目排序不合理。有的把审计分目放在了最前面;有的把统计分目放在最前面;有的把财政分目放在了最前面等等,不一而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宏观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方法越来越科学明晰,年鉴“经济管理”类目下的分目设置内容和排序必须如实科学地加以记载,如此应设置五方面内容并按以下顺序排列:(1)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等;(2)国有资源监管(包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财政、税务管理;(4)审计、统计、价格管理;(5)专项监督管理(包括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
经济类条目包括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2]阳晓儒.年鉴综述、概况与单一性记事条目的功能和作用.史志学刊,2019,(1).,这是与其它部类条目的共性之处。但与此同时,经济类条目的专业性很强,有着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件条目的特殊之处。行政事件条目有什么记什么,条目要素齐全就可以。而经济类条目除编纂规范要求的要素必须齐全外,经济事件本身的要素和指标也必须齐全。
指的就是【概况】【基本情况】等条目。放眼看全国各地的地方综合年鉴,目前在这类条目编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只记述工作思路和发展举措,没有提及任何经济指标。二是记述了经济指标,但只有绝对数没有相对数或只有相对数没有绝对数。三是记述了经济指标,但不全面、指标漏项严重。凡此种种,严重降低了所收录信息的含金量,年鉴的存史、资政价值也大打折扣。
综合性经济条目究竟应该记述什么内容?根据年鉴编纂规范要求和经济事件特点,这类条目撰写,必须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在先、定量在后的原则。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记述:(1)定性内容记述。这是条目开头必须交代的,即首先记述本年度行业(或企业)发展思路、发展计划、发展目标等。(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述。即记述采取什么重大措施,来推进发展思路的落实和发展计划的实施,这部分内容记述要把定性和定量紧密结合起来。比如,采取几项大的措施,投资建设多少个大的项目等。(3)定量内容记述。综合性经济条目的最后一定要记述经济成果,即用经济指标反映工作成效。一般的行业【概述】【基本情况】必须记录产量、产值(增加值)、实现利润、固定资产总值、从业人员数等反映行业基本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同时,既要有绝对数——当年的数值,又要有相对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
指的是具体的经济事件。比如,展会类条目、推介会条目、产业中的某一行业条目、重大项目条目、重要管理措施条目等等。目前,这类条目的撰写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条目标题空泛。立题大而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经济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市场建设】【节约集约】【体制机制创新】等条目都属此类。二是用经济概念做标题。比如,【经济指标】【经济效益】【生产力】三个条目标题,“经济指标”不是经济事件,不能立题!退一步说,如果立题,经济指标很多,从这个条目标题看,不知道其中要记述哪些经济指标。“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结果,指的是实现的利润,不是经济事件,不能也没必要单独立目;“生产力”是经济学的一个大的概念,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1]曹诗国.生产力新概念解析.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11月.,直白地说是指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又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用“生产力”做条目标题,是不可能记述下这些内容的。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年鉴编辑缺乏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三是漏记经济要素和指标。比如,【批发零售业】条目,只记述了促销活动的销售额,全行业全年的销售额和实现利润没记。【粮食生产】条目,只记述了当年粮食产量,没有记述单产和同比增长幅度。
要撰写好单一性的经济条目,首先要了解单一经济事件的属性,是经济会议条目、展会(博览会、洽谈会)条目,还是大项目建设、重要管理措施方面的条目。其次,根据条目属性确定记述内容。比如,展会类条目,必须记述主办方、承办方、时间、地点、参展企业、观展人次和展会成果(必须用经济指标表示)。许多年鉴在记述这类条目时,有的只记述主办方、承办方、时间、地点,有的只记述时间、地点、参展企业,对观展人次和展会成果缺乏记述。这些要素缺一项,都不是完整的展会条目。再比如,重大项目建设条目,一些年鉴在编写这类条目时,只单摆浮搁地将几个项目介绍一下,这是远远不够的。这类条目的编写,一开始就要记述和交代本行政区域年度内重大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包括大项目数量、总投资额、项目建设进展、竣工完成情况等,然后再分别介绍几个重点项目。第三,要根据条目的属性主动索取资料。摆脱现在普遍存在的“可汤下面”编条目,有什么基础资料就编什么的被动局面,要根据条目的属性,向供稿单位索要全面的、有价值的信息。
年鉴经济部类是一个地区上年度重大经济活动的实事记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部分编纂所涉及的内容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给年鉴编纂提出了新课题,也带来了新挑战,经济部分编纂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1.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新常态新使命意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年鉴人有一代年鉴人的使命。当代年鉴工作者不仅要传承和担纲“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的使命和职能,更要与时俱进,编纂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匹配相适应、反映新时代新常态的年鉴。正如刘延东同志所指出的,“在当今改革发展的伟大时代,地方志工作者更是大有可为”“要紧跟时代步伐,勇担历史责任,忠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详实记载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将这个伟大的时代客观、全面地载入史册,告之后人,传之久远。”[1]刘延东同志在接见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代表时讲话,2015-12-29.谢伏瞻同志在2019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强调,“40年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以敢创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这40年来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2]谢伏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努力开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2019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暨第三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18-12-14.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年鉴编辑理应而且必须担当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年鉴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职责。
2.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迅速构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对接的知识架构。编纂好年鉴经济部分,不仅要具备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动态、新脉络,以便从新视角切入,在编纂中充分记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话,2014-11-19.深入理解其中之意,即,“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不再过分依靠量的扩张,而是结构优化后的高质量增长;三是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由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研发、体制机制创新等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新常态还具体表现为各地采取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的一系列举措和所取得的成效。比如,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淘汰高耗能产业,限制高污染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等等。与时俱进,迅速地在认识上理解新常态,在思想上引领新常态,在行动上跟进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年鉴经济部类编纂的大逻辑。
3.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迅速实施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对接的编纂方式。要实现年鉴经济部分的编纂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接轨,从确定编纂大纲(框架)、到收集相应的资料、再到最后进行编辑加工,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衔接、相匹配。(1)确定编纂大纲(框架设计)要有新常态的站位和视野。目前,现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而我们年鉴经济部分编纂从总体上看还落后于时代,还在“老态”“旧态”中徘徊打转[1]孟亚男.关于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之思考.史志学刊,2018,(1).,突出地表现为在框架的设计上就缺乏新常态的理念。打开“十八大”以后所编纂的年鉴,经济部分的框架设计与“十八大”以前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没能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换、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新经营方式和新业态等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到框架设计中[2]孟亚男.新时代·新机遇·新作为.中国年鉴研究,2018,(1).。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从框架设计——这个年鉴编纂的源头上,充分注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念和要素。在类目设计上,要从宏观上掌控和反映地域年度内经济发展的战略、要事和特点,还要充分运用分目和条目灵动性强的特性,尽可能多地选择经济发展中最有引领力的、倍受关注的新事、特事来立目,以彰显“自我”的经济风格和特色。(2)资料收集要最大限度地拓展新的渠道和空间。现在,拓宽资料来源渠道是年鉴反映新时代新常态的必做之举、也是难为之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非政府组织和新生事物越来越多,资料收集单靠原有的渠道已经远远不够了,资料征集工作越来越面向全社会,这是趋势[3]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方志区域发展报告2017.。我们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方式如不尽快调整,年鉴编纂将会变成“少米之炊”“缺米之炊”[1],很多新常态的内容纳入不进来,年鉴经济部分编纂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犹如“隔岸观火”,经济部分编纂质量难以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要适应新常态必须根治“资料渠道依赖症”,除继续从原有既定的供稿单位索取资料外,还要积极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拓展资料渠道,比如,多参加一些区域重要会议;主动上门与行业协会联系;加强与撰稿人的日常沟通,每年召开几次撰稿人座谈会等等,多管齐下,全力打通和激活资料来源渠道。(3)编辑加工要充分捕捉新常态中的“新”元素。这几年我们目睹和亲身经历了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经营方式日新月异的变革,新型产业的迅速崛起,各种电商、物流、房地产中介、广告代理、税务代理、公正服务、律师服务、评估咨询服务、居民家政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年鉴编辑要善于捕捉这些新鲜经济要素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尽职尽责、翔实生动地记录和反映这如火如荼发展的经济新常态。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年鉴经济部类编纂不够灵活,相互模仿,地域特色不突出在所难免。而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情况大为改观,一些地方年鉴经济部类编纂力求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年鉴经济部类编纂思维模式固定化、机械化,延续“一年扒一年”的思维逻辑,致使地域特点弱化。这种情况的出现有诸多原因:有的编纂单位和编纂人员责任心不够强,有什么资料就编什么,“可汤下面”;有的担当意识不强,明知道编哪些内容能体现地域特色,但因找资料比较困难,不愿意去作为;还有一些新进入年鉴编纂队伍的人员,对年鉴编纂业务不很熟悉,对地情也不够了解,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等等。但这些都是易看到的表象原因,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地方经济工作和地域经济特色的关系,片面地以为把地域经济资源和一年的经济工作记述下来就是地方经济特色了。如何走出这种误区是各地各级年鉴编辑必须正视和认真解答的问题。
首先,要强化本土“个性”,树立地域经济特色是经济部类编纂“魂魄”的理念。地方经济特色是当地经济禀赋和发展特色在年鉴中的客观反映,也是当地经济地情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讲,地方经济特色是年鉴经济部类生命力的源泉,是服务社会大众、为政府提供资政的根本,否则,经济部类的价值就会降低,其应有的作用和功效也得不到有效发挥。俗语说“本土的才是最好的”,年鉴编纂更是如此。
第二,要强化“四个突出”,全角度多方位地体现地域经济特色。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经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经济发展路径也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具备自己独特地域色彩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地方经济特色。落实到具体编纂中,要用“四个突出”加以体现:一是要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年度内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等。二是要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大举措,包括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等。三是要突出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比如,吉林省这些年围绕构造吉林特色产业体系,坚持走吉林特色工业化道路,加大工业投资规模,全力打造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纺产业九大总产值超千亿级产业,实现支柱优势产业整体跃升。《吉林年鉴》经济部类设置突出了这九大产业,以全面反映吉林经济特色和经济发展情况。四是突出地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序。“有些特色并不明显,不易发现,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挖掘内涵,纵横对比,从内涵中发现特点,从中选取最能体现特点的资料,写出内涵,更能增色。”[1]刘五堂.黑龙江史志,2016,(2).比如,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主要行业产值和利润,特色行业产值和利润等在全国的排序状况收录到年鉴中。
第三,要强化框架创新,充分有效地凸显地域经济特色。“年鉴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立体结构,有特色的框架是年鉴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2]李苍绵.中国地方志,2009,(3).设计年鉴框架,首先应按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类,拟定类目,有序排列,以增强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文有大法,无定法”[3](元)郝经.凌川文集·答友人论文法书.,在按逻辑关系划分和排列类目时,还应当充分考虑所记事物在本地的实际情况,将能反映本地主业、特色产业的类目前置,以突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比如,浙江省的杭州市以旅游为主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是它一贯的产业特点,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经济等新型产业又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杭州年鉴(2018)》将这些突出杭州特色的产业前移至一、二产业之前,就充分体现出了杭州产业特色。
第四,要激活彩页功能,直观生动地彰显地域经济特色。卷首彩页不仅具有形象、直观地表达信息的特点,而且往往是读者翻看年鉴的首阅之处。充分利用好彩页这些优势和特质,将地域经济特色巧妙地编排之中,对反映地域经济特色能起到“点睛”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其中,图片选取和艺术编排是至关重要的两点。一般化的、大陆化的、非典型性的、没有特殊意义的图片都不要出现在彩页上,一定要选择那些能够突出反映重大经济事件、重要经济成果和热点经济问题的图片。与此同时,要把内容编排和艺术设计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融鲜明的地域特色内容、时尚的现代美学、前沿艺术设计与一体,最大限度地强化精神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记述和反映经济问题需要用大量的数字说话,这是经济部类编纂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由于涉及的数据多,经济部类编纂运用表格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出其它部类,而且阅读者从中获取精准数量信息的期望值也更高。然而一些年鉴在编纂中却没有对表格的收集、编纂给予足够的重视,编纂出版的年鉴表格暴露出的问题也比较多。除常见的表格标号不规范、表格单位标注不规范、表格指标收录不全、表格标题概括不准确以外,还有三个被忽视的而且是必须纠正的问题。
1.统计表与一览表混淆。很多年鉴中的表格把统计表称为一览表,把一览表称为统计表,根本原因是没有弄清两种表格的概念。统计表是调查所得来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得到的说明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就形成了“统计表”。统计表是表现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最常用的一种表格。例如,
表一 2016年××省城镇常住居民消费支出情况表
表二 2017年××省食品工业主要指标(分行业)情况表
以上表一、表二即为统计表。
一览表是指一张调查表上登记若干个调查单位的表格,但它容纳的调查项目有限。是说明概况,未经分类统计,可一目了然地反映特定事项。例如,
表三 2017年×××市优质工程评比获奖工程一览表
表四 2017年×××市旅游特产名品一览表
10 11 12鸣亮鹿业有限公司海洋针织品有限公司金秀工业设计发展有限公司秀丽工业设计发展有限公司南方工业设计发展有限公司锦绣工业设计发展有限公司鹿头标本牡丹花浴巾风雅餐具文化茶具文心系列砚台伊美手镯动物皮毛全棉银紫砂紫砂银、绿松石旅游工艺品旅游工艺品旅游设计创意旅游设计创意旅游设计创意旅游设计创意
2.表格标题中出现经济学概念错误。比如,“2017年××市建筑企业规模市场发布情况表”中“规模市场”的提法是错误的,经济学中的确切概念是“市场规模”。再比如,“2018年××市船舶产业三大造船指标”,令人费解。经济学中有“经济指标”“产值指标”“产量指标”“利润指标”等等,没有“造船指标”“铸铁指标”“造车指标”的概念!
3.表格收录随意性强。一是表格选取典型性不够;二是表格选取缺乏连续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供给式表格收集方式。笔者认为,年鉴经济部类表格的收录,应尽量避免与统计公报已公布的数据重复。当然,反映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除外,重要的是要把反映本行政区域年度内经济发展重大变化的数据,比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纳税前20名的企业、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年度内开发新产品数量、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等等,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年鉴中,以进一步强化年鉴的资料价值和存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