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转型评价及影响机制

2019-05-24 06:41韵楠楠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6期
关键词:省市海洋转型

韵楠楠,李 博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1 引言

我国拥有海洋国土面积300万km2,广袤的海域面积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空间和资源。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发展重心由陆域逐步转向海陆统筹。2012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7年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使我国成为拥有强大综合实力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年,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陆地资源日渐枯竭,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成为热点话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依赖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产业同构化、区域间的经济总量不平衡、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等现象趋于普遍。海洋经济转型是指海洋经济的增长方式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改变以往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发展成为海洋经济效益最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贡献度高的发展模式。因此,转变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海洋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国外关于经济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ostow、Funke Holger等对国家经济增长阶段的探究;Riverra-Batiz、James A Robinson等归纳的经济发展源泉和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上,较少研究区域海洋的经济转型。20世纪30年代,Robertson D H、Romer、Jungsoopark等主要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Caraten A Holz认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依靠人力资本的优势来提高,经济增速放缓后,利用海洋发展我国经济是必然趋势;Joshua Lewe认为,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的动态收益率;Rostow、James A Robinson研究了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问题。国外的相关海洋研究始于19世纪,较少涉足区域海洋经济增长或转型的发展研究[1]。主要研究包括:Rorholm N[2]对影响英国经济的海洋产业部门进行了定量研究;Nichols[3]分析了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Gogoberidze G[4]提出了海洋经济潜力概念,用于衡量海洋综合实力;Jansson K研究了造船与海洋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

国内经济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出路方面[5,6]、国家政策层面扶持经济转型[7-10]、借鉴国外经济转型经验[11-15]、经济转型的量化分析和发展方式转变对策[16]。国内海洋经济研究始于20世纪后期,海洋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国家和地区海洋问题与政策。安然、周余义[17]分析了深圳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义,提出发展区位优势,立足南海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政府引导,促使其转型成功;张耀光[18]对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完善我国海洋经济理论体系;褚新东[19]以象山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海洋产业转型的建议。②海洋产业转型问题和路径选择[20-24]。卢寿祥[25]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入手,提出了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的诸多对策;李宜良[26]等以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内涵为基础,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朱念[27]等探讨了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转型发展对策。③人海关系脆弱性。李博等对大连[28]、辽宁[29]、环渤海[30]和我国沿海地区的脆弱性进行了深入研究。④海洋经济结构评价升级理论和定量分析[31]。杨金森[32]在合理的海洋结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现状;曹忠祥等[33]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高田义[34]等以青岛的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国内对海洋经济转型研究尚无确定的指标体系,且指标的选取争议较大。鉴于此,本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筛选海洋经济转型指标,计算了海洋经济转型度,并对指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

2 方法选取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空间相关性检验:地理事物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且距离越近的区域相关性越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转型不仅受到本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内部发展结构的制约,还受到其他地区转型模式、转型进程和转型要素的扰动。本文以此为前提,在研究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之前,选取普遍认可的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一般而论,Moran′s I指数大于0,表明我国沿海11个省市之间的海洋经济转型存在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等于0,表示不相关。绝对值越大,空间相关性越强。

计算公式为:

(1)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说明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在空间上存在交互效应,但无法准确判断单个指标对海洋经济转型的正负向影响和作用程度。本文引入解释变量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杜宾模型来研究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不仅将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定量化呈现,同时被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估计结果也可以反映影响因素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海洋经济转型的影响,有利于预测海洋经济转型的变化趋势,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准确有效的建议。

计算公式为:

Y=α+ρWY+βX+θWX+ε

(2)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WX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变量;θ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系数。

在选择空间权重矩阵时,通常使用距离函数的邻接矩阵进行研究,但0—1邻接关系未考虑地理距离的影响。部分研究在两地地理距离近的影响大、距离远的影响小的基础上构建距离倒数的空间邻接矩阵,其矩阵定义为:

(3)

考虑到我国沿海11个省市地理分布特点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海洋生产总值的异质性特征纳入空间权重构造过程,同时衡量海洋经济规模大小与地理空间距离远近的影响构建海洋经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

(4)

式中,GOP为地区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i和j为两个不同地区。

2.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整理所得关于海洋经济的25个指标运用MATLAB进行筛选,最终选取人均海洋生产总值作为海洋经济转型的表征指标,共15个指标作为海洋经济转型的解释变量(表1)。

表1 海洋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分别从海洋经济系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和海洋社会系统3方面选取。海洋经济可反映海洋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地区间的差异,通过海洋经济实力的6个指标,直观反映了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也显示了各地区对海洋保护利用的直接产出能力;海洋资源环境是对海洋利用可持续性的判断,通过海洋资源环境的3个指标,反映了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海洋社会发展反应的是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间接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是海洋的间接产出能力,其中包含6个二级指标。由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海洋经济数据缺失,本文研究区域界定为我国8个沿海省、1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未含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研究数据的时间序列为2001—2015年,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 海洋经济转型度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海洋经济转型度评价

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度即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运用加权平均为沿海11省市赋值,用来衡量转型程度的差异。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度差异2001—2015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图1),到2015年沿海省市转型度低的地区由2001年的7个变为3个。为了清晰展现海洋经济转型的空间差异,将沿海11省市转型度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转型度地区为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中转型度地区为江苏省和浙江省;低转型度地区为河北省、广西省和海南省。

3.2 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Geoda,以我国沿海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1—2016年海洋经济转型的全局Moran′s I指数,结果见表2。

表2 2000—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的Moran′sI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2001—2016年,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转型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相邻地区的海洋经济转型程度差异大,呈现高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相邻接的空间布局。从时间维度看,2001—2007年海洋经济转型负相关关系的显著性逐年降低,2008—2015年为负相关关系,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图1)。2001—2016年,我国经济政策逐步由陆域转移到海域,各沿海省市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2009年我国相继批复了多个海洋经济示范区,使沿海地区的发展得到加强,连接更为紧密。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海洋经济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乏力,金融危机的外部破坏性与海洋经济内部集约化迫切要求海洋经济进行转型。因此,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程度差距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对我国海洋经济转型时空均不固定,空间固定、时间固定、时空固定的无空间作用模型进行LM检验与LR检验,结果显示空间固定下的空间误差效应的显著性强且统计量大,最终选取空间固定下的空间Durbin模型对空间误差效应进行模拟。

图1 2001年(左)、2008年(中)和2015年(右)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转型度

3.3 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

空间杜宾模型的模拟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3699,表明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呈现负向集聚且显著的特性,与空间自相关检验的结果一致。即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转型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高值区域与低值区域邻接的特征,海洋经济转型程度较高的省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为负向。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海洋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为正向显著的主要是海洋产业产值、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和海洋专业技术人员。

表3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续表3)

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量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 0.0001 3.04(0.0023)∗∗∗滞后海洋专业技术人员-0.0000-1.03(0.3009)涉海就业人数 0.0005 0.94(0.3463)滞后涉海就业人数 0.0006 1.08(0.2769)泊位数-0.0002-2.29(0.0219)∗∗滞后泊位数 0.0004 2.55(0.0105)∗∗

从表3可见:①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转型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越高,转型的成果越明显。增长率可反映其发展速度,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越高的区域,其发展速度越快。2015年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辽宁省(0.23)、上海市(0.14)、广西壮族自治区(0.09)、山东省(0.08)、广东省(0.07)、河北省(0.06)、浙江省(0.04)、江苏省(0.03)、海南省(0.01)、天津市(-0.06)、福建省(-0.09)。滞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为正且不显著,表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仅对本区域影响显著,对其他地区海洋经济转型影响甚微。②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是海洋经济发展程度与陆域经济对比的重要指标,可体现该地区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程度越大,该地区对海洋的利用程度较大。滞后的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为负且不显著,表明该指标对周边区域海洋产业占GDP比重起负向影响。但我国沿海11个省市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因此在区域上未能形成较大差异,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③海洋经济密度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海洋经济密度是海洋产业总值与海域面积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洋经济发展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状况。回归结果显示,如果海域面积得到高效利用,海域配置趋于合理化,海洋经济转型程度将会提高。滞后的海洋经济密度为正且不显著,表明各个沿海省市对海域面积的利用基本不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海域资源利用更多的是受到区域制定的海洋政策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使海洋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利用,是加强海洋管理的指导方案,完善了上海市海洋法规规划体系。可以认为,实施地方性的海洋政策,可以更加规范化地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④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回归系数为正且较显著。为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珍稀物种,防止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更好地管理地区渔业活动,我国建立了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是体现海洋经济转型的重要指标,而地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视,是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在进行海洋渔业活动过程中,摒弃以往的粗放式捕捞,提倡渔民减船转产,带动增养殖业、休闲渔业等其他产业发展,从而调节海洋经济结构向合理化转型。⑤海洋专业技术人员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海洋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体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潜力。我国沿海省市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来增加海洋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青岛把握自身海洋科研特色,充分发挥了海洋科研机构数量庞大、科研人员聚集优势,全力打造海洋科研高地,该市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约占全国海洋专业技术人才的1/3。滞后的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为负且不显著,某地区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多就会吸引邻近地区的人才形成集聚,有利的政策也将从周边区域吸引大量人才。⑥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海洋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为正向显著的是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人均海域面积、泊位数。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传统的海洋经济被认为是海洋渔业,基于这种观念,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明显的制约。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大多以滨海旅游业起步,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不同,海洋经济应更加重视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转型。就我国整体情况而言,海洋第三产业中海洋旅游业比例减少,运输业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滞后的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为正且不显著,表明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不受其他地区的影响,主要与当地颁布的海洋经济政策有关;人均海域面积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人均海域面积变化可反映该区域的人口变化。海洋经济发达的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集聚,人口数量相应增多,如辽宁省人口流失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间接反映了辽宁省海洋经济转型程度相对落后,导致人口外迁和人才流失,造成该省海洋经济实力再度下滑。滞后的人均海域面积为正且不显著,某一地区的人口外迁,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邻近区域的人口数量,但海洋经济只是人口流动众多因素中的一个,不能完全解释人口迁移;泊位数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泊位数可反映码头的规模和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泊位数对本区域海洋经济转型产生负向影响,滞后泊位数为正且显著,表明某地区的泊位数对周边地区的泊位数产生正向影响,在自身码头规模变大的同时,带动了邻近区域泊位数的增加和码头规模的扩大。

3.4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

在空间杜宾模型模拟的基础上,本文对各个影响因素对海洋经济转型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4。直接效应评价结果显示,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对海洋经济转型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人均海域面积、泊位数对海洋经济转型有负向的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则不显著。通过对以上显著因素的控制,可促进本地区的海洋经济转型。间接效应中,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对海洋经济转型有正向显著的影响,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泊位数对海洋经济转型存在负向的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则不显著。沿海省市通过对以上显著因素的控制能促进除本地区之外的其他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转型。总效应评价结果显示,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对海洋经济转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对海洋经济转型有负向的显著影响,其他要素则不显著。通过对以上显著因素的控制,可促进我国海洋经济转型整体的发展。对我国海洋经济转型而言,应当着力提高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从这几个显著要素入手,可加快我国海洋经济转型速度,对其他要素则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表4 各影响机制对海洋经济转型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转型正处在关键的时期,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之后,运用MATLAB筛选建立了我国海洋经济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究2001—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度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且区域间差异较大。空间相关性呈2001—2007年逐渐减弱、2008—2016年逐渐增强的特点。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在空间上形成增长极,发展极不平衡,海洋经济转型程度较高的地区与转型程度较低的地区在空间上相邻,转型高值区域吸引资金、人才、企业聚集,而低值区域地区却面临着人口流失、资金短缺、发展滞后、机遇缺失等问题,从而形成增长极发展更繁荣,落后地区更落后的不合理发展局面。②在对海洋经济转型影响因素的评价过程中,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对海洋经济转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海洋产业产值的提高需要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海洋经济仅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和当地的银行是不足以支撑长期以来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可适当降低海洋工程的融资门槛,政府和企业都要共同支持海洋经济的快速转型。增大主要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需要当地政府颁布相应政策,因此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强对海洋污染的治理,改变海洋渔业的捕捞模式,加强海上巡查和卫星检测,制定法律法规惩治肆意捕捞行为。③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为负且显著,表明我国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不同于陆域经济,海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是海洋渔业、海洋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众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沿海各省市需要更加完善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人均海域面积为负且不显著,体现了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差异化致使人才流失,因此需要各地政府积极颁布海洋专业人才引进的措施,为当地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涉海就业人数为正且不显著,体现了涉海就业人数的比重过小,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有待提高。工业直排入海废水量不显著,体现了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尽管是海洋经济转型较好的地区,海洋环境破坏也很严重,沿海各省市应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增加公民保护海洋、正确利用海洋的意识。

4.2 讨论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情况,并对具体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但由于对我国海洋经济数据获取来源有限,指标数量较少,未能探索影响海洋经济转型的全部因素,且数据存在滞后性,研究的时效性有待提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的转型状况,但未能对转型度和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未来应运用大数据获取更多的海洋数据,更深入地研究与海洋经济转型相关问题,以提出更有效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省市海洋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