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以国内视角为例

2019-05-24 06:36卢才武徐家越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6期
关键词:图谱一带能源

卢才武,米 童,江 松,郭 梨,徐家越,赵 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1 引言

从基本形态角度进行分类,能源一般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又称“天然能源”,是从大自然直接获取的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的进一步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商品,如电力、煤气、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包含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类[1-3]。其中,在自然界中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且随着大规模开发利用,储量越来越少,总有枯竭一天的能源称之为非再生能源[1,2,4,5],如煤炭、矿产、石油、天然气等。

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这必然带来非再生能源资源“集中高强度”消耗[4,6]。然而,我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正在逐渐下降,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必然导致对海外非再生能源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现阶段对海外非再生能源资源相关问题的探讨已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3,7]。因此,如何保障我国非再生能源资源稳定供给,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中资源约束矛盾显得格外重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拥有良好的外交关系和密切的经贸往来,非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社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与我国形成了资金与资源的较强互补关系,因此应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该领域的互联互通、互利互惠[1,7,8]。利用好海外资源架构,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沿线国家共同的愿景,也是当前解决能源安全和产能过剩问题的绝佳机遇[3,7,8]。

唐金龙等[9]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地质矿产背景、资源潜力、矿产资源分布与特点、矿业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矿业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域不但与我国具有良好的资源互补性,而且矿产勘查开发与投资的空间潜力巨大,但也面临诸多风险[12];叶锦华等在《“一带一路”地区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一文中,通过对“一带一路”范围内中国境外21个主要大型超大型金矿地质特征的分析比较,运用板块构造理论阐述了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与金矿化的时空联系;于汶加等在《世界新格局与中国新矿产资源战略观》中系统分析了未来全球经济政治和资源格局演变趋势,提出我国矿产资源战略转变是时代所需;于淼等在《印度洋深海战略性固体矿产资源调查研究进展》,提出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多变环境下普遍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战略性资源危机,而开发利用深海战略性固体矿产资源可能是各国解决这一危机合理有效的方向;陈文玲等在《在建设亚洲能源大市场框架下推动全球能源资源合作的战略思路》一文中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全球能源资源消费总体状况,对如何通过建立亚洲能源大市场,实现全球的能源资源合作共赢进行了研究,重点就我国在促进能源资源合作方面的载体建设、价格机制建立、与相关大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关系,以及如何平衡相关各国之间的利益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

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的主题丰富,涉及产业分布广泛,但当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产生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利用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对2014—2018年“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网络化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及发展趋势。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样本取自CNKI数据库,按照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词为“一带一路能源、丝绸之路能源”,检索年限为2014—2018年,检索范围包含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书评等不相关条目,共得到3987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11月20日),每条检索记录包括了作者、题目、出版年、关键词、摘要、国家、机构、期刊和引文(Citations)等信息。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分析:本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剔除后的158篇最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文献(核心期刊水平及以上,且检索路径中文献目录分类选取“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冶金工业”)进行作者与机构分析,绘制出聚类共现图谱,力求获取“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和重点科研机构分布,便于广大学者高效追踪研究。然后,对未进行剔除的3987篇原始数据文献进行共现分析获取关键词的聚类群分知识图谱,保证研究热点覆盖性的广泛度,厘清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

Ucinet社会网络分析:本文利用Ucinet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中心性分析和子群分析,绘制了“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相关系数矩阵的网络关联图,得到数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通过基于内容细分的知识图谱来全方位展示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知识结构,明确该研究领域主要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2],并绘制其领域研究演化路径图,预测研究发展趋势。

3 研究现状

3.1 核心机构

机构共现能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及其合作强度,可以帮助明确该学科的研究力量分布及现状[10]。在Citespace的界面中,时间区间选择在2014—2018年,Node type选择“institution”,阈值设置为Top 50 per slice,选择MST(最小生成树)算法精简网络,得到“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谱(图1,图中的圆形节点代表科研机构)和主要研究机构频次与中心性数据(表1)。

图1 主要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谱

频次中心性机构频次中心性机构90.0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90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8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重点实验室8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40.0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40.0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30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20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20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0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注:截止2018年11月20日的数据。

从图1可见,“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有多个机构参与。其中,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论文发表的主要机构。结合表1,从发文频次和中心性两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首先,从机构发文频次来看,各机构的发文频次均较低,为3.65次,4家主要机构发文频次为8.5次,占总发文量的46.6%;各机构发文频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化,达均次以上的有7家,仅为35%。由此可见,这4家机构文献贡献率很大且远高于其他机构。其次,从中心性来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节点中心性很大,为0.1,表明在贡献网络中绝大部分的研究机构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合作关系。其次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中心性分别为0.07、0.06、0.04、0.01。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中的概念,某个机构的中心度越高,说明这个机构的研究越重要[10]。由此可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该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合作密切度的有: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3.2 核心作者

本文将确定的158条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网络节点选为Author,其他条件不变,运行得到“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作者聚类共现图谱(图2),作者共现图谱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强度与互引关系[10]。

图2 主要研究作者聚类共现图谱

“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5年,时间跨度较短,其间主要研究作者聚类共现图谱见图2。首先对分析结果做以下处理:①左其亭、马军霞、韩春辉等的研究领域为水资源,与本文所探讨的非再生能源无关,故剔除。②因为被引量与发表时间存在相关性,特殊情况需要加入考量,即文献发表后短期便被高引,同样说明该文献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本文采用单篇月均被引量期望值代替被引量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见表2。单篇月均被引量及其期望值计算方法为:

(1)

式中,Qij为第i位著者第j篇文献月均被引量;T为第j篇文献发表之日起至2018年11月20日(本文文献数据获取时间)的时间,以月为单位;Rj为第j篇文献在时间T内被引量。

(2)

式中,Yi为第i位著者单篇月均被引量期望值;n为第i位著者发文量;m为该著者有被引记录的文献数量,且0≤m≤n。

表2 各著者发文量与被引量(单篇月均被引期望值)统计

为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本文利用普赖斯和加权法进一步分析如下[11]:发文量与被引量的关系有3种情况————发文量大,被引量大;发文量大,被引文量不大;发文量不大,被引量大[11]。发文量与被引量均高则可认定是核心著者,其他两种情况则需找到两个指标的最高结合点,基于普赖斯定律和加权法对28名作者做出测评。2014—2018年发文最多为5篇,依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统计:

(3)

按照取整选择发表两篇或两篇以上论文的作者选为核心作者候选人。2014—2018年作者发文被引频次积累最高为35次,运用普莱斯定律界定出核心著者候选人的发文累积最低被引量为:

(4)

即发文量累积最低被引5次或5次以上的作者可选为核心著者候选人。对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著者进行汇总,最终确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研究的核心作者候选人为12位(表3)。本文采用加权法对12位核心著者候选人做出测评,则:

z=0.7n+0.3y

(5)

式中,z为学术为水平值;赋予n、y的权值分别为0.7和0.3。

表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再生能源资源”核心著者

本文引入“单篇月均被引量”指数,结合普莱斯定律和加权法对发文量和引文量进行处理。根据表3的研究作者信息可见,叶锦华、于汶加为核心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且水平较高,可重点关注其研究团队的相关工作。

4 内容分析

4.1 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间单位内大量涌现且存在关联性的科学问题或专题[10]。研究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整体研究动向及其发展趋势。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高度凝练和主题指导,研究热点的来源通常是对文章关键词进行的分析,其中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0]。将本文确定的3987条数据源导入Citespace中,网络节点确定为Keyword,其他条件不变,得到“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群分图谱(图3)。

从图3可见,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包含9个热点领域的研究议题:矿业投资、钢铁产能、油气合作、煤炭产业、矿业发展、企业管理、智库建设、矿产资源、新常态。将从Citespace中导出的热点词信息进行同义词合并统计,可得到该领域的热点词统计见表4。

图3 主题关键词聚类群分知识图谱表4 2014—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主题词词频和中心性统计

FreqCentralityAutorYearFreqCentralityAutorYear22900.71一带一路2014160.11机遇与挑战20172260.10能源合作2014140.03区位选择20161060.22产能合作[12]2015140.01能源转型2017900.31智库建设2015100.10石化行业2018780.21钢铁产业2015100再生有色金属产业2015740.23能源互联网[13]201590能源投资2017700.09企业管理201590.13液化天然气LNG2017640.01对外直接投资201680战略对接2017610.03能源安全201580.04能源革命[14]2017500.17煤炭产业201580.03绿色发展2018460.13财政管理201580海上丝绸之路2014350.10油气合作201670.01能源资源2015330.15全球矿业201570.10贸易潜力2018300.11基础设施建设201560.09流域经济2015290.01财政金融201560.17砂岩型铀矿2016270.15矿产资源201560.14投资环境2017230.21矿物燃料201560.09投资风险2016230.18矿业投资201560.03产能过剩2015230.17钢铁产能201560区域经济合作2016230.16矿业发展201550.08金融支持2018230.13油气资源201650.07对外承包工程2018230.09矿藏资源201550.03产业结构2018210.01高峰论坛201740.13化工园区2018210.0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40.09石油装备制造2016190地缘政治201630大数据2017160.26地质勘查行业2015

注:对研究机构、地域、政策等热点词进行了剔除。

4.2 发展趋势

通过基于内容细分的知识图谱来全方位展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与发展趋势[2]。时区视图是对时间进行分割后从时间维度上来展示信息演进的图谱,它可清晰地展示出信息的更替和关联。时区图中连线对应聚类跨越的时间区域线越宽,则聚类内部的紧密度越高(图4)。图5中圆环的大小表示频次(如“一带一路”出现的频次较高),内部不同的层级表示不同年份下的研究(如“产能合作[4,9,11]、能源互联网”[14]在很多年份都作为热点被研究过);外部界限非常突出的圆环表示具有高中介中心度的关键节点(如“能源合作”[15])。

图4 关键词时区分析

图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演化路径知识图谱

依据网络节点性质进行划分,以中心度较高和资源控制能力较强的点作为关键点,并以其为中心分别建立子网图谱,这些图谱反映出信息间的汇集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的主题群[16]。本文基于内容细分视角,筛选了网络中权力较大、信息控制能力也较强的关键点,并以这些知识点作为中心建立了子网,利用Ucinet绘制出“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子网络的知识图谱(图5),得到“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不同年份高频词汇总表(表5)。以“中国”为中心的子网包含大部分的关键节点,共计60个节点,覆盖“产能合作、矿产资源、智库建设[17]、企业管理、油气合作[11,18-20]、能源互联网、矿藏资源”[18,21]等各个领域,是“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知识网络最主要的子网。结合前文和表5可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演化路径,见图6。

表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领域不同年份高频词汇总

图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演化路径

5 结论

本文以“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为研究对象,以CNKI中收录的,采用“一带一路能源、丝绸之路能源”作为主题词检索得到的文献为数据源,利用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及工具Citespace、社会网络化工具Ucinet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研究现状:①“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产自多个机构,其中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其成果主要来源地,广大学者可进行后续追踪。从地域角度看,这些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地质类、矿产资源类重点高校及科研单位,而国内其他重点城市的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说明“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水平与政治经济环境成正相关。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该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②从作者分布来看,叶锦华、于汶加等在该领域生产了较多的优质研究成果,其研究小组在该领域的工作值得关注。③通过词频分析确定了当前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包括“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产能合作、智库建设、钢铁产业、能源互联网、企业管理、对外直接投资、能源安全、煤炭产业、财政管理、油气合作、全球矿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金融。

未来研究趋势:①对重点矿种的勘察开发区位选择及其产业链研究。当前我国企业针对海外矿产投资多处于对矿山、矿区的开发投资阶段,获取的矿产品经初加工运输回国内再进行二次加工。一方面,特殊矿种的运输条件要求极为苛刻,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镍矿;另一方面,初加工的矿产品具有的经济效益远不及深加工产品。因此,充分调动矿产资源产业链运作,实现效益效率的双重提升将会成为未来全球追逐“绿色矿山”理念下的趋势所在。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的一个供需平衡且产业链完整的地区能源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投资安全。②以海油为代表的海洋和深海资源开发已成趋势。跨国公司竞争深海盆地,引发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热潮,包括美国、法国、巴西等多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相继投身深海资源开发领域。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与装备落后,目前只能在内海的部分海域以及南海的浅水区进行,因此开展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发研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外,海底多金属资源的勘查、开采和冶炼技术如何对接自动化、智能化将会是新的趋势之一。③以经济特区为视角建立海外投资东道国城市发展战略,打造区域能源共同体。由能源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互联互通,可以不断改进物流软环境,加快产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追求共同并可持续的能源安全。与此同时,化工领域新材料研发与配套园区建设,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布局变化、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能源智库建设、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互补性调整金属资源配置问题等将回是“一带一路”区域非再生能源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

猜你喜欢
图谱一带能源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中医药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及痴呆痰瘀互结证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绘一张成长图谱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