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海,卢 松
(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较好地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1]。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美学、旅游以及经济价值[2],随着全球化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正在不断衰落甚至消失。如何“复苏传统村落”成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心,随着国民休闲方式的转变以及传统村落的开发热潮,旅游成了传统村落复苏的现实途径,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也因此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尽管有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视角来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进展以及展望进行了梳理[3-4],但总体而言,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知识图谱是指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处理来可视化地展现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方法[5]。它以知识域为对象,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Citespace软件系统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人学者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自2007年引入国内后,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将Citespace与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相结合,有利于从定量化的视角更加全面地把握研究现状。
本文分析的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由于相关的文献较多,并且研究的层次存在差异,故选取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为来源期刊。考虑到对于传统村落的称谓不尽相同,同时为了文献的全面性,本文以“传统村落并含旅游”或“古村落并含旅游”以及“历史文化名村包含旅游”和“传统聚落包含旅游”为主题,采用精确匹配方式检索,得到一千多篇期刊,对相关文献进行反复筛选,剔除“研究进展”“综述”“期刊目录”“征稿”“书评”“会议”“新闻报道”等为题材的文献,得到有效文献347篇。
本文使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V软件作为引文分析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然后绘制相关图谱来展示研究主题的热点及进展。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将搜索好的文献记录选择以“Refworks”格式导出,接着在CiteSpace V软件中单击数据输入/录入(Import/Export)菜单,打开数据处理窗口,选择CNKI,语言(Language)选择Chinese(中文),将导出的文献记录格式转化成CiteSpace Ⅲ软件可识别的格式。将347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V软件中,时间跨度为1990—2017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依次选择Keywords(关键词),Author(作者),Institution(发文机构),网络裁剪方法(Pruning)选择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其他采用默认设置,分别绘制出关键词、关键词年度变化图。最后根据CiteSpaceV软件生成的知识图谱,结合传统村落的高被引文献,分析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进展。
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在上世纪末逐渐开始走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呈现出逐年波折上升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传统村落关注的增加进一步驱动了相关研究的增长。总体而言,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以前,缓慢增长阶段;2002—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以后,回落与振兴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阶段,传统村落普遍分布在高海拔、交通不发达和城市边缘地区[1],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乡村性”限制了研究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这时候的传统村落普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6]。第二阶段,2000年11月30日,西递、宏村作为传统村落的代表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国家建设部、文物部为了更好地统计、保护传统村落公布了第一批共计12个历史文化名村,示范效应的逐渐显现让传统村落逐步走入研究者的视角,而旅游作为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途径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将传统村落于旅游结合起来研究增加成为传统村落研究的主话题。尤其在2008年,国家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一步带动了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热潮。2011年后,对于传统村落旅游出现了一个短时期的“降温”阶段,发文数量下滑明显,但在2015年后,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呈现一种振兴的态势,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相信会让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得到一个更为长足的发展。
图1 历年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发文数量
关键词是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最近研究热点和动向的最直观的体现。本文使用CitespaceV可视化工具生成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图2),关键词被引越高,相对应的节点也就越大。可以看出该主题研究的主要关键词集中在古村落、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等词语。图谱共有527个节点,941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68。
图2 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按照发文频次对相关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取发文量前10的发文机构(表1)。如表所示,安徽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多,达到了35篇,其次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机构。并且,从中可以看出,10个机构中,大部分为地理、旅游类的二级机构,地域上也主要集中在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传统村落数量的密集以及研究的可达性较好或许是造成这种空间上的分布的主要原因。
发文期刊是研究一个学术领域主要分布学科的重要指标。本文取发文量前10的期刊(如表2)。从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旅游学刊》,其次为《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期刊,并且,由此可以看出,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理类期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的机构和学者主要为这两大类。
表1 传统村落旅游发文量前10的机构
表2 发文量前10的期刊名称
国内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主题不断变化,总体而言,呈现出研究范围以及层次不断深化,研究问题更为全面等特点。
2.5.1 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评价
国内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大致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传统文化的找寻正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动机,传统村落越来越显现出作为旅游资源的潜力。文化的角度成了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地理学研究当中,传统村落景观被描述为一种文化景观,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苏尔(Carl O.Sauer)便主张把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7](P36);王振忠[8]也指出传统村落不只是老建筑,而应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是人类生态旅游资源的代表,具有垄断性与可创新性[7,9],但同时也兼具着脆弱性等特点。
2.5.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影响研究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学价值,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10]。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主要包括资源开发、产品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发模式上,大致可以分为外部介入性开发和内生性开发两大类[11]。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比如说增加工作机会,提高收入和税收,刺激旅游产品的供给,增加经济发展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12]。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旅游开发被视为传统村落振兴的重要手段,然而,正如安德瑞克(Andereck)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旅游并非是个纯净产业[13],其对传统村落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传统村落正经历着巨变,乡村性不再是单一向度和稳定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意义多元、动态变化而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14]。
2.5.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脆弱性等特点也日益体现,传统村落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15]。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以发展旅游来促保护。如何寻求实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在保护中促进旅游开发,在开发中寻求有效保护,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修旧如旧”更新以带动旅游发展[16];以发展促保护的周边带动式;满足城市旅游消费的单功能植入式;承接城市技术输出的产业植入式[17]。小空间、大社会的特点导致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似乎异常的棘手,旅游环境容量超载、商业化问题以及古建筑保护等已经成为传统村落现实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不同的原则,把握传统村落的特性,协调好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万金油”。
2.5.4 利益相关者研究
旅游的开发带来了“旅游种群”的入侵,传统村落成了多利益相关者共存的空间载体。王纯阳等指出传统村落的利益相关者可以细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尽相同的[18],同时,利益相关者类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动态变化的。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都会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当地居民[19],如果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不现实的[20]。对于居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感知、社区参与、地方依恋与认同等方面。游客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主体之一,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离不开游客的感知评价和忠诚度的培养,因此,对于游客的满意度评价、个性化与真实性开发等都围绕这一目的而开展。同时,政府和企业业主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当中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21]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5.5 空间研究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 J.厄里(John Urry)指出:“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其实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22](P30-4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23]。由此在20世纪末,学界开始了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向——“空间转向”。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重过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三生”空间开始出现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24]。中国传统农业强调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并且生产空间大多集中在田地上,旅游的进入,带来了传统农业生产空间的转变,传统的物质空间正在减少,生活、生态空间逐步生产化,新型的复合型空间增加[25]。乡村旅游社区的“三生空间”高度重叠,传统意义上的私密性的“生活空间”正在逐渐减少,服务于旅游业的半私人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迅速增加,旅游业带来了生活空间的再生产过程,传统的、自然的乡村绝对空间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空间交换价值和抽象价值的抽象空间[26],传统村落的生活空间正成为一个消费空间。生态空间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保障。无论是出于为游客营造一个“田园牧歌”式景色抑或是生态空间对于生产、生活空间十分重要,旅游开发的乡村都十分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说,旅游的开发让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乡村地区第一次看来如此的重要。
图3 1997—2016年传统村落关键词年度变化图谱
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工具对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分析,以热点关键词和关键词年度变化为基础,结合主要研究机构及高载文期刊来揭露我国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整体情况。结果发现:1)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核心期刊相关文献发文量来看,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发文量总体而言呈现逐年上升的情况,并且,结合相关关键词的变化,可将该主题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以前,缓慢增长阶段;2002—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以后,回落与振兴阶段。对关键词共被引进行分析发现古村落、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等是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热点,但同时,三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一阶段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主要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则在于对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特点的介绍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第二阶段的热点关键词则为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古村落旅游、历史文化名村,这一时期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研究而言是处于研究的“黄金时期”,发文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研究的内容与深度也出现了明显的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影响、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旅游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阶段(2011年以后)这一时期,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下滑,但其后,该研究又得到了振兴,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焕发了“第二春”。乡村聚落、城市边缘区、社区参与等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关键词,这一时期的研究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情形,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部和空间变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带来的问题研究。2)在所有研究机构中,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并且,这些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安徽、湖南、广州等传统村落省份较多的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研究的可达性和可进入性较易。3)从发文期刊来看,《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是发文量前三的期刊,对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发文量较多的期刊主要在于旅游、地理类期刊,这也与实际中研究学者的学科分类相一致。
总体来看,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情况,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的方法有待多样化,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方法为主,而更为科学性的数理统计方法还较少运用;2)研究的区域有待多元化,现如今,相关研究的区域主要在以皖南传统村落为代表的知名村落,一般而言,这些村落的旅游开发已经处于一种较为成熟的状态,而对新兴的传统村落的研究还较为匮乏;3)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虽然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个案的研究较多,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体系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更多的探讨:1)加强人地系统和地域整体的视角。从人地系统和地域整体的角度进行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路径的探究。2)对于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可以以空间的角度为突破口来窥视整个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所出现的物理、社会、文化等空间的变迁。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研究相结合,探索旅游开发来实现乡村地区的振兴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