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媚,汪晟昱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已有20年,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中分布最广、与市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公共设施,其因老年群体的行为活动特征和需求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城市公园对于空间的设计有义务与责任提供给老年人群更舒适的公共环境以满足他们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探究老年人对空间需求的考虑,进行公园休闲空间研究。
本研究选取合肥市环城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环城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老城区周围,沿护城河展开,公园总长8.7公里,总面积为137.6公顷,公园内休闲广场分布众多,这些点状的休闲广场构成了环城公园的节点。南部片区休闲广场分布最为密集,东部和西部片区休闲广场分布次之,北部片区休闲广场最为稀疏[1]。此次选取该公园作为调研场地,原因有三,一是综合公园占地面积较大,观赏空间,休憩空间,散步空间,滨水空间等设施类型较为丰富,能够更加准确、全面的进行统计分析,二是公园位于老城区,周边老旧住区众多,老年人使用率较高。三是公园免费开放,本地居民选择性高[2]。
本文的调研工作主要包括行为观察和空间测绘两个方面。调研时间于2018年11月9—13日,在避免下雨以及其他不适合外出的情况下进行调研,采用行为观察法在选择的公园内各个空间单元进行使用者行为记录,以记录行为代码和拍摄的方式进行。在空间测绘上,主要针对公园内的空间形态、内部设施、周边环境等做了测绘。此外,课题组还重点针对公园内的当地居民发放问卷,了解使用者的空间感受和需求,共发放调研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
本文根据公园内各空间主要行为的特征,将主要发生的休闲行为进行归类。公园内发生的聊天、散步、休息等活动被归为休憩行为;娱乐类行为则包括下棋、玩牌、跳舞、传统娱乐等;健身类行为则主要为各种形式的锻炼活动[3]。根据空间内发生的主要活动类型,我们将环城公园内的休闲空间分为休憩空间、娱乐空间以及健身空间。根据调研结果,可将各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特征总结如图1所示。
图1 环城公园平面配置
休憩空间的设施以及其尺度位置对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研中有11个休憩空间作为调研对象。空间内的主要设施除了休息设施外,还有卫生、景观、绿化和照明设施等。娱乐空间主要有3个均位于公园主要入口和水体景观附近,这类空间由于尺度较大可支撑人数较多的集体性娱乐活动。空间内部有相对集中的尺度较大的活动空间,空间围合感弱,较为开敞,空间活动范围广[4]。此外,这几个空间均以下沉或抬高来界定主要活动空间。健身空间中的设施较多,类型较为丰富,为了保证空间的完整性,设施组织方式也多为边缘型和半环绕型等。空间内大面积的完整空白空间支撑主要娱乐活动,边缘型布置的座椅和台阶均可作为休息设施。公园内只有3处健身空间。沿河岸坡道设置,空间内除大量健身设施外还有少数几个坐憩和绿化设施。其中健身设施有规则的排布在空间内,休憩和绿色设施则沿其边缘布置[5]。
图3 使用者基本信息
在典型空间的选择上,考虑到行为调查所需的数据量,选择物质要素构成较为丰富、主导活动较为频繁、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空间。基于此考虑,本文选择了空间9(健身空间)、12(娱乐空间)、13(休憩空间)为典型空间,进行行为调研和分析。图2反映了这3个典型空间的平面和设施配置。
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公园内使用者的基本信息和行为特征,结果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公园使用人群的年龄分布相对较多为50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25%,同时在统计人群留园滞留时间中发现,近一半以上的使用者在滞留园内时间超过1 h。来园的人群中大部分目的为娱乐、休憩,表现出老年人对于交往性空间的需求性[6]。说明老年人在户外空间中更倾向于社会交往而非安静独处。
由于这几个空间的尺度差异较大,相对总人数而言滞留者密度可更好地反映空间的利用强度。图4通过统计每分钟平均每平方米空间内的滞留者人数,反映了空间人员密度。基于此可知,娱乐空间的利用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空间,其他空间的密度差异较小,唯有健身空间的密度会在部分时间剧增。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行为时间分布特征。
图4 各空间内滞留者密度
3.3.1 不同空间均存在明显的人流高峰期
总体来看,公园使用者多集中在上午,除了空间9有2个人流高峰以外,其他空间均在上午出现1个人流高峰,且出现在10:30以后。此外,空间12的人流密度最大,健身活动的时间几乎为早晨8点前以及下午4点以后。
3.3.2 不同类型行为的时间差异性显著
休闲行为的活动时间都集中在上午。而休憩类行为的时间变化没有其他空间明显,但10:30和16:30左右出现2个小高峰,上午多为伴随性休憩行为,下午多为目的性休憩行为。此外,娱乐空间内的活动类型和人数较多且多为集体活动,故人流的变化为在较短时间内人数骤然增加或减少。
空间9(健身空间)内的行为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健身器材为主。该场所空间行为分布受设施配置影响,分布较为均匀,附近绿化较多,根据调研相对位于树荫下的设施更受欢迎。由于滨河距离有限,并未设置大型健身场所。
空间12(娱乐空间)的分布具有多样性,有靠近水体的亭廊空间,也有广场周边的戏曲舞池空间,还有通过休憩桌椅进行的棋牌类活动。此类活动多为较密集分布。传统的棋牌活动通常3~5人为组集中分布进行活动。而戏曲舞蹈活动较选取较大空间进行活动,为获得更大影响力与吸引力。
空间13(休憩空间)中主要为休憩和游玩活动,相较其他空间人数较少,分布也较为集中。休憩行为分布在凉亭及座椅周边空间,而游玩活动则多分布在靠近水体的空间内[7]。由于地理气温因素,夏季与冬季活动主要集中的位置区别较大,在本调研的时间内,人群更倾向于有充足日照的空间。而滨湖的亭廊也较为其他地方更受欢迎[8]。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将使用者的休闲空间利用特征和需求总结如下:
1)公园由于沿着护城河与环城路展开,相对其他公园的开放性较大,健身空间安全措施需要加强。且从使用状况来看,空间使用频率较高,目前环城河公园的健身空间较少。
2)由于娱乐活动的多样性,各活动对于场地需求有较大不同,娱乐活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娱乐活动的遮雨性较为重要,且场地周边的休憩座椅等其他配套设施也需完善。
3)休憩活动一般时间性较短,但具有亲水性且具有围合性空间给人以安全感,会加长活动时间,在选取休憩设施时应更多地考虑到材质的舒适性。
通过对环城公园的实地调研及使用者行为-空间关系的分析,我们为老城区的环城公园的适老性设计以及改造提出建议,以满足合肥旧城区城市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环城公园内休闲空间的使用特征及其需求。
老年人由于年龄不断地增长,健康日渐衰退,退出了社会服务团体,他们的人际交往发生了变化,交流频率的降低使其孤独感与空虚感更加强烈。因此公园在营造空间方面应尽可能地提供吸引老年人活动的向心性空间便于空间焦点的突出和交流活动的进行;同时还应具有较多且布置集中的坐憩设施,方便交流行为的发生和持续[9]。
1)因环城公园本身沿环城河展开,具有较好亲水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亲水空间设置尺度各异的空间使得各种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亲水性[10];2)休憩空间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空间稳定性且部分应具有遮蔽设施使得空间使用时间不受天气原因影响;娱乐空间周边多有观光行为发生应设计有一定依靠、干扰较少的观赏空间。
公园内因其复杂的使用人群以及他们不同的使用需求,需要复合型的功能和空间使其在不同时间段内服务于不同需求的休闲游憩者[11]。例如空间13早晨供使用者打太极(娱乐行为)使用,下午主要为打牌(娱乐行为)使用,傍晚供使用者散步闲谈(休憩行为)。而健身空间10的使用时段变化较为明显,将空间10(健身空间)和空间11(休憩空间)通过后期空间设施的添加实现功能复合,以提高空间使用效率[12](P152-154)。
在老年人聚集的活动场所附近增加部分儿童活动空间。研究表明在园内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对于老年人的活动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其空间周围设置相应适合老年人的休憩设施,保持儿童活动空间与老年人休憩空间具有便捷的可达性,使其视线通透,相互影响;休息设施通过材质的选择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保证其舒适性;公共景观设施结合当地的建筑风格设计,提高使用者的空间感受的同时也展现当地地域文脉特征。
通过对环城公园的调研发现,环城公园虽然老年人较多,但是相应的无障碍设施并不齐全,这很大程度的影响到老年人在公园内休闲游憩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加强无障碍设计,通过细节处理使公园设施的设计得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12](P152-154)。处处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爱。
深入了解公园中老年人群的切身需求,对今后针对老年人群公园的改造建设中对症下药,才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因为拥有一个舒适的公园环境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身心健康的享受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