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对策

2019-05-23 14:54刘利娟
管理学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服务

刘利娟

[摘 要]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振兴过程中,金融支持必不可少。文章对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服务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一、当前农村的金融现状

第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市场类型单一化。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及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调整,在乡镇一级农户较为集中的地方,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仅限于农信社、邮政银行等机构,而在现阶段,能够快速提供信贷支持业务的仅有农信社一家行社。

第二,农村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服务不足。现阶段主要服务于农户的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有存、贷、汇等,贷款产品类型主要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由于农户提供的抵押物有限,导致农户需要大额资金发展相关产业时受到掣肘。

第三,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不完善[1]。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单一化,金融知识无法深入到每家每户,大部分农村客户金融知识严重匮乏,很多客户对金融服务理解不透,对自身权益了解不够,使得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资金被所谓的民间高息欺诈。例如,大部分农村居民不知道存贷款利息的计算、贷款的基本操作流程、逾期还款的不良影响等。另一方面,金融知识的匮乏、金融風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使得很多农户依赖物理网点,对互联网金融等新渠道存有戒备心理,导致一些金融创新结果不能有效运用到农村市场。

二、农村金融现状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的低效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

目前,我国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银行业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2007年以来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由重规模逐渐转向重效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持续4年的县域大撤离。虽然在2007年9月农业银行开始在8个省开始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重回农村金融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苦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与农村贷款特点有关。农业贷款成本过高,农业项目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自然灾害,如干旱、雨涝、病虫害等难以有效防范;农民小额贷款业务笔数多、数额小,农户居住分散,管理起来战线长、难度大,所以很多商业银行都不愿意涉足农业贷款。2017年,全国成年人在银行有贷款的比例为39.78%,农村地区为35.86%,接近4个百分点的差距。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局限性引发产品服务单一性

全国农信社绝大部分的省份都实行二级法人体制,视省区大小不同,有的省份有数十个法人机构,而有的省份有数百个法人机构。如,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属于二级法人体制,辖内84个法人机构[2]。县级法人分散经营,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削弱了竞争优势。县级法人虽然“五脏俱全”,但管理成本高,创新能力弱,尤其是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和风险问题。县级法人受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科技开发、宏观政策把握等方面效率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这些短板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产品创新上限制较多。

(三)服务地域、群体决定了农村金融环境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城乡差距导致农村支付环境、信用环境等不甚理想。客户群体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型业务接受难度较大,对相关金融产品及服务理解不足。普遍金融知识贫乏,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这也使农村地区成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高发区域。

三、农村金融创新方向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2-2017年,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丰富,直接融资、农村保险持续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2017年,全国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为76.9%,农村地区比例为66.51%。为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机构应从以下方面加快创新力度和进度。

(一)提升服务群体金融知识

由于历史等原因,农村金融服务群体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金融基础知识基本一片空白。农信社可从调动农村客户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学习环境入手,不再坐等客户自行成长。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手段[3]。在乡镇、乡村等地方进行宣传,从思想上先让客户或潜在客户对金融知识从感知上形成一定的认识。二是农信社采取授课的方式。可直接将金融课堂开到乡镇、村,甚至村民小组,面对面进行基础知识传授,手把手教使用存折、卡、密码、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如,贵州省农村信用社(简称“贵州农信”)倡导体验式金融知识普及,2014年打造“金融夜校”以来,累计开办39万场次,培训受益人数1 113万人次,秉承让老百姓“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好”的宗旨,从存款业务、电子汇兑、反洗钱、黔农e贷业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金融卡、非法集资及诚实守信等方面进行引导与学习,提升农民金融意识,相关电子机具使用率提升较大,充分享受到电子银行带来的方便快捷。

(二)利用科技提升服务内涵

从当前农村经济状况来看,市场绩效考核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在乡镇增设网点动力不够,更不可能向乡镇以下延伸实体网点,目前最贴合实际的创新方式就是利用科技提升服务内涵。一是解决服务方式单一问题。ATM机、实体营业网点基本仅在乡镇,为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布放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农户业务办理难的问题。二是解决服务手段落后问题。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模式,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新形势及时更新服务手段,要及时对传统落后服务进行更新换代。如,贵州农信2014年在全省推广“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以布放在行政村的POS机终端为载体,向客户提供账户查询、助农取款、刷卡消费、转账汇款、自助缴费和代收代付等功能,截至2018年末,安装POS机13 245台,办理业务3 045笔,交易金额329亿元;2016年推出黔农e贷以来,累计线上发放贷款38.6万笔,金额达到219亿元,让36.9万客户足不出户享受7×24小时服务。

(三)走出网点扩大服务空间

传统的金融服务都停留营业厅内,而对农村市场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摒弃守着门厅的旧思路,树立走出去的服务意识。贵州农信自2006年开始设立了北京、上海、深圳等13个农民工服务中心,专门为外出务工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信用工程工作,建立外出农民工信息档案60万户,评定信用等级55万户。2016年起又设立了“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截至2018年年末共计有1 431个,配备流动服务终端1 018个,开展流动服务5.9万次,办理业务137万笔,走出了一条具有农信特色的服务外延之路。

参考文献:

[1]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 2013(3):109- 111.

[2]曹万鑫.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学, 2018(23):74- 75.

[3]周琪.对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调查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12):68- 69.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服务
集成创新发挥优势 自主研发服务造纸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中高速增长下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