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赢得豪情在

2019-05-23 02:06曾纪鑫
书屋 2019年5期
关键词:邓拓遗书故居

没想到要写有关邓拓的文章。更没想到为他立传,一切缘于偶然。

那是2009年11月中旬的事了,我应邀前往福州观摩福建省第二十四届戏剧会演,住在五一广场阳光假日大酒店。那儿离乌山近,我还从未登过此山。一天上午,便与同住一室的编剧陈则东先生相约登临乌山。陈老师是本地福清人,自然成了向导。上山途中,见到一座舊民居,门边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邓拓故居”四字。我当即不禁叫道:“哦,原来邓拓的故居在这儿呵!”想进去参观,不巧的是,适逢周一闭馆。于是,心头便生出一个念想,什么时候得跑来看看才是。

“文革”期间,我虽年幼,但对名列“三家村黑帮”之首的邓拓,可谓“如雷贯耳”。当然,也就知道他是《人民日报》首任总编,“文革”自杀第一人,其他方面知之甚少。

三年后,我终于寻着一个机会,再次来到邓拓故居。房屋三面围墙,进入庭院,条石铺地,摆设石桌。故居对面是低矮的山岭,依山砌有花台,栽种花木。有石阶可达山顶,岩壁署名林材的“第一山房”题刻,红漆描绘,十分醒目。站在院内,顺着那棵绿叶婆娑的苹婆树向东眺望,高耸的乌塔赫然可见。当年的邓拓便一次又一次地仰望这座沧桑不老的乌塔,聆听历史的风铃在天地间回响。

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小楼,已辟为展厅。展览以邓拓的人生经历为脉络,分为《邓拓生平》、《邓拓著作》、《怀念邓拓》三部分,有图片、书籍、报刊、书法、手稿、证书以及邓拓使用过的闹钟、手表、钢笔等珍贵遗物,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一并陈列的,还有邓拓三哥邓叔群的相关资料。而最令我感到震撼的,便是邓拓生前留下的遗书。

陈列的邓拓遗书不到一千字,共三页。在生命弥留之际,邓拓心中、笔下流淌的,是“永远是向着敬爱的党,向着敬爱的毛主席”。

自杀,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自杀也是需要勇气的。自杀者既是弱者,同时也是强者。邓拓自杀既是绝望,也是抗争,更是以死明志,用宝贵的生命捍卫高贵的人格,证明自己的清白。当然,也不乏解脱、保护家人之意。

与萧乾等人的自由知识分子身份不同,邓拓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坚定的共产党员,他虽然不是那么一味盲从,但对共产党、对党组织却是忠贞不贰。只要从党的名义出发,他就会严格自律,牺牲自我,成全集体。因此,邓拓自杀前的高呼“万岁”,不论出于什么情形与目的,绝对没有半点虚伪的成分,完全发自内心,出于忠诚。

我发现。三张遗书稿纸的右上角标有页码一、二、三,颜色比正文稍浅。可见邓拓临终之前头脑清醒、逻辑清晰、行为果断,充满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冷静、决绝与凄怆。

看着看着,我的心灵在震颤,决定一字不漏地抄下这份遗书。在随身背着的挎包里翻寻。没有空白纸张,只好掏出一张印有我所在单位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电话号码的A4纸页,在背面一笔一画地抄写起来。

随着水芯笔尖与纸张的轻微摩擦,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浮现:一定要好好写写邓拓。通过邓拓之死,对“文革”的起源、真相与本质,对“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生命特征、精神形态。特别是几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命运加以探讨。

于是,我开始搜集、购买与邓拓相关的书籍、文章、图片等资料。2013年3月,利用出差机会,我带了一部单反相机,又一次来到邓拓故居,拍照,感受,构思……

就在我准备期间,《闽都文化》执行主编黄文山老师告诉我,闽都文化研究会正在筹备创作出版一套福州名人传记,从现当代开始写起,由近及远,并向我约稿。一番考虑,不如将要写的邓拓文章,索性扩展为一部传记。

邓拓为人诚恳厚道,谦和大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邓拓从不以官自居,跟人说话或布置工作时,总是说请你们如何,请你们帮我如何如何,“请”字差不多成了他的口头禅。对犯了错误的部下,他也不训斥指责,而是推心置腹地交谈,和风细雨地教育。遇到过失,不抱怨,不指责,不推诿。比如1942年《晋察冀日报》在宣传、解释一个重大口号时出现失误,受到上级严厉批评,邓拓主动承担责任,认真检讨。回到报社,对处理稿件出错的人员,邓拓并未追究,只说了一句“我们共同总结经验就是了”。哪怕自杀前的遗书,也将所有过失揽在自己身上:“目前斗争的焦点是‘三家村黑帮。这个责任全部应该由我来承当。因为我是负责管北京市的文教工作的,许多文章又是我写的,别人怎么能够、也不应该为我分担责任。市委的领导,从彭真同志、整个书记处、常委会以及个别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内,没有什么错误的。如果说有错误,那只有一条,就是你们错用了我,是我在工作中闯下了乱子,给党和首都的荣誉带来了意外的严重损害。”

邓拓特别注重内心自省与修身严谨,他继承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古代完善的士人风骨。他的自杀,说到底,也是一种承担责任、承受苦难的表现。

因为知识渊博、洞悉历史、阅历丰富、善于思考、勇于反省,邓拓并非那种浑浑噩噩、唯唯诺诺、随波逐流之辈。一方面,他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崇奉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他对现实保持着一种在当时来说少有的清醒与认识,敢于坚持真理。当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发表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邓拓在1965年12月2日《北京日报》召开的文科大学生座谈会上仍然说道:“我们党从来就反对盲目性,反对谁的话都听。毛主席从来没有说过让我们一定要听他的话。不要盲目地听信一个人的意见。要克服盲目性,提倡自觉性。”1966年5月14日,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从(海瑞罢官)说到道德继承》,文中特别强调:“人人都要服从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个体,都无法逃避时代的冲击与裹挟,特别是那些大智大慧之人,必须有所抉择,几乎没有独立、中立的空间。而一旦作出决定,命运就将他(或她)与所选择的一方绑在一起,荣辱与共。

于是,世间几乎失去了他的地位与安身之所,这种孤独、凄凉与困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得了的。良知之人不会背叛与反噬,唯一的选择就是自我了断。这,似乎是邓拓难以挣脱的宿命。

否定“文革”,才有改革:否定“文革”,才有出路;否定“文革”,才有未来。蔡东藩在《清史演义》第一回中写道:“现在‘清朝二字,已成过去的历史,中国河山,仍然照旧,要想易乱为治,须把清朝的兴亡细细考察,择善而从,不善则改,古人说的‘殷鉴不远便是此意。”唯有秉笔直书,让后代了解邓拓人生,了解邓拓之死,了解“文革”真相,才有可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邓拓在《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一诗中写道:“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他的一生,受时代影响,固然免不了也有某种“左”的痕迹,但其豪情永在,风骨永存!高尚的人格,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本书创作因受制于体裁篇幅、读者对象等诸多因素,许多地方未能展开详写,不少话题也没能写深写透,遗憾与不足,只有留待日后弥补了。

(《笔墨风云·邓拓传》,曾纪鑫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猜你喜欢
邓拓遗书故居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卫立煌故居
平生赢得豪情在
银环桥下的遗书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邓拓不惜血本换苏东坡名画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