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乐亭大鼓艺人韩香圃所创立的韩调樂亭大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代人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以河北乐亭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局面。灵活多变的板式、丰富刚劲的腔调、浓郁醇厚的地方特色成为韩调乐亭大鼓的主要标志。
韩调乐亭大鼓既能说长篇大书,也能唱集锦小段,唱词既有来源于清代的文雅子弟书、移植的姊妹曲目,又有当代创作的独特书段,内容丰富多彩,体裁来源广泛,叙事抒情兼佳。传统代表曲目有《金山寺》《樊金定骂城》《凤仪亭》《合钵断桥》《鞭打芦花》《狄仁杰赶考》《双玉葬花》《貂蝉进帐》《鞭打芦花》《拷红》《吕蒙正赶斋》《游西湖》《子不孝》等50余段,因唱腔所限,现代革命题材曲目缺少,当代曲目有《一张车票》《风雪情》《绕口令》《小两口分家》《唱唱咱们文明村》等。
韩调乐亭大鼓创始人韩香圃,艺名韩来儒,承上启下,综合吸收温荣、陈活埋等人的唱腔艺术,汇纳百家之长为己用,苦心孤诣凝练不同风格于一身。韩调乐亭大鼓板式多为老红板,唱词固定严格,于20世纪40年代日臻成熟,但由于板式腔调所限,加上人们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六七十年代不可避免地出现衰微。韩调第二代传人张学圃、王学洲(立岩)、韩学儒积极探索,并借鉴靳(文然)调乐亭大鼓唱法和板式曲牌,通过创办培训班组建艺术团体,使这门传统艺术再放异彩。第三代传人张文秀(近平)、刘文杰(书宇)、张文倩(秀玲)、张文甲(旭武)等,以振兴韩调艺术为己任,吸收东北大鼓等姊妹曲种优长,再次让这朵鲜花焕发生机。如今第四代初现光芒,郁欢、郁乐、鲁旭冉、刘丽丽、闫梦露等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韩调乐亭大鼓的发生、发展可以划分成六部分。其先后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革新、发展期”,“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文化大革命”后的“全面复兴期”,以及现在实施保护工程的“弘扬、振兴期”。
一、产生、形成期
《中国书词概论》中记述: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调。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一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以三弦配奏,使乐调动听悦耳,于是被呼之为乐亭腔。早期的清平歌,效仿元曲、杂剧的文辞格律,遵循传统的音乐调式,使用声韵浓厚的乐亭方言演唱,内容多为赞颂当时祥和的社会环境。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乐亭大鼓即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配上了三弦伴奏以后,唱腔和音乐相辅相承,演唱效果明显增强,流传范围不断拓展。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除吸收传统说唱艺术的精华外,还汲取了当地民间歌谣和皮影、评剧等民间戏曲的精华。
相传同治九年,乐亭“皇粮庄头”崔佑文带艺人温荣进京演出,恭亲王观看后赐名“乐亭大鼓”,誉满京畿。回乡后,温荣将表演、唱腔、书词进一步规范,正式确立为一门鼓曲艺术,开始正式传承,并梳理宗谱,号称“清音子弟”。宗谱为十代,即: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第一代张玉琢,第二代刘月明,温和卿(即温荣)把自己定在第三代。温荣20岁时,适逢自北京(一说山东)来的艺人刘月明、刘月兴兄弟在乐亭说书,他拜刘月明为师,学唱老木板大鼓,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乐亭、滦州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曲曲牌【清平歌】【悠悠调】等,使其更具本地特色,并将木板改为铁板,声音清脆悦耳,使鼓书演唱更加精彩。
乐亭大鼓初期的腔调简单,经过几代人的反复实践,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腔调。如温荣创造的“四大口”,陈际昌创造的“大悲牌子”,齐祯创造的“八大句”“上字流水板”,王恩鸿创造的“凡字流水板”“小切口”,杨久昌创造的“四平调”“慢板”,王德有创造的“慢起程”“紧板”,商秀安创造的“昆曲尾子”等,曲牌日臻完善,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1930年修的《乐亭县志》卷二十曾载曰:“京东鼓词亦名大鼓书,系县民齐珍(即齐祯)别创腔调……盛行关外各省及京津大埠,有声誉焉。” 30年代,乐亭大鼓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当时名家辈出,艺人韩香圃弃商从艺,拜齐祯为师,把这些曲调进行升华形成表演程式,开始是“四大口”,下接“八大句”,再接慢板转入故事,中间根据需要安排曲牌,最后是快板结尾,此时韩调乐亭大鼓步入定型成熟阶段。
二、成熟、兴盛期
韩香圃出徒以后,登上曲坛,开始在乐亭区域内活动,完成了曲牌连套体重大革新,但他的板腔一丝不苟,多为板起板落,绝不任意“蹚水”。韩香圃继承完善了其师齐祯的唱法,保持传统,以节奏鲜明、质朴刚毅、吐字纯正、调满腔圆、严谨规范著称。他新创出“蚂蚱蹬腿”唱腔,在当地独树一帜,人称他的演唱为“韩调”。其后,他到东北、北京拜访著名大鼓演唱家,以补益提高自己,成为乐亭大鼓的重要继承人,对乐亭大鼓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韩调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有“上”“凡”两个腔系,调式调性转换灵活,基本板式分为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类。上字腔系包括四大口、八大句、十字紧、蚂蚱蹬腿、狗耷拉舌头、昆曲尾子、慢起程、慢流水、中流水、紧流水、武悲、撤单程。凡字腔系包括:四平调、凄凉调、悲牌子、妾口、学舌、写休书、双板、拉拉腔、二六板、反二六,其中蚂蚱蹬腿、写休书、双板为韩调独特曲牌。韩调艺术多演唱文雅的曲目,如《露泪缘》《十问十答》。1958年河北省举办曲艺汇演,靳文然获一等奖,韩香圃获二等奖,韩调艺术经认可,艺术地位也逐渐凸显。
此后,韩调乐亭大鼓在乐亭地区广泛传播,学唱者逐渐增多。韩香圃课徒十余人,教学严谨,不允许私自改动板腔,必须自始至终。为使乐亭大鼓事业后继有人,他先后收教张学圃、傅文助为门徒,还将儿子(韩学儒)、儿媳(王学洲)等人吸收到曲艺队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韩香圃虽年近花甲,仍积极响应号召,骑自行车驮着行李下乡巡回演出,足迹踏遍昌、滦、乐等地,为当地驻军和工地民工义演。为配合政府中心工作,他自编自演《曹志中卖余粮》书段进行宣传,使于家坨乡出色地完成了卖余粮任务,受到县政府表扬。党和政府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演新戏、说新书的号召后,此时年近古稀的韩香圃,体弱多病,仍积极响应,大胆创新。除将传统书目加以整理外,又改编了《烈火金刚》《夺印》等现代节目进行演出。在此期间,在县文化馆支持下,经全体文艺队员的努力,韩香圃等在乐亭城关张仙庙旧址开办了乐亭县曲艺馆,韩香圃被选为县曲艺队队长,还被河北省曲协委员会吸收为委员。
三、革新、发展期
比韩调成型稍晚,靳调乐亭大鼓脱颖而出,新的腔调如四大口、四平调、凄凉调、西皮尾子等活泼新颖,为当地大众喜爱。靳文然在唱腔上巧用鼻音共鸣,以字润腔,行腔流畅,轻柔婉转,声情并茂。靳调唱腔巧丽而不轻浮,细腻而不破碎,雄健而不粗野,厚重而不呆板。唱词突破了以七字句为上下句固定格式,而融入垫句、垛句、跟句、连环句等,更具有活力,更富表现力,更容易上口传唱。靳调乐亭大鼓形成了以演为重心,以腔为核心,以板为中心,以伴奏烘托气氛的风格,让观众始终聚焦在“我”上。
韩香圃的弟子张学圃深深认识到,韩调老红板在各种板式之间转换生硬,起承转合过渡不自然,如果不吸收借鉴靳调风格,韩调艺术难以为继。遂虚心学习,打破门规戒律,取长补短,各种风格唱腔兼学兼用,酌情施用。经过长期锤炼,成功引入靳调四大口、二黄板、四平调等。虽然韩香圃不愿接受当时状况,反对使用靳调唱腔,但张学圃仍坚持己见,下定决心要力挽狂澜。在演唱时靳、韩两调并用,甚至用本音实嗓演唱靳调曲目,如《包公赔情》《大西厢》《三下寒江》等,并教导学生不必墨守陈规。他的演唱风格迅速得以推崇,现在韩调唱腔多遵循张学圃做法,尤其张学圃的鼓板技艺为行内一致推崇。张学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汲取新鲜曲调,是韩调唱腔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同时又是靳调唱腔的引入者,对乐亭大鼓的继承、发展、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四、冷落、沉寂期
正当乐亭大鼓繁荣兴盛之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乐亭大鼓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同样遭受重创,专业演出团体被迫解散,艺人们纷纷隐退。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许多艺人罹难,几乎所有的曲艺场所被毁,珍贵的文字资料和音响资料大量亡佚,乐亭大鼓艺术遭受了空前重大的损失。
在此階段,仅有少量艺人配合政治形势进行宣传。而韩调乐亭大鼓因其板腔所限,难得歌唱革命人物故事,张学圃努力填补这一空白。使得温荣门系、韩调乐亭大鼓得以延续。
五、复兴期
1973年后,乐亭县文化馆开办了大鼓培训班。张学圃任主讲教师,创作新词,乐亭大鼓逐渐得以恢复。任教期间,张学圃培养了新一代的曲艺工作者,为后来的韩调乐亭大鼓复兴作出很大贡献。1978年以后,传统书目开禁,各地艺人重操旧业,曲艺组织恢复活动。此时,靳调乐亭大鼓得到各界认可,誉满城乡,韩调唱法纷纷改弦更张,转习靳调。原本界限分明的东、西两路,门规不再分明,乐亭大鼓发展得更加成熟,呈现出殊途同归、一脉相成的局面。韩调传人王学州、张学圃、韩学儒等演唱名家的复出,对于乐亭大鼓的承前启后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以后,乐亭县文化馆多次举办乐亭大鼓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现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张近平、张旭武、刘书宇等新秀脱颖而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形态异彩纷呈,乐亭大鼓演出市场日渐萧条。1987年12月,乐亭县曲艺队又一次解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乐亭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革,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大鼓艺人演出收入低微,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乐亭大鼓的传承发展显现出断代危机。韩调乐亭大鼓第三代传人张近平、刘书宇、张旭武等演唱者勇于探索,直接引入靳调唱词,使用韩调发音演唱了靳调曲目《双锁山》《草船借箭》《墓地情书》《芦花荡》《蓝桥会》《过阴天》《拷打红娘》等,使韩调乐亭大鼓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
六、传承、弘扬期
进入新世纪,韩调新老艺人常年活跃在城乡,一方面坚持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方面坚持保护、传承好乐亭大鼓。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在唱腔、服装、道具上大胆探索,并受到欢迎。一批优秀者荣获各种荣誉和奖励,2007年,刘书宇演唱的《小两口分家》被挑选到央视《曲苑杂坛》录制播放;2008年,张近平荣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2010年,刘书宇荣获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银奖、2012年牡丹奖“提名奖”。新一代乐亭大鼓表演者、乐亭大鼓第七代传人、韩调乐亭大鼓第三代传人刘书宇坚持边演唱、边创作、边育人,以培养乐亭大鼓人才为己任,创办乐亭桂云乐亭大鼓培养基地、乐亭县书宇曲艺交流中心,自2008年至今培养青少年、中年近百名;多年来坚持进校园,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唐山乐亭第一实验小学、唐山乐亭吉祥寺中心小学任课,并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带动县内开办起一批乐亭大鼓培养基地。
2006年5月,乐亭大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世纪初多元文艺发展的情况下,韩调乐亭大鼓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出人才,出作品,走正路”,肩负起保护、传承和发展乐亭大鼓的重任。作为韩调乐亭大鼓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继续研究探索、培养人才,呵护这门艺术奇葩,并让它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