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岐
【关键词】全球力量格局 大国崛起 戰略博弈
【中图分类号】D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8.008
一般而言,所谓博弈,就是在一系列规则制约下,在直接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参与博弈的各方依靠所掌握信息选择各自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显而易见,博弈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对参与博弈的国家而言,各自的地理、人口、经济规模等是制约(或者有利)因素;所掌握的信息、所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是关键因素。
在许多情况下,论者往往倾向于关注参与博弈各方的“硬实力”及其行为方式。而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参与博弈各方内部的制度绩效。在博弈过程中,参与各方在所掌握信息基础上选择各自的策略(行动)。策略和行动的执行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而资源生产和再生产及其效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质量。如果参与者制度的质和量都不足以支持其持续不断地参与博弈,最终参与者则有可能出局。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
在当今世界,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是四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国。[1]其中美国算是守成大国,中国与印度是崛起大国。俄罗斯的地位比较特殊,既是守成大国,也是崛起大国。中美印俄四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就是守成大国美国要继续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地位,“管控”崛起大国的崛起过程,避免其伤及既有利益。崛起中的大国要竭力避免守成大国的干扰,最优选项是争取支持和协助,采用“最小摩擦力”原则,顺利完成综合国力提升,进入“一流大国俱乐部”,进而获得切实的利益。客观上,中俄印三个崛起大国之间既有相互借重,也存在相互竞争。
一方面,美国及主要发达工业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贫富分化严重,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获得快速发展,结果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下滑,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比例稳步提升。
值得说明的是,就美俄中印四国的发展态势而言,中国的发展从总体态势、发展速度和质量、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等角度,均处在稳步上升的阶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7.3%,到2017年已经是约15%,翻了一番左右。
各国经济总量的变化并不是“零和博弈”。中国经济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国的衰落。2008年到2017年,美国占全球经济份额一直稳定在22%~25%之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虽然极大地冲击了西方建立的国际经济体系,但美国的领先地位并未被根本撼动。美国的金融实力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元储备占全球货币的比例稳定在60%以上,而人民币仅占2%左右。在IMF特别提款权(SDR)权重中,美元占40%以上。2016年底人民币正式“入篮”,比重为10.92%。
中国对全球大势的基本判断是,当前全球力量对比更趋平衡。[2]全球力量对比的平衡不一定是由于美国的衰落,更多的是非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结果。譬如,有学者认为,[3]由于新兴大国崛起、经济全球化、财富和经济相对实力从西方的历史性转移,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影响力的上升,到2025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国际体系将是一个全球性的多极体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实力差距将继续缩小。
历史地看,工业革命以降的二百多年间,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出十分强势的文明,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将自己的特殊性推及全球,发展为现代化、后现代等普遍性存在。在此背景下,所有非西方文明都面临严峻挑战。融入,意味着部分或者全部丧失自己的特殊性;或者从自己的特殊性当中演绎出普遍性,甚至作为西方的替代选项。作为大型文明体的中国面临这种境况,印度、俄罗斯等也同样面临这种境况。
全球格局虽然发生巨大变化且在持续之中,但前景不明,充满着不确定性。未来全球格局的面貌到底如何,目前只能看到一些轮廓和趋势,殊难给出一幅完整的图像。而这是因为,全球格局的塑造者、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和行为者,譬如本文论及的美俄中印等,就其内部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究竟能够发展出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尚存疑问。
全球格局的轮廓和趋势正在逐渐显现。帕拉格·康纳[4]认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日本的崛起和欧洲的整合,世界的重心开始分散,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不断被削弱;中国、印度以及重生的俄罗斯,相继成为地缘战略的锚点。全球实力和权威的分配结构发生了长期性、难以逆转的变化。关键是,经历了全球化改造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一座由美国稳坐顶层的金字塔。
与此同时,美国作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依然有很多工具和手段来影响世界事务。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在地缘政治中仍然具有地理、能源、贸易与货币四大优势,支撑着美国在地缘经济领域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但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美国第一”的政策意味着对外政策的收缩,不愿意承担过多的领导责任。这与美国一直以来的对外政策实践相矛盾。
就目前而言,美国国内民意对冷战结束之后无休无止对外干涉的厌倦,有可能导致其政策的“内卷”。特朗普的当选及其“美国第一”的口号和政策主张,就是这种民意的体现。问题是,这个政治周期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并且在其结束之后,美国政界和民意是否发生回摆?假如民意发生逆转,美国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其新的政策调整?
俄罗斯作为有全球抱负的大国,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资源,经济发展是其明显的短板。在积极进取的对外政策和支撑这种政策的资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矛盾。俄罗斯学者库兹涅佐娃认为,俄罗斯近四百年的发展是全面追赶欧洲的结果。[5]但目前的俄欧关系和俄美关系处于冰点,双方都没有足够的政治意志和力量恢复关系。
欧亚地区(原苏联地区)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俄罗斯对欧亚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领域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力。在军事安全领域,俄罗斯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不断完善和加强与地区国家的安全和军事合作。2015年以来,俄罗斯在该地区大力推动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目标是建立一个政治经济联系紧密的欧亚联盟。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大国,具有全球抱负,正在努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积极主导南亚地区事务。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印度一方面加入中俄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一起构建“印太地区”安全网络。印度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短板,基础设施、区域发展失衡、社会问题等,都是其棘手的制约因素。
中国自1978年来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全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迈上80万亿人民币关口(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5%)。目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越来越积极主动,军事实力也在大幅提升。
美国学者对中国、印度、俄罗斯三国的预测是,中国在未来20年对世界的影响力将居三国之首。如果目前趋势持续下去,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国。印度可能继续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同时将谋求建立一个以新德里作为一极的多极世界体系。俄罗斯如果愿意花费财力培养人才,发展经济,走多样化发展道路,融入全球市场,在2025年就可能变得更富有、更强大、更自信。不过,如果俄罗斯不这么做,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又维持在50~70美元的范围,俄罗斯就有可能经历明显的衰退。美国学者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与中、印、俄并驾齐驱,也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与他们各自的全球影响力相匹敌。[6]
美俄中印之间的互动。目前,美俄中印之间的双边和多边互动呈现十分复杂的局面。美国依然在唯一超级大国思维的惯性力量推动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军事优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等,维系美国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打压任何试图挑战的大国。
中美關系是世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对于中美两国而言,未来主要的战略挑战将是如何建立一个互利的过渡模式,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从美国的海上主导向稳定、真实的均势过渡,确保任何一方在军事冲突中都不具备明显优势。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历史学家裴斗虎(Gregg Brazinsky)在其新著《赢得第三世界:冷战期间的中美竞争》中所言,“华盛顿长期以来一直害怕的是,中国会带来一种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这种模式将根本性地破坏美国现今维持的自由国际秩序。”中国的替代性发展模式及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将对美国霸权造成巨大的挑战。这才是中美博弈的核心实质。而中美之间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而走向对抗,抑或双方能够找到良性互动的方式?
美俄之间的关系在2012年的“重启”失败之后,尤其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之后进入低谷。美国2017年8月份通过涉及俄罗斯的制裁法案,完全有可能类似冷战时期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在数十年内构成美俄双边关系的“背景噪声”。美国政府最新发布的制裁名单,则涉及俄罗斯政府高官和寡头多达211多人。
中印两国分别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印度的5.3倍,印度与中国差距明显。中国经济硬实力远超印度,但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换期、人口红利的消退期,而印度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化战略,经济增长潜力得以持续释放。自2014年担任印度总理以来,莫迪相继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战略,推动本国转型为制造业大国,成效显著。众多机构、学者认为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比中国更大。
中印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受到领土问题的影响。印度一直视中国为其实现南亚大国宏伟目标的主要威胁和障碍。与此同时,中印两国同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尤其在文化领域,印度电影,如阿米尔·汗的《神秘巨星》在中国曾占据票房榜冠军,也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
文一认为,[7]按照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印度应该比中国经济发达,因为与中国相比,印度具有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人口、地缘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具有比中国更好的发展经济的必要充分条件。但事实是,印度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落后于中国,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于中国。2016年印度的GDP总量是2.263万亿美元,中国是11余万亿美金,为印度的5倍。2017年印度人均GDP为1965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9482美元,是印度的4.8倍。
中俄之间的互动体现在多个层次和领域。政治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正在积极向前推动。在同时面对美国强势压力的情况下,中俄结伴而不结盟,在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合作。这种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助于中俄两国排除外界干扰,集中力量从事国内建设。
俄罗斯历史上一直积极参与欧洲和全球范围的大国博弈。沙皇俄国时期如此,苏联时期如此,1991年以来的俄罗斯联邦也是如此。就二十世纪而言,一百年间俄罗斯经历了三次政治制度的巨变,文明属性保持不变,对全球大国地位的追求也保持不变。尤其冷战时期的苏联,在其综合国力达到巅峰之时,作为超级大国与美国在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展开全面竞争。这对于今日的许多俄罗斯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历史记忆,也是许多俄罗斯人世界大国情怀的心理基础。当然,今天的俄罗斯,从领土、资源、人口、教育科技工业水平等角度都具备追求全球大国地位的条件。
我们对俄罗斯参与全球博弈的政治经济条件进行解析,并且认为,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完全有可能保持稳定,但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和必要的制度支撑,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