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野
【内容提要】 从“中间地带”理论的视角来看,“9×11”事件后,美国、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围绕着吉国玛纳斯空军基地所展开的“中间地带”通道政治博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该过程全面展示了与通道政治相关的利益的复杂性、微妙性和多向性,以及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间地带国家”行为的多变性、短期性和低可预测性。由全球战略的冲突而产生的对通道政治认知的差异,是美俄在“中间地带”对抗的主因;而由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利益认知差异,则是两大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产生种种矛盾纠结的根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9·11”事件后美国发起的全球反恐战争,立即使中亚吉尔吉斯共和国的玛纳斯空军基地,成为沟通美国和北约盟国军事力量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关键通道之一。从2001年到2014年,玛纳斯基地不但见证了美国和北约成千上万士兵的往返和巨量军事物资的运入,更为重要的是,围绕着玛纳斯基地所形成的“中间地带”通道政治,展现了大国之间及其与“中间地带国家”之间关系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如今,虽然美国军队已经撤出了玛纳斯,但深入研究玛纳斯基地在美国阿富汗军事行动期间所发生的通道政治的方方面面,不但对了解一般“中间地带”和“中间地带国家”各种事态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更深入地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覆盖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状态、性质和格局,以及基于上述因素而形成的某一时期的国际体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从西方国家将人类社会带入现代进程以来所发生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所谓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力量凹陷地带(power-depressed areas)的争夺。这些地带,如东欧、高加索、朝鲜半岛、中亚和中东等地,在地理上处在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夹缝之中;或如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则在政治上处在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影响所搅起的重重漩涡之中。显然,所谓的力量凹陷地带,就是在政治、地理和国际战略等方面,处在大国和国家集团影响之下的“中间地带”(intermediate zones)。在欧洲列强主导国际事务的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16世纪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前列的几个欧洲列强成为世界权力的高地,而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则逐渐沦为它们争夺势力范围的“中间地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间地带”发生了三大基本变化,一是从国际政治的无意识地带逐渐变成了国际政治的有意识地带①“中间地带”的无意识时期,一般是指这些地区作为西方大国殖民地和附属国时期;有意识时期,主要指二战以后这些地带的国家摆脱殖民地和附属国地位而获得政治独立、形成强烈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时期。,二是一些“中间地带”在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消除了“中间地带”的典型特征,从而遏止了外部大国的消极性影响所造成的紊乱,这类国家中最典型的要数德国和中国。“中间地带”的第三大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目前这些地区和国家地缘政治以及地缘经济特征的固化。这一变化的基本含义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少数摆脱“中间地带”特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越来越远地将大多数“中间地带”抛在后面。与此同时,“中间地带”在外部大国影响的冲击下,内部的种种问题却在不断发酵,造成无法摆脱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社会困境。不难看出,一些“中间地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国际社会的难题。对主导国际事务的世界性大国而言,“中间地带”难题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的将“中间地带”视为遏制别的大国发展的前沿地带,想方设法地在这些地带挑动对附近大国的恐惧意识,以有利于其构建遏制性集团。在这类大国看来,国际政治与安全仍是传统的零和博弈,别的大国永远都是本国利益的主要威胁者。①冷战结束后以美国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为代表的进攻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大国被迫最大化地扩充它们的相对权力,因为这是获得最大安全的最佳途径。具体到中美关系,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书中指出,21世纪早期,中国的崛起将“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而“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的那种对抗”。米尔斯海默教授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代言人。自2010年美国提出“重返亚洲”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政府及战略界与学界精英已经越来越以米尔斯海默的进攻现实主义论调来解读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与这种零和博弈思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大国力主大国之间以合作的精神、互利共赢的方式解决“中间地带”面临的种种困境。然而,秉持零和思维的大国,总把这种倡议视为更为隐蔽的利益博弈策略,而报之以深深的不信任。结果便是大国对“中间地带”的影响在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强度不等的对抗性:怀疑、制衡、拆台、扶植对立的力量、提出对抗性方案等,成为大国关系在“中间地带”的常态。由此可以看出,后冷战时代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纯粹的利益博弈取代了冷战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结果便是“中间地带”在各种关系进程中,能够获得的好处急剧减少或变得更加困难。
作为国家间力量凹陷地带的“中间地带”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无人中间地带”,如南极、北极、竹岛(独岛)②注:该岛现被韩国控制,虽有人常驻,但多为守岛志愿者和军人,生活物资依赖岛外供给,岛屿本身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故仍视其为“无人中间地带”。等;“单一性中间地带”,如朝鲜半岛、蒙古、尼泊尔等少数地区;“多元性中间地带”,如东欧、高加索、中亚、中东、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等。“多元性中间地带”构成了“中间地带”的普遍现象,是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全球性地缘政治因素。不管是“单一性中间地带”还是“多元性中间地带”,“元”的主体都是国家,笔者将这类国家称为“中间地带国家”。“多元性中间地带”的“中间地带国家”是群体性的存在,这些国家的存在方式及相互关系,与其说是由其内部的种种关系特征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外部的以大国为主导所塑造的种种关系特征决定的。大国对“中间地带国家”事务的主导以及主导企图,造成了这类国家长期处于时断时续、程度不等的低烈度紊乱而无法自拔。于是,在现当代的国际关系中,西方大国向“中间地带国家”输出各种影响和“中间地带国家”向西方大国输出各种问题,便成为一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冷战以后的全球化时代,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影响还是“中间地带国家”的问题,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特征和快速的传染性。因此,研究西方大国对“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和“中间地带国家”的反应,就成为冷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新视野。
外部大国对“中间地带”和“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方式表现出多样性和绵密性,通道政治便是其中之一。所谓通道,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连接起来的天然和人工媒介的总称。形形色色的通道是外部大国对“中间地带”输入影响以及“中间地带”接纳积极影响或阻止消极的外来影响的主要渠道。对通道主导权的掌控程度,体现着“中间地带”国家相对于大国的自主性程度。从形成的方式来看,“中间地带”的通道可以分为自然通道、人工通道和半人工通道。自然通道是天然形成的通道,如能够通航的大江大河;人工通道指由人力修建而成的通道,典型的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输油管道、输气管道、机场、跨国铁路和公路等;半人工通道是指在自然通道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改建而形成的能够承担更广泛通行职能的通道。从功能来看,“中间地带”的通道又可以分为商业贸易通道、资源通道、军事通道和综合型通道等类型。所谓通道政治,是指“中间地带”国家和大国围绕着上述各类通道的走向、利用、收益和主导权及其战略影响,所展开的国际国内政治博弈过程。①王鸣野:《“中间地带”的博弈与困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中间地带”的通道和通道政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国主导的通道政治,第二个层次是中等国家主导的通道政治,第三个层次是在小型的“中间地带国家”产生的通道和通道政治。第一个层次的通道政治,又可分为单一大国主导的通道政治和两个或多个大国主导之下的通道政治。这种通道及通道政治的表现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首先是大国直接掌控的通道。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被英国和美国直接控制,是第一种通道的典型范例,其所产生的通道政治,实际上就是英国和美国在特定时期对某一地区的“中间地带国家”之间、以及这类国家与这两个世界大国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的垄断,这种垄断就是两国维持和强化其世界霸权的表现。其次是大国能够直接施加影响的通道。这类通道的典型有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等。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虽已交回巴拿马政府,但只要愿意,美国仍有对其施加直接影响的能力。长期以来,在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眼里,上述通道关乎自身的发展,是其不可让渡的核心利益区。这类通道所在的“中间地带国家”,由于无法理顺内部的种种利益关系,互相之间敌意根深蒂固,因此将外部大国对通道安全的保护,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自身安全的连带保护,视为维持生存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这类通道所产生的通道政治,实质上就是某一大国与某一个或数个“中间地带国家”的结盟关系。第三是大国能够间接施加影响的通道。在冷战后时代,存在于“中间地带”的绝大部分通道都属于这类通道。由于是间接影响,大国对这类通道的运行无法实施长期垄断,导致通道所属地区的通道政治展现出多变性、博弈性、不可预测性和关联性强(指一个“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很容易在相邻的“中间地带国家”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地区局势复杂化的通道政治现象)等复杂局面。值得指出的是,与大国直接掌控的通道和大国能够直接施加影响的通道不同,大国能够间接施加影响的通道,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世界性大国甚至地区大国竞相施加影响的情况。
中等国家(具有“中间地带国家”特征的地区性大国)主导的通道政治,基本上表现为多边性的地区国际政治和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等国家要么试图独享通道带来的各种利益,要么围绕通道形成多边性的地区集团,目的就是要排除有关大国的利益诉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间地带”的通道多是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通道,“全球性意义”主要指的是这些通道对全球性大国实现其地区和全球战略的意义。因此,从本质来看,虽然这些“中间地带”特征明显的地区性大国,在本地区的通道政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从一体化的现代世界出现以来,以及工业化的国际社会对物质资源的流动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大国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中间地带”通道政治的主导性角色。在大国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除少数例外(如曾经的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可能出现的北极航道等),大多数通道政治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国主导的双边或多边政治进程。
小型的“中间地带国家”①需要指出的是,小型“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常常和中等国家的通道政治之间纠缠在一起或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小型“中间地带国家”是直接邻国或近邻,二是大国对这两类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影响的强弱不同。基本上是指对“中间地带”的各种进程缺乏主导能力的国家。这类国家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即国土面积小、人口少、综合国力弱、资源稀少、内部各地区和各民族关系的一体化程度低、缺乏抵御和纾解外部大国影响的能力等。对这类国家而言,存在于其领土或管辖范围之内的通道,无一例外都成为它们实现各种内外目标、甚至是领导人个人目标的有力工具。外部大国对这类“中间地带国家”的最初认知,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施惠所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中,而低估其内部各种关系的复杂性,最终很可能在有意无意中走向大国博弈的怪圈,主动或被动地承担地区关系整合的沉重负担。具体而言,在这类“中间地带国家”,大国由于某一时期的战略需求而产生对处于其领土之上的通道的依赖,这种依赖付出的代价,是大国对小型“中间地带国家”提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安全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但麻烦的是,由于通道政治的关联性,大国对一个小型、甚至是一般“中间地带国家”的支持,往往会招来别的“中间地带国家”的猜疑或者反对。其结果便是“中间地带”内部关系的复杂化,那些认为自己的利益因为域外大国对邻国的支持而受到损害的“中间地带国家”,总是要策略性地向另外一个域外大国靠拢,如此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国与大国、大国与“中间地带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局面。在这种博弈中,多数“中间地带国家”都希望利用自己拥有的通道捆住域外大国的手脚,以此构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谁依赖谁更多的问题,使得这种博弈变得异常复杂:不可靠的承诺和妥协成为常态。①俄战略文化基金会专家阿列克谢·沃洛金,2013年2月27日在俄罗斯军事观察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吉尔吉斯斯坦准备成为关税同盟的第四个成员?》的文章,其中指出:“不久前这个国家试图在外交上四面出击,把与比什凯克接触的任何人都称作战略伙伴。与俄罗斯谈,莫斯科就成为战略伙伴和盟友,与美国谈,华盛顿就成了战略伙伴和盟友,与中国谈,北京也就变成战略伙伴和盟友。而且每个主要盟友都会得到吉方将推动实施关键的贸易和军事技术项目等许诺。当新的主要盟友出现时,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则忘记了过去的承诺。的确,对于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来说,脚踩多条船总是有好处的。在国内的抗议风暴中,前总统阿卡耶夫和巴基耶夫相继在国外找到了安身之地”。参见Володин Алексей. Киргизия готова стать четвёртым членом Таможенного союза: кто окажется в плюсе? 27 февраля 2013. https://topwar.ru/24748-kirgiziya-gotova-stat-chetver tym-chlenom- tamozhennogo-soyuza-kto-okazhetsya-v-plyuse.html然而,由于“中间地带国家”与域外大国关系的特殊性,相互间的妥协和依赖呈现出较强的暂时性和多变性。
根据“中间地带”理论,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一个典型的“中间地带”,而位于这个“中间地带”的吉尔吉斯斯坦,则是一个典型的小型“中间地带国家”。在原苏联时期,吉尔吉斯共和国处在中苏对抗的前沿地带,原苏联在该共和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玛纳斯便是其中之一。该基地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苏联解体以后逐渐被废弃。然而,2001年的9月11日,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向美国本土发动了大规模的恐怖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政府立即宣布发起全球反恐战争,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也很快表明立场,支持美国出兵阿富汗,打击“基地”组织及其庇护者塔利班。②赵鸣文在2018年12月出版的《普京大外交》中指出,“9·11”事件发生后,俄总统普京不仅在第一时间与中亚五国领导人电话沟通,而且还亲自前往中亚了解这些国家对协助美国反恐的真实想法。同时,普京还相继派外交部长、国家安全秘书、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各路高级官员前往中亚督导反恐行动。正是在俄罗斯的积极协调下,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宣布吉国准备为美国发动反恐军事行动提供“空中走廊”并特别解释说,这是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领导人磋商后做出的决定。2001年11月28日,俄罗斯在莫斯科召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外长会议,继续协调中亚国家协助美国的反恐行动问题。这说明“俄罗斯领导人已决定在华盛顿的反恐怖行动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参见赵鸣文:《普京大外交:面向21世纪的俄罗斯对外战略(1999-2017)》,北京:人民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18年。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吉尔吉斯斯坦由于其靠近阿富汗的优越地理位置,立即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反恐联军的青睐。加上俄罗斯的支持,美国军队及其设施很快就进入玛纳斯,承担起向阿富汗前线运送人员和物资的重任。关于玛纳斯基地的人员和物资运送量,2009年2月,根据当时五角大楼发言人布赖恩·惠特曼的说法,美国经玛纳斯空军基地每月向阿富汗运送大约1.5万人和500吨物资。在基地约有1000名军事人员,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还有少量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官兵。①Gordon Lubold, Howard LaFranchi, “Air base flap reflects tension over US presence in Central Asia”,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Retrieved from Nexis Uni., February 6, 2009.然而到2010年2月,根据白宫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问题特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在访问吉尔吉斯斯坦时的说法,当时每月有3.5万名士兵通过玛纳斯基地往返阿富汗。②База США Манас останется в Киргизии до 2014 г//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обозрение.2011.11.25. https://www.belvpo.com/4676.html/; США не разрешили Киргизии закрыть базу «Манас». 2015.4.15. https://www.liveinternet.ru/users/5150262/post359464976/虽然缺乏可靠的数据,但玛纳斯空军基地对于美国和北约盟国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在通道政治形成之前,玛纳斯基地首先实现了由一个湮没无闻的前苏联空军基地,向一个旨在实现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目标的军事运输通道的转换。这一转换成功的原因,是美俄两个全球大国围绕着反对恐怖主义这一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中亚这个“中间地带”暂时达成了一致的立场。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美俄两大国的合作是主要方面:美国急于进军阿富汗剿灭“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俄罗斯则试图通过与美国的合作强化双方的全球伙伴关系。至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则希望通过通道的开放向本地区输入大国合作所形成的积极影响。不难看出,美俄围绕着玛纳斯和中亚其他通道所达成的谅解和合作,是玛纳斯通道政治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构成了玛纳斯通道政治形成机理的第一个方面。
“中间地带”理论认为,一个大国对某一“中间地带”或“中间地带国家”的影响,必然会招致与该类国家或地区有重要利害关系的另一个大国的反制,这种反制又会引起前一个大国的反反制,结果便是反制与反反制的循环往复。①王鸣野:“‘中间地带’:和谐世界的枢纽”,《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3期。上述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中间地带”的通道政治产生机理的第二个方面,这便是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国关系的迅速演变所导致的各自对通道战略含义的不同解读。如前所述,“9·11”事件后,俄罗斯政府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总统普京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向美国和北约国家开放前往阿富汗的通道。然而,事实证明,俄罗斯政府对美国和北约军事行动的支持,绝不可能消除美俄两国国家利益之间的战略性冲突。就在阿富汗战事初定之后,美国政府便迅速从军事行动转向对“中间地带”的地缘政治的重构,其突破点则选在欧亚结合部的另一个“中间地带”,即外高加索地区的典型“中间地带国家”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自独立以来经历了严重的经济滑坡和内乱,后在原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的领导下稍有起色,但对贪污腐败、政治和民族冲突仍是束手无策。由于格鲁吉亚地处黑海东岸,北接俄罗斯的北高加索地区,地理位置对美国的欧亚战略的实现深具意义。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该国的支持力度相当大,而谢瓦尔德纳泽也是“美国政策最忠实的支持者之一”②万成才:《新俄罗斯观察》,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63页。。从苏联解体到2003年,美国向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提供了约10亿美元的援助,使之成为世界上人均获得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③潘志平:《新疆周边事态》,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68页然而,谢瓦尔德纳泽深谙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关系对格鲁吉亚的意义。因此,虽然美援滚滚而来,但格鲁吉亚对美国的靠拢和对俄罗斯的疏离都保持着一种理性稳健的步调。这种虚与委蛇、两头讨巧的做法,完全不符合美国希望格鲁吉亚这个“中间地带国家”在美国欧亚战略中扮演的角色。2002年4月,美国前驻阿塞拜疆和南斯拉夫大使理查德·迈尔斯成为新一任美国驻格鲁吉亚大使。此人号称“制造不稳定局势专家”,他一到任就同曾留学美国的格鲁吉亚政治反对派领袖萨卡什维利建立了密切联系,鼓动其大搞街头政治。两个月后,萨卡什维利便专程前往贝尔格莱德,参加关于如何把米洛舍维奇搞下台的“温和革命”的学习班。④万成才:《新俄罗斯观察》,第163页。2003年夏天,美国和北约盟国在阿富汗的战事,由于塔利班统治的垮台而大大缓解,而谢瓦尔德纳泽领导下的格鲁吉亚则被视为对美国利益的威胁,美国遂做出了在即将到来的格鲁吉亚议会选举中更迭格政权的决定。①《参考消息》,2003年11月27日。这便是冷战之后在美国策动下在原苏联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的开端。
“颜色革命”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政权更迭的方式,将俄罗斯周边的原苏联国家变成亲美和亲西方政权,其本质仍然是大国在“中间地带”和“中间地带国家”的利益博弈。在格鲁吉亚围绕着谢瓦尔德纳泽去留的对峙中,双方经过短暂的僵持,以布尔贾纳泽、萨卡什维利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亲美政客,在2003年11月成为格鲁吉亚的执政者。自此以后,格鲁吉亚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地加入欧盟和北约,一是坚定不移地疏远俄罗斯。这样一来,美国和北约就在外高加索这个紧邻俄罗斯的“中间地带”,找到了一个忠实的“中间地带国家”盟友。黑海东岸大片地带的地缘政治,开始向着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向迅速演变。
格鲁吉亚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毕竟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东南侧,其转向美国并没有对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形成立竿见影的影响。然而,紧接着格鲁吉亚的“天鹅绒革命”而来的乌克兰亲美政权上台,则进一步强化了玛纳斯通道政治的生成机理:俄罗斯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美国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将自己作为平等的伙伴看待,两国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已经化为无法逆转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进程。美国媒体就此指出:“也许整个欧洲的帷幕不像过去那样牢不可破,但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心理上,俄罗斯仍在铁幕的另一边,这是无可争议的。”②Steven Lee Myers, “Russia and the Rich Western Neighbors: a Cold Peace”, The New York Times, Dec.31, 2003, http://www. nytimes.com俄罗斯人也直言不讳地说:“俄罗斯仍置身于不断扩大的西方之外”③Ibid.。
“颜色革命”结束了“9·11”事件后美俄两国在原苏联地区短暂的合作局面,由此而造成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构成了“中间地带”的通道政治最为重要的外在生发机理。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俄的地缘政治博弈在“中间地带国家”所造成的政治后果,却构成了通道政治的内在生发机理。
大国对抗在“中间地带”和“中间地带国家”造成的第一个政治后果,是受这种对抗冲击的国家内部,都无一例外地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亲美和亲俄政治集团,双方之间几乎无法妥协,出现了“中间地带国家”无法掌控的政治紊乱局面,这就是“中间地带国家”的“中间地带化”。①“中间地带”所具有的特征,在外部和内部种种因素刺激下产生的剧烈矛盾运动,是“中间地带”展示自身的特征和对国际政治发挥影响力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在大国博弈的环境下由不同的利益追求所驱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就是“中间地带”的“中间地带化”。在格鲁吉亚,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区就因各种原因不承认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的统治,谢瓦尔德纳泽政府虽然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格俄关系比较平稳,格鲁吉亚与两个闹分裂的地区的关系尚未恶化。“颜色革命”后,极端亲美的萨卡什维利政府一意孤行的反俄政策,导致格俄关系急转直下:格政府试图依靠美国和北约的帮助解决内部分裂,分裂地区反过来依靠俄罗斯的帮助制衡格鲁吉亚政府,俄罗斯则利用对分裂地区的保护,破坏格鲁吉亚政府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计划,美国从格鲁吉亚政府的反俄政策中坐收渔利。上述几种关系紧密勾连,紧张程度不断上升,如同一把锁把格鲁吉亚的内政外交困于难以腾挪的死地。乌克兰独立以来,各届政府一直奉行多向平衡、稍有偏向的稳健对外政策。但靠“颜色革命”上位的尤先科-季莫申科政府,立即将这一传统政策改为不留余地的亲美脱俄政策,结果使乌克兰的内部政治出现比格鲁吉亚还要极端的局面:第聂伯河以东地区的亲俄和西部地区的亲美都变成了无法转圜的死局。
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在“中间地带”造成的第二个政治后果,是“中间地带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是相互竞争的大国,都试图将“中间地带国家”拉向自己阵营一边,而多数“中间地带国家”(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这种极端亲美反俄的情况恰恰相反)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变成了地缘政治上的“摇摆人”。“摇摆人”在政治摇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多向性”: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左右不定。如此造成的结果便是,“中间地带国家”由于摇摆方向的相反而相互间产生地缘政治冲突,或由于左右摇摆不定而造成内政的动荡。“中间地带”的国家越多,上述现象表现得就越明显。
美俄在“中间地带”的地缘政治博弈造成的上述两种地缘政治后果,对“中间地带”的通道政治的影响,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通道政治的对抗性非常明显。而在中亚地区,通道政治则表现得虚实难料、变化多端。
如前所述,美俄之间在“中间地带”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构成了“中间地带国家”吉尔吉斯斯坦通道政治发生机理中的核心环节,两大国关系转换的关键节点,是2002年4月理查德·迈尔斯就任驻格鲁吉亚大使。美方的这一举动传出的信息是,美国将在格鲁吉亚策动类似南斯拉夫那样的政权更迭,格鲁吉亚很可能成为美国向高加索地区输入影响,进而向俄罗斯的东南部施压的战略通道。这一通道一旦形成,美国在短期内可以立即在外高地区获得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在中长期内可以有条不紊地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将阿塞拜疆拖离俄罗斯的影响轨道,迫使亚美尼亚改善与土耳其的关系,最终实现联通黑海和里海,形成一条将中亚、外高地区和安纳托利亚半岛连为一体的宽阔通畅的“中间地带国家”走廊。如此一来,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传统影响将走向式微。这一重大的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当然不会逃过俄罗斯战略规划者的视野。
根据“中间地带”理论,一个大国一旦在“中间地带”展开引发通道政治的地缘政治博弈,感觉战略利益受到威胁的另外一个(或两个)大国的第一个反应,必然也是以通道对通道的方式构建反制体系。①王鸣野:《“中间地带”的博弈与困境》,第28页。俄罗斯的反应基本如此,反制的起点就是玛纳斯。
2002年1月12日,俄罗斯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针对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基地表态称,俄罗斯不会同意美国在中亚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②Edward Helmore, “US in replay of the ‘Great Gam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engagement in Central Asia begin to become clear”, The Guardian, 20 Jan. 2002,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2/jan/20/afghanistan.theobserver这一立场在当年12月5日的俄罗斯与吉尔吉斯斯坦关系的新发展中体现出来。当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与吉方签署了两国安全合作协定和《比什凯克宣言》,俄罗斯与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通道政治博弈就此展开。根据协定,比什凯克东侧20公里的坎特军用机场将成为俄罗斯的空军基地。一家俄罗斯报纸的社论对双方的协定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俄罗斯终于认识到中亚应该处在独联体的影响范围之内,首先是俄罗斯的影响范围内。现在,比什凯克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前哨了。”①Igor Torbakov, “Moscow Aims to Restore Its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Dec 5, 2002,https://eurasianet.org/moscow-aims-to-restore-its-influence-in-central-asia2003年10月23日,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亲临剪彩。普京用一句话点明了坎特基地与玛纳斯基地的不同,即“美军的基地是暂时的,而俄罗斯的基地是永久的”②潘志平:《新疆周边国家事态》,第60页。。如果说坎特基地的设立是对驻玛纳斯基地的美军下的逐客令的话,那么《比什凯克宣言》则是对美国破坏国际秩序和违反国际法的批评。宣言强调俄吉两国忠实于“民主的多极世界秩序”,主张“加强由联合国主持的、根据联合国宪章进行的打击恐怖主义的有效国际合作。”③同上。不难看出,这番言辞明显是指责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批评美国在国际反恐战争中违反国际法,暗指美国的反恐战争隐含着破坏国际秩序和遏制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标。
坎特空军基地的设立,可以说是美俄两国围绕着玛纳斯空军基地展开的以通道对通道为主要方式的通道政治博弈的第一阶段的揭幕战。此后直到2009年2月3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在莫斯科公开宣布关闭玛纳斯空军基地的决定为止,这场博弈才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美俄之间的所谓伙伴关系呈现出渐行渐冷的黯淡前景,双方的博弈围绕着俄罗斯的民主问题和俄罗斯的能源政策,争得不可开交。在此期间,美国在积极巩固在黑海地区的地缘政治收获的同时,不断谋划建设新的通道,其中最重要者莫过于绕过俄罗斯将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油气资源输往欧洲的能源通道。④最重要的一条输油管道就是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BTC)管道。由于彼此都以伙伴相称,美俄在第一阶段的博弈中都保持着一种相对克制(尤其是俄罗斯)的姿态。在这种大背景下,玛纳斯的通道政治第一阶段的前期(2002-2004年),双方表现得都比较沉闷。然而,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①关于这场推翻了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第一位总统阿卡耶夫的所谓革命的原因,从“中间地带”通道政治的角度看,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哈米多夫在其论文《基地之争:美国、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Alisher Khamidov, “The base of contention:Kyrgyzstan, Russia and the U.S. in Central Asia (2001-2010)”, Baltimore, Maryland, May 2011,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902627242)中这样解释:“从2003年阿卡耶夫决心允许俄罗斯在坎特建立拥有完全权利的军事基地以来,他就清楚吉尔吉斯斯坦已经被列入了美国的‘待考察’名单。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温度也是从那时开始升温的”,“美国人从各种层面上都清楚表达了他们希望看到比什凯克政权更迭的愿望”。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安吉延事件,形成了一个新的刺激源,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都感到美国在“中间地带”又要有“颜色革命”的新动作了,于是在当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峰会的联合公报中,要求美国明确撤出玛纳斯空军基地的期限。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斯塔纳,2005年7月4日。与此同时,作为引发玛纳斯通道政治的直接当事国,吉尔吉斯斯坦在2006年一开始,就表现出一个“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博弈的通道政治中既无奈又精明的算计:先是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就大幅度提高玛纳斯基地的租金,照会美国驻吉大使;然后就是吉国防部长伊萨科夫在比什凯克与到访的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米哈伊洛夫大将举行会谈,双方就俄罗斯使用坎特空军基地的问题达成了新协议;最后则是由巴基耶夫总统公开宣布,美国军事基地的年租金应从 200万美元提高到 2.07亿美元(一说 2亿美元)③K.Gajendra Singh, “Geopolitical battle in Kyrgyzstan over US military Lilypond in central Asia”, MWC News, 12 April 2010, http://www.modernwriters.org/focus/analysis/1810-geopoli tical-battle-in-kyrgyzstan-over-us-military-lilypond-in-central-asia.html,如果美国不同意,基地将被关闭。④江奎霖:“俄强力反击北约东扩”,《环球时报》,2006年2月20日。需要指出的是,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对美国表现出的强硬态度相伴随的,是俄罗斯承诺的对吉巨大经济支持⑤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通道政治博弈中,小型“中间地带国家”不需要在这种博弈中实现大的战略目标,因此抓住各种机会对大国进行经济上的索取就成为主要目标。:2006年4月24日,巴基耶夫总统访问俄罗斯,双方达成了多项协议,除了重申两国加强军事合作和扩大坎特空军基地的承诺外,巴基耶夫还从俄统一电力公司老总丘拜斯、天然气工业集团总裁米勒等俄罗斯企业巨头那里得到了几十亿美元投资的承诺。⑥《环球时报》记者联合报道:“吉尔吉斯斯坦对俄美态度大不相同”,《环球时报》,2006年4月28日。
2007年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当年年底,俄罗斯-北约理事会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结果是:双方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国际问题上都无法取得共识。一家俄罗斯报纸对双方关系的这种状况作了一番总结:“布鲁塞尔会议实际上结束了俄罗斯与北约发展关系的时期。虽然存在着意见分歧,这种关系直到最近仍被习惯性地称为同盟关系,引人注目的是,莫斯科与布鲁塞尔的关系在普京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最好。然而,在普京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取代双方‘同盟关系’的是利益的冲突和全面的强硬对抗。这种情况越来越像冷战。”①Сергей Строкань. Дан приказ ему на Восток// Коммерсантъ. №.227 от 08.12.2007.C.1.与两国关系的趋冷相对应,吉尔吉斯斯坦这个“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年亲俄罗斯的吉国国会议员和非政府组织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目标就是要结束美军对玛纳斯空军基地的使用。2007年8月,普京总统在比什凯克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向吉总统巴基耶夫表示,俄罗斯可以为吉尔吉斯斯坦提供2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②赵鸣文:《普京大外交》,第276页。与此同时,在外高地区,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格鲁吉亚萨卡什维利政府一心一意要加入北约,对内则对俄罗斯支持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闹分裂的地区态度越来越强硬,终于在2008年8月8日因为试图以武力收复南奥塞梯而与俄罗斯大打出手。这场冲突时间短暂,格鲁吉亚军队全面溃败,但却造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后果:一是格鲁吉亚的领土统一在可见的将来不可能实现;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致认为俄格冲突是俄罗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入侵,中断了北约和俄罗斯的关系;三是美俄在“中间地带”的地缘政治对抗越来越激烈。③2008年8月14日,美国与波兰草签了美国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在波兰的拦截导弹基地的建设工程可能于2008年就开始,在2014或2016年完工。一周之后的8月20日,刚刚参加完北约成员国外长紧急会议的美国国务卿赖斯从布鲁塞尔飞至波兰首都华沙,与该国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正式签署了在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协议。如此一来,玛纳斯的通道政治也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始于2009年2月,终于2010年3月。这个阶段是玛纳斯所引发的“中间地带”通道政治进程全面发酵的时期:俄罗斯希望在这一进程中找到撬动美俄关系的“杠杆”,迫使美国承认俄罗斯在中亚的主导地位;美国奥巴马政府则一改前任小布什政府在阿富汗的地缘政治雄心,只是希望尽快摆脱阿富汗“泥潭”,因此在玛纳斯基地问题上非常实用的要求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能够配合美国的阿富汗“退出”战略。作为“中间地带国家”的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和阿坦巴耶夫政府,精明地看到美俄两国在这场博弈中的软肋,不失时机地准备从玛纳斯通道政治进程中榨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以服务于国内政治。
2009年2月3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在莫斯科与时任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巴基耶夫在会谈后宣布,由于美方没有满足吉提出的经济条件,以及美军基地在社会上引起的负面反响①主要指2006年12月美军打死一名吉尔吉斯斯坦货车司机事件所引发的不满。,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不久将关闭玛纳斯美国空军基地。梅德韦杰夫则回应说,尽管美国人将被赶走,但俄罗斯仍准备在阿富汗问题上继续合作。在这次访问中,巴基耶夫收获颇丰:俄罗斯将对比什凯克提供2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17亿美元用于投建坎巴拉塔水电站和购买设备,还有3亿则用来扶持吉国的金融系统。贷款年利率只有0.75%,期限长达40年。此外,俄罗斯不仅免去了该国1.8亿美元的债务,还承诺让吉尔吉斯斯坦得到1.5亿美元反危机无偿援助。②Роман Баданин, Алия Самигуллина, Илья Азар. Россия выселила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из Киргизии//Gazeta.ru.03.02.2009. https://www.gazeta.ru/politics/2009/02/03_a_2935354.shtml
可以说,巴基耶夫在俄罗斯宣布关闭玛纳斯基地,是该基地的通道政治进程第二阶段第一回合的开始。美国政府对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这一表态的解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关闭基地是俄罗斯政府的意思③РИА Новости. 25 мая 2012 года.;第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需要更多的经济好处。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判断,美国政府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美军暂时不会撤出玛纳斯基地,第二反应便是这个问题既要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谈,更要和俄罗斯政府谈。就在巴基耶夫宣布要关闭基地的同一天,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莫里尔在记者会上表示,为了确保能够继续使用玛纳斯基地,美国政府将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展开不懈的谈判。④“Kyrgyzstan’s U-turn on Closure of Manas U.S Military Base”, http://www.turkishweekly.net/op-ed/2533/kyrgyzstan%E2%80%99s-u-turn-on-closure-of-manas-u-s-military-base.html驻阿富汗美军司令部发言人格雷格•朱利安也同时发声,称“我们签署了有效合同,他们(吉当局)赚取了大笔资金。近期内不会有任何关闭基地的计划”。①ТАСС. Вашингтон. 3 февраля 2009 года.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传达出的信息则是,如果美国发现马纳斯基地对于阿富汗行动不可或缺的话,它“可能会向吉尔吉斯斯坦提议增加基地租金”。当然,美国政府也不忘向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施加压力,频繁放出风声,称美国正在寻找玛纳斯基地的替代者,欧洲和海湾国家的基地被纳入了考虑范围。②На авиабазу «Манас» не поднялись руки// Коммерсантъ. №.21 от 06.02.2009. C.8.更为重要的是,还有消息说美国正在和乌兹别克斯坦商谈重建军事合作的可能性③Gordon Lubold, Howard LaFranchi, “Air base flap reflects tension over US presence in Central Asia”.,而且美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也说塔吉克斯坦总统准备允许北约国家和美国过境运输非军用物资到阿富汗。④《参考消息》,2009年2月7日。一位华盛顿的美国分析人士甚至威胁说,如果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以为美国会屈服于压力向其提供相当于俄罗斯提供的约23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及其他援助的话,那它就错了,因为美国“可以一走了之”。⑤Gordon Lubold, Howard LaFranchi, “Air base flap reflects tension over US presence in Central Asia”.以上讯息,特别是美国政府官员愿意增加基地租金的信息,显然对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产生了影响。2009年2月5日,从比什凯克传来消息:原定于5日进行关于关闭美军马纳斯基地的审议表决工作被无限期推迟。据吉方透露,巴基耶夫总统故意暂缓履行对莫斯科的承诺,以等待美方提出新的建议。⑥На авиабазу «Манас» не поднялись руки// Коммерсантъ. №.21 от 06.02.2009. C.8.
然而,美国人却把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晾在一边,转头去和俄罗斯政府商谈。2009年2月11日,奥巴马政府派遣以美国前驻莫斯科大使威廉·伯恩斯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目的是要听听“吉尔吉斯斯坦想要什么”,和俄罗斯人是否想用美国继续使用该基地来交换什么东西。⑦Nicholas Kralev, “Envoys Rush to Moscow to Save Key Base; Kyrgyz Issue Tests Relations”, The Washington Times, February 12, 2009.看到美国人去了莫斯科,巴基耶夫总统马上就通过媒体喊话:“吉尔吉斯斯坦和美国在这方面不存在政治上的分歧,只存在经济方面的问题”。⑧РИА Новости. 11 февраля 2009 года.即便如此,美国政府仍然未予理睬。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只好再度施压。2009年2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几乎全票通过了废除玛纳斯美国空军基地的法案,巴基耶夫总统在次日便签字生效。消息传出后,美国国际危机小组中亚代表处负责人立即回应说,现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等着美方采取行动,即便巴基耶夫总统签字以后,美国也有180天的时间劝说吉尔吉斯斯坦人再考虑考虑。而五角大楼发言人怀特曼则一如既往地声称:“我们仍然认为,我们可以向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提建议,可是我们不会不惜任何代价,我们会研究其他可行的方案”。然而,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却释放出了更加明确的信息:为了继续使用马纳斯基地,美国可以考虑提高租金。①США продолжают попытки сохранить военную базу в Кыргызстане// Голос Америки.https://www.golos-ameriki.ru/a/a-33-2009-04-28-voa18/642320.html(VOA)这正是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所期待的回复。3月4日,巴基耶夫总统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关于该基地的谈判“大门尚未关闭”。②Ann Scott Tyson, “Afghan Supply Chain a Weak Point; With Troop Buildup Coming, U.S.Is Challenged on the Ground and in the Air”,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Nexis Uni.March 6, 2009.然而,直到3月27日,美吉在双方是否正在就解决基地使用问题举行谈判的说法上仍然相互矛盾。匿名的美国官员在莫斯科对记者说:“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邀请下,我们已经同意就基地协定继续有效的可能性,与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商谈。”而吉外交部长卡德尔别克·萨尔巴耶夫的回应则是:“没有”。③《参考消息》,2009年3月28日。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双方的确在谈判。
需要指出的是,在观察玛纳斯通道政治进程第二阶段第一回合的发展时,必须同时注意中亚地区这个“中间地带”内部的关系演变,及这些国家与美俄关系的变化。具体而言,2009年上半年,乌兹别克斯坦拒绝参加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外长会议,并与俄罗斯就组建该组织快速反应部队问题出现严重分歧;乌兹别克斯坦强烈反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在上游修建大型水电枢纽④Алексей Тимофеев. Узбекистан воюет на условиях Ташкент озвучил Москве четыре требования для своего участия в единой армии. 4 июня 2009. http://vz.ru/politics/2009/6/4/294118.html;4月27日,塔吉克斯坦内务部和美国驻杜尚别使馆安全局组织了应对恐怖活动的演习;乌兹别克斯坦总统6月3日在塔什干会见美国大使诺兰时两国达成协议:利用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机场和交通运输系统向阿富汗转运“非战斗用”军事物资。①Андрей Арешев. Россия и её партнеры перед лицом наступления США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12.06.2009. http://otechestvoua.org/main/20096/1241.htm上述情况表明,在美俄关系在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可能总体转暖的情况下,中亚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会趋好,而像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大型“中间地带国家”则有脱俄靠美的迹象。这些情况对吉尔吉斯斯坦这个“中间地带国家”在玛纳斯通道政治进程中的决策有直接影响。
具体而言,这种影响是: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认为在美俄关系趋好、中亚邻国纷纷与美国接触的情况下,本国在玛纳斯基地问题上可以改变对俄罗斯的承诺。同时,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开始认真地听取吉政府的意见了。2009年6月12日,巴基耶夫总统收到奥巴马总统的来信,信中表示美国不希望关闭马纳斯基地,打算派遣一个代表团赴吉就此问题展开商谈。②Виктория Панфилова. США оценили «Манас» в миллиард долларов//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22.06.2009.6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外长萨尔巴耶夫宣布,美吉两国在磋商巴基耶夫给奥巴马回信中的建议时达成了协议:允许北约取道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向阿富汗运送非军用物资。消息一出,就有专家指出,马纳斯可能会继续充当美国的军事基地。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办公厅的一位消息人士则向记者透露:“与美国人的第一轮谈判已经结束了。”他称吉方将拖延时间,首先要看美国人是否会履行承诺:不只是提供经济援助,还包括协助巴基耶夫谋取连任。至于谈判还要进行几轮的问题,这位消息人士则没有明确的回答。③Там же.然而,上述情况表明,只要美国肯付出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满意的价钱,玛纳斯基地就可以保留。事实的确如此,几天之后就传来了令“整个地区颇为震惊”④Ellen Barry, “Russia’s neighbors Resist Wooing and Bullying”,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3,2009, http://www. nytimes.com的消息:美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就玛纳斯基地达成了协议,同意基地延期一年。不过,不同的是,基地的名字由北约联军军事转运中心变成了“美国过境运输中心”。⑤Ibid.
至此,围绕着玛纳斯空军基地所展开的“中间地带”通道政治第二阶段的第一回合就算落幕了。在这一回合,美俄两个通道政治的博弈主角出台亮相的频率并不高,反倒是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小型“中间地带国家”频频发声,然其所求者仍是经济利益。表面上看,吉尔吉斯斯坦确实达到了目的:俄罗斯2月份承诺的首笔资金1.5亿美元的紧急赠款以及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已于4月到账,吉政府可以支付工资和养老金。美吉协议签署后,基地的年租金从1740万美元提高到了6000万美元。①Ellen Barry, “Russia’s neighbors Resist Wooing and Bullying”.巴基耶夫之子马克西姆一手接管了马纳斯机场的管辖权,收获了与机场相关的经济利益。②Deirdre Tynan, “Kyrgyzstan: Manas Brouhaha has Troublesome Implications for Afghan Supply Initiative”, https://eurasianet.org/kyrgyzstan-manas-brouhaha-has-troublesome-implic ations-for-afghan-supply-initiative
“中间地带”理论认为,由于地位、实力的显著差异而造成的在国家利益方面与世界大国的认知鸿沟,“中间地带国家”(尤其是小型“中间地带国家”)在国际道德观上表现出比较突出的相对性、多变性和模糊性。③王鸣野:《“中间地带”的博弈与困境》,第17页。这一特征使这类国家在与世界大国交往时,喜欢使用投机性手段,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顾及长远利益的意愿和能力:鉴于严峻的经济问题,吉尔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总统最迫切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美俄的援助稳住国内社会,为自己在2009年7月的总统选举中争取连任打好基础。然而,如此一来,外部大国将其作为棋子利用完毕后,随手抛弃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正如有专家谈到俄罗斯人面对中亚国家时所言:“根本没有什么忠诚可言。对手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必须要参与到游戏中去竞争。”来自美国的专家也坦言,巴基耶夫总统“先是作弄了俄罗斯人,然后又来跟我们玩。这都是为了大捞一笔”。然而,正如俄罗斯的民间智库政治新闻研究中心主任阿列克谢·穆欣所指出的:“用钱买来的爱情不会持久”。④Ellen Barry, “Russia’s neighbors Resist Wooing and Bullying”.吉尔吉斯斯坦在通道政治第二阶段第一回合中的所作所为的负面作用,很快在通道政治的第二个回合中体现出来。
美吉关于玛纳斯基地的新协议宣布后,俄罗斯外交部就称,莫斯科将做出“相应的回应”。⑤Александр Габуев, Бек Орозалиев. Россия повела в киргизском счете. В городе Ош будет открыта вторая военная база// Коммерсантъ. №.124 от 11.07.2009. C.1.2009年7月7日,俄副总理谢钦和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对比什凯克进行了一次未向外界公布的短暂访问。访问期间,俄方代表与吉总统巴基耶夫讨论了扩大俄坎特基地或在吉南部开设新军事基地的可能性。7月10日,吉总统办公厅消息人士证实,俄方的兴趣是开设新基地。对此,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并没有否认。他说:“我们希望与吉尔吉斯斯坦保持长期的战略性伙伴关系。我们都是集安组织成员。这一条约同北约成立条约一样有一些专门的条款,因此我们应加强彼此的安全。”俄国家杜马独联体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康斯坦丁·扎图林的表态则更为明确,他说:“俄罗斯决定在吉建立第二个基地是有政治理由的,这是应该的,以免有人说吉拿了钱却对俄没有任何回报。保留美国的马纳斯军事基地也同俄进行过协商,莫斯科决定,现在我们应该有第二个基地,这将进一步表明,谁是一家之主。”①Александр Габуев, Бек Орозалиев. Россия повела в киргизском счете...C.1.2009年8月4日,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畔乔尔蓬阿塔举行集体安全组织非正式峰会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签署了建立隶属集安组织集体快速反应部队的军事训练中心的备忘录。然而,在训练中心的选址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俄罗斯希望建在奥什,吉尔吉斯斯坦则希望选择巴特肯。②Александр Габуев; Кабай Карабеков. Военная база подождет мирного времени.Российский учебный центр на юге Киргизии создадут не раньше 2011 года//Коммерсантъ. №.113 от 28.06.2010. C.5.双方计划在当年10月达成最终协议。巴特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地区,双方经常发生摩擦,吉尔吉斯斯坦试图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基地,对乌兹别克斯坦起到震慑作用。同时,俄罗斯一位军事专家伊万·萨夫兰丘克指出,乌方不排除武力解决与邻国众多问题的可能性。塔什干在与邻国关系中有武力解决问题的因素。乌头面人物普遍存在为水而战的情绪。俄在吉乌交界地区建军事基地就会使乌方的军力优势化为乌有。因此,乌兹别克人特别希望俄罗斯与邻国的军事合作最小化。③Эксперты комментируют антироссийский демарш Ташкента. 05.08.2009. https://www.fergananews.com/news/12622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吉俄协议一公布就遭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强烈反对,认为俄罗斯在巴特肯建立军事基地,将严重扰乱中亚的国家间关系,使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化。④“Uzbekistan: Tashkent Throws Temper Tantrum over New Russian Base in Kyrgyzstan”,https://eurasianet.org/uzbekistan-tashkent-throws-temper-tantrum-over-new-russian-base-in-ky rgyzstan考虑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反对,俄罗斯暂时搁置了这一计划。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尼古拉·博尔久扎对记者说:“目前,基地的地点、数量都未定,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对具体部署做出安排”。①“Uzbekistan: Tashkent Throws Temper Tantrum over New Russian Base in Kyrgyzstan”.
可以看出,以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协议在吉设立第二个军事基地为标志而开始的玛纳斯通道政治第二阶段的第二个回合,产生了四个地缘政治结果:第一,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间关系出现危机;第二,乌兹别克斯坦和美国关系出现回暖的势头②Ibid.;第三,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本来就不睦的关系进一步紧张;第四,美国对俄罗斯在中亚强化影响的做法,虽然没有立即做出针对性的回应,但却对俄罗斯在中亚的地缘政治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美国中亚和高加索研究所创始人兼所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认为,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第二个军事基地的目的有四个:加强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控制,特别是加强对奥什地区的控制;加强对整个费尔干纳盆地、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控制;同时,这一举措还针对前不久塔吉克斯坦流露出的疏俄苗头;最后,新基地是未来俄罗斯图谋阿富汗的前哨站。③Мавлон Шукурзода.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эксперты о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базе..... 08.08.2009. https://ia-centr.ru/experts/5458/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0年3月,终于2014年美国撤出玛纳斯基地。这个阶段的三方博弈过程由三个回合构成,即关于美国在吉新基地的博弈、吉内部的四月革命和玛纳斯基地的最终关闭。
如前所述,在玛纳斯通道政治第二阶段的第二回合,由于吉尔吉斯斯坦未将美国基地赶走,致使俄罗斯要求以建立第二个军事基地作为补偿,但却引发了中亚这个“中间地带”内部关系的复杂化和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危机,俄罗斯不得不搁置其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第二个军事基地的要求。然而,俄罗斯计划的搁置却给另外一个大国提供了机会。2010年3月15日,俄罗斯《新闻时报》根据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旗下的《欧亚每日观察》网站同年3月11日的一篇文章爆料,美国同意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应对其南部边界的潜在威胁,办法就是拨款550万美元在巴特肯建立指挥训练中心。①Deirdre Tynan, “Kyrgyzstan: US Intends to Construct Military Training Center in Batken”,https://eurasianet.org/kyrgyzstan-us-intends-to-construct-military-training-center-in-batken《欧亚每日观察》的文章指出,2010年3月10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在比什凯克会见了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会谈时,吉总统称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阿富汗的恐怖主义。然而,该文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吉尔吉斯斯坦军官的话说:“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推测,几位重要的军事领导人都认为,即将建立的巴特肯反恐中心的作用,是应对乌兹别克斯坦可能发动的军事侵略。”因为吉国军官普遍认为,乌兹别克斯坦正在发展军力,旨在夺取吉国水库和保护奥什州和巴特肯州的乌兹别克人。文章强调,新的训练中心是应吉国领导层的要求建立的,培训的是名为“蝎子”的特种营人员。②Аркадий Дубнов.США защитят Киргизию от «узбекской угрозы»// Время новостей.15.03.2010.
如此一来,玛纳斯通道政治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
针对上述消息,俄罗斯政府虽然没有公开表示不满,但俄罗斯媒体立即展开了分析和抨击,具体观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美吉在巴特肯的新安全合作计划,是俄罗斯领衔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中亚战略遭到失败的新证据。③Аркадий Дубнов.США защитят Киргизию от «узбекской угрозы».俄罗斯历史学副博士、中亚问题观察家亚历山大·舒斯托夫指出,两国早在2008年8月就开始进行有关建设新基地的谈判,即使是玛纳斯基地的去留问题也没能影响到这场谈判。也许要求美国撤出玛纳斯基地一开始就是骗取俄罗斯贷款的把戏,比什凯克在这一点上早与美国达成了一致④Александр Шустов. «Управляемый хаос» для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21.03.2010 https://www.fondsk.ru/news/2010/03/21/10067-10067.html;(2)继2009年在玛纳斯基地问题上欺骗俄罗斯后,“比什凯克官方再次决定触动莫斯科的神经。可以说,这也触动了北京的神经,而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还天真地认为,吉中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此,北京只是明智地笑笑”。因此,“严格说来,这种‘外交’行动未必符合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健康思维。俄罗斯和中国不一定公开做出回避和反应,但却难以预料,两国政策不会总是给吉国变成大量财富”;(3)美国在中亚的行动方针具有精心策划的反俄、反华和反伊朗性质。①Александр Князев. «Многовекторная» политика способна привести Кыргызстан к«многовекторным» конфликтам. 10-16 марта 2010. https://ia-centr.ru/experts/7436/根据政治学副博士、《真理报》驻比什凯克记者谢尔盖·科热米亚金的说法,美国削弱伊朗的第一步将是围绕伊核问题的制裁和发动伊朗内部的分离主义运动②Сергей Кожемякин. Вашнгтон готовит плацдрм в кыргызстатане. 18.03.2010. https://ia-centr.ru/experts/7491/,在这方面,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基地起了“不体面”的作用。③谢尔盖•科热米亚金(Сергей Кожемякин)在自己的文章中称,2010 年 2 月底吉尔吉斯斯坦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在伊朗城市阿巴斯港迫降。伊朗特工机关在机上逮捕了恐怖组织“真主旅”的头目阿卜杜勒•马利克•里吉。该组织在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和军事资助下活动,目的是让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脱离伊朗。在审讯里吉时查明,他本打算飞往玛纳斯空军基地会见美国高官。更有趣的是,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说,美国人在玛纳斯基地培训派往伊朗的武装分子。伊朗还向吉当局发表声明说,这种行为是干涉伊朗内政,并要求查明情况。华盛顿将吉作为控制亚洲的重要战略基地,有了它的帮助,美国将能够维持对伊朗采取的军事行动,“同时在极有可能形成的德黑兰和北京军事政治联盟中挑拨离间”④Сергей Кожемякин. Вашнгтон готовит плацдрм в кыргызстатане.;(4)美国在中亚制造“可操控的乱局”。由于在卡穆巴拉金和罗贡水电站的修建问题上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产生对抗,乌兹别克斯坦利用停止供应天然气、大幅提高关税、实行禁运和设置过境障碍等手段,向两国施压,而美国在这些问题不持立场,却同时要加强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合作,实际上就是制造“可操控的乱局”以渔利。⑤Александр Шустов. «Управляемый хаос» для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也采取若干措施向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施压。首先,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吉尔吉斯斯坦地方反对派媒体,加强了有关巴基耶夫政府贪污腐败、涉嫌犯罪的宣传。吉政府封锁了相关网站,没收了两家报社已经印好的报纸。对此,俄罗斯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立即发表声明指出,“已听到一大批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公民说,他们难以进入俄罗斯的互联网站,因为网站被封了”,称俄罗斯政府“关注”网络审查制度问题。①Andrew E. Kramer, “Before Kyrgyz Uprising, a dose of Russian Soft Power”, The New York Times, Apr.19, 2010, http://www.nytimes.com其次,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在2010年3月29日签署一项政令,取消对吉尔吉斯斯坦及其他未加入新关税联盟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汽油出口补贴。该令4月1日生效后,俄罗斯对吉尔吉斯斯坦的燃料运输就中断了。吉国的油价在数日之内开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②Philip P. Pan, “Russia is said to have fueled Kyrgyz unrest; Media campaign, economic measures cited as catalysts”,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Nexis Uni. April 12, 2010.
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腐败和治理无能,也得到了国际危机研究组织的证实。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巴基耶夫家族“一手遮天、腐败泛滥、独享经济和政治领域重要职位”,认为这些因素是引发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内部冲突的导火索③Dilip Hiro, “Kyrgyzstan's second tulip revolution”, The Guardian, April 8, 2010,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0/apr/08/kyrgyzstan-second-tulip-revolution。不出其所料,2010年4月7日,在反对派领导下,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大范围的反政府骚乱,巴基耶夫政府一开始强力镇压,造成 75人死亡和大量人员受伤的惨剧。然而,武力镇压很快失败,巴基耶夫迅速逃离首都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后的又一次政变获得成功。
从“中间地带”理论的角度出发,观察此次政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即:大国对政变的态度,大国在政变中的作用,以及大国对吉尔吉斯斯坦政变后发展的期望。
大国对政变的态度,主要涉及的是俄罗斯和美国对吉尔吉斯斯坦此次事态发展的看法。2010年4月8日,即政变发生的次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就迅速承认了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他主动给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打电话,双方讨论了俄罗斯援助新政府的问题。奥通巴耶娃告诉普京,吉国需要经济支持,普京回应说:“鉴于两国关系的特殊性,俄罗斯一直都向吉尔吉斯斯坦人民提供必要的人道主义援助,今后仍将这样做”。双方领导人交换意见后,吉临时政府负责经济事务的副总理阿坦巴耶夫,很快前往莫斯科商谈援助问题。负责财政问题的副总理萨利耶夫指出,双方“可能不仅谈人道主义援助问题,还可能谈财政问题。这指的是经济援助,因为前政府采取的不受欢迎的措施使我们的资金所剩不多。”①Роман Баданин, Илья Азар, Ольга Болотова, Алия Самигуллина. За кого Киргизия//Gazeta.ru. 08.04.2010.
从俄罗斯政府迅速承认政变后所建立的临时政府的外交举措可以看出,俄罗斯政府不仅不反对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推翻巴基耶夫政府,而且迅速予以承认,表明俄罗斯政府对2009年2月以来巴基耶夫政府在围绕玛纳斯空军基地所发生的通道政治中的所作所为,已经深为不满,对其垮台不表丝毫惋惜和同情。同时也表明,俄罗斯政府对新出现的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的亲俄态度是有信心的。
与俄罗斯迅速承认新政权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到2010年4月8日晚还没有承认吉尔吉斯斯坦临时政府。白宫发言人就此解释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研究当地局势,因为到现在仍很难弄清楚谁在掌权。是否与新政府建立接触将取决于它所选择的方针。我们希望恢复符合宪法的民主政权”。②Там же.从以上表态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事态发展没有任何预判,以致事到临头无法决断;通过几年来的折冲樽俎,美国政府知道巴基耶夫总统想要什么③美国提高玛纳斯基地的租金后,巴基耶夫家族与该基地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巴基耶夫被推翻后,他的儿子马克西姆•巴基耶夫还在美国华盛顿访问。德尔德里•吐纳恩(Deirdre Tynan)在《美国政府可能在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基地遭遇重大外交灾难》的评论中指出:“为了获得玛纳斯转运中心的使用权,美国政府与巴基耶夫及其家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然而,比什凯克的局势突然反转,这可能给美国在中亚和阿富汗的战略利益造成近在眼前的灾难”。“Kyrgyzstan: Possible Diplomatic Debacle Looms for US Government over Manas Base”, https://eurasianet.org/kyrgyzstan-possible-diplomatic-debacl e-ooms-for-us-government-over-manas-base,因此还是愿意和旧政府打交道。至于新政府,美国政府要么不熟悉,要么认为其亲俄,不愿立即对其表明立场,甚至委婉地称其不符合宪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需要玛纳斯通道连通阿富汗,一旦发现巴基耶夫无力回天,也只能接受现实。这一点从美国对俄罗斯在这次政变中的作用的官方表态中就可反映出来。
如前所述,经济和腐败问题是此次事变的导火索,但在谁点燃了导火索这个问题上,各方的说法却很微妙:巴基耶夫认为是“外部力量”唆使人推翻了他,认为“如果没有外部力量,根本不可能搞出如此协调一致的行动”。然而,巴基耶夫很聪明地强调,“我不会指出具体的国家”。①Роман Баданин, Илья Азар, Ольга Болотова, Алия Самигуллина. За кого Киргизия.从“中间地带”理论的角度看,最值得玩味的是俄罗斯和美国两大国的想法。政变一发生,俄罗斯总理普京就立即否认俄罗斯在其中发挥过任何作用。他说:“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官员们,都与这些事件没有任何瓜葛”。②Dilip Hiro, “Kyrgyzstan's second tulip revolution”.对此,美国政府不仅未予反对,反而立即同意。美国白宫发言人表示,华盛顿不认为政变是莫斯科资助的。③Роман Баданин, Илья Азар, Ольга Болотова, Алия Самигуллина. За кого Киргизия.从大国在“中间地带”博弈的一般逻辑来看,即使美国同意普京的说法,也没必要明确无误地说出来。笔者认为,美国政府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对俄罗斯政府随声附和,原因还在于美国政府对发生于吉尔吉斯斯坦这个“中间地带国家”的通道政治的基本判断:首先,美国奥巴马政府认为,在美俄围绕吉尔吉斯斯坦的博弈中,美国处于被动地位;其次,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非常需要玛纳斯这个空中军事通道;第三,一旦美国对吉尔吉斯斯坦新政权形成中的俄罗斯作用提出异议,就会将美俄两国置于对抗境地。如此一来,俄罗斯很可能推动吉尔吉斯斯坦新政权取消美国使用玛纳斯通道的权利,从而给美国的阿富汗退出战略造成麻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白宫发言人在表示同意普京的说法时还不忘指出,美国“也不认为政变的矛头针对美国的利益”。④Там же.
在当时的美国政府看来,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利益就是保持玛纳斯通道的畅通,而通道的钥匙却握在俄罗斯的手里。由于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变中俄罗斯的作用问题上没有冒犯俄罗斯,围绕着玛纳斯的通道政治也未出现剧烈的变化。先是俄罗斯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高级官员在布拉格美俄峰会期间表示,“在吉尔吉斯斯坦,应该只有一个基地,那就是俄罗斯基地”,并称俄罗斯会敦促吉尔吉斯斯坦新领导人关闭美国基地。同时,吉尔吉斯斯坦新政府的一位官员也说,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空军基地存在的时间很可能缩短。①Deirdre Tynan, “Possible Diplomatic Debacle Looms for US Government over Manas Base”, https://eurasianet.org/kyrgyzstan-possible-diplomatic-debacle-looms-for-us-governmen t-over-manas-base然而,这只是俄罗斯释放出的一个试探气球,目的就是迫使美国政府就吉国的事态发展表明态度,当白宫发言人公开否认俄罗斯参与了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变后,吉俄两国的态度都开始转变:在美国表明态度的次日,吉国临时政府领导人奥通巴耶娃就告诉美联社记者,在玛纳斯美军基地问题上,“我们将履行我们在国际协议中做出的承诺”。②Deirdre Tynan, “Bishkek Plans No Immediate Changes in Strategic Cooperation with US,Russia”, https://eurasianet.org/kyrgyzstan-bishkek-plans-no-immediate-changes-in-strategic-c ooperation-with-us-russia几天之后在美国华盛顿,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就奥通巴耶娃关于玛纳斯基地问题的表态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俄罗斯不会反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决定。③Алия Самигуллина. У Бакиева результат налицо// Gazeta.ru. 14.04.2010.由此不难看出,只要美国承认俄罗斯主导中亚这个“中间地带”秩序的权力,俄罗斯并不反对美国在阿富汗反恐,因为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同样对俄罗斯构成了威胁。
巴基耶夫政府垮台后,分析人士立即认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事态发展对俄罗斯有利。吉尔吉斯斯坦一位名叫马尔斯·萨利耶夫的独立分析家说:“吉尔吉斯斯坦的变动非常清楚地表明,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地位都在增强。实际上,俄罗斯已经获得了对吉尔吉斯斯坦的绝对指挥权。”④“Kyrgyzstan: Washington Reaches Out to Bishkek”, https://eurasianet.org/kyrgyzstan-wa shington-reaches-out-to-bishkek美国政府也承认这一点。2010年5月27日,美国负责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乔治·克罗尔在莫斯科时再次强调,吉国发生的事件是若干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外国势力策划百姓集会。他称,美国不但没有与俄罗斯或其他国家争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影响力,而且双方一直就当前局势保持着联系和合作,认为双方应当继续努力以便营造一种让人们在表面上也感觉不到俄美竞争的关系氛围。克罗尔还特别指出,两国要特别警惕吉国内部势力以及别的国家试图挑拨双方关系的企图。谈到俄美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基地,克罗尔更是语出惊人,称在吉国本来就只有俄罗斯一个空军基地,玛纳斯只是国际转运中心,而且一旦阿富汗的局势稳定下来,美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的军队在中亚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复存在了。①Александр Габуев. «Мы не стараемся построить трубу в обход России»---Джордж Крол о политике США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Коммерсантъ. 28.05.2010.
就在克罗尔发表这番谈话之后不久,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的吉尔吉斯人和乌兹别克人发生了大规模的种族冲突,对此深表关心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立即建议欧安组织前往调查,美国也表示支持。然而,此举却遭到吉尔吉斯斯坦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华盛顿和塔什干的阴谋,目的是支持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乌兹别克分离主义。同时,美国支持欧安组织展开国际调查的立场也激怒了吉国的安全部门,认为这是美国企图羞辱和搞垮他们。上述情况给吉尔吉斯斯坦的通道政治增添了新的因素,使得俄美博弈继续向着对美国不利的方向发展。2010年8月25日,美国国防部突然撤销了投资额1000万美元的奥什新美国军事中心项目。分析认为,这是吉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迫于民族主义者的压力做出的决定。②“OSCE Police Mission for Kyrgyzstan Stalls”, https://eurasianet.org/osce-police-missionfor-kyrgyzstan-stalls.
2010年1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与吉国政府签署协议,将玛纳斯转运中心的使用期延长至2014年。2014年之后该基地的命运则未予决断。2011年11月2日,新当选的吉国总统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宣布,2014年以后玛纳斯基地将关闭,吉国将不再与美国续约。他说:“我们的机场是民用的,应该搞民用航空运输。军用飞机在机场停靠会引起不好的联想。”③Александр Артемьев, Екатерина Савина. Манас не будет воевать// Gazeta.ru. 01.11.2011.
必须指出的是,吉国新领导人的上述讲话,不是给围绕着玛纳斯基地所发生的通道政治画的句号,而是新一轮通道政治博弈的开始。阿坦巴耶夫总统讲话的次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和五角大楼新闻秘书利特尔就做出了反应。纽兰称“我们期待与新政府就2014年后的续约问题展开磋商,他们明确暗示我们希望进行这种讨论”,利特尔说他的领导“将研究阿坦巴耶夫的声明,分析可能的后果”。美国政府的这种态度是基于如下判断,即“阿坦巴耶夫提出撤除基地,一方面是试图讨好莫斯科,另一方面是想迫使华盛顿为续约提高租金。如果美国愿意,它将提出比什凯克无法拒绝的建议,届时基地将会保留。美国来到中亚不是为了就此离开。”①《参考消息》,2011年11月4日。然而,阿坦巴耶夫的亲俄倾向和俄罗斯对他的支持都具体而明确:前者要得到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后者则要求实实在在的地缘战略酬劳。双方对彼此的要价从以下六个方面体现出来:(1)阿坦巴耶夫承诺关闭玛纳斯空军基地;(2)俄罗斯减免吉尔吉斯斯坦1.8亿美元债务,吉国则承诺向俄方转让位于比什凯克的商务代表处大楼和达斯坦鱼雷制造厂48%的股份;(3)俄罗斯获准将其在吉国的所有军事设施整合为一个基地,使用期限为49年,到期后自动延期25年;(4)在吉国南部建立吉政府曾于2009年承诺的集安组织训练中心;(5)吉方向俄罗斯国有公司出售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公司和吉尔吉斯斯坦天然气公司75%的股权;(6)吉方计划与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共同建造坎巴拉金斯克1号和2号水电站,并与俄罗斯水电公司在纳伦河上游兴建四座水电站。作为交换,俄罗斯承诺向吉方提供3000万美元优惠贷款,同时从欧亚经济共同体反危机基金中为吉方争取到1.06亿美元。②Александр Габуев. «База только тешит самолюбие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генералитета».Президент Киргизии о новой модели отношений с Россией// Коммерсантъ. №.34 от 27.02.2012. C.8.
从以上协议可以看出,吉尔吉斯斯坦为了给其经济注入资金做出的让步不可谓不大。然而,阿坦巴耶夫2012年2月的莫斯科之行并没有得到期望的1.06亿美元贷款。大为不满的他立即在2月25日表示,比什凯克正在研究关闭俄罗斯坎特空军基地的可能性。他说:“坎特空军基地只满足了俄罗斯将帅的自尊心,但他们既不支付租金,也不履行相关义务。那我们还要它干吗?”③Там же.对此,俄罗斯反应是:“俄方重申愿意于近期支付租金和使用吉方基础设施的费用。但吉尔吉斯斯坦偿还俄罗斯 4.93亿美元贷款的问题则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的态度。”④Александр Габуев. «База только тешит самолюбие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генералитета».不难看出,吉方实际上是谋求利用通道政治撬动经济杠杆,而俄方则不愿过多放弃经济利益。于是,吉方再度施压。2012年4月底,美国专家小组前往比什凯克与吉方讨论玛纳斯基地的未来。5月4日,阿坦巴耶夫发表谈话,称玛纳斯的未来将视本国和伙伴的战略利益而定。不过,这次吉方的策略并没有让俄罗斯紧张,原因是吉方已经允许玛纳斯基地运行到2014年,无论是希望基地撤除的俄罗斯还是希冀留下的美国,都觉得在时间上仍然有回旋的余地,因此双方都不急于向吉方出价。美国早在2009年巴基耶夫时期就声称,不会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要求,这次更不可能随着吉方的脚步起舞。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美国的反复博弈,俄罗斯已经确认,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政策无法威胁到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地位。反观吉尔吉斯斯坦,经过2010年的两次大的政治动荡,新上台的阿坦巴耶夫面临着大量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如不迅速缓解则很可能面临民众的再度抗议。正如吉尔吉斯斯坦安全问题专家列昂尼德·邦达列茨所言,经济问题很重要,“这个问题如今对该国来说十分尖锐。阿坦巴耶夫正在考虑获得金援以投资经济的一切途径”。①Андрей Резчиков. Деньги на базу, Киргизия может сохранить 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центр«Манас» после 2014 года// Взгляд. 4 мая 2012.因此,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放话说2014年后可能保留美军基地,与其说是向俄罗斯要价,还不如说是内心焦虑的表现。明乎此,俄罗斯对阿坦巴耶夫的谈话的反应仍然是不温不火。俄外交部发言人亚历山大•卢卡舍维奇表示:“我们积极评价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关于2014年后不再与美国续约,并将该设施转变为没有任何军事色彩的国际民用运输中心的声明。”②Там же.
在围绕玛纳斯空军基地的最后一轮通道政治博弈进程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该计划旨在从经济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将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连为一体,成为美国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替代战略。这一战略明显欲将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排除在外。计划出笼后,希拉里就在印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大力宣传,一时引起各方关注。可以说,“新丝绸之路计划”也构成了推动俄罗斯继续关注中亚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新因素,进一步促使俄罗斯加快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谈判的速度。2012年9月20日,再次担任俄总统的普京访问吉尔吉斯斯坦。期间,两国政府就以下问题达成协议:关于军事基地问题,相关协议将于2017年生效,有效期为15年;关于吉方所欠债务问题,协议规定俄罗斯免除吉方4.89亿美元的债务①Сергей Смирнов. Российские базы на американском «пути». Россия договорилась о создании военной базы в Киргизии// Gazeta.ru. 20.09.2012.;关于能源问题,协议规定俄罗斯要帮助吉方修建坎巴拉塔1号水电站和纳伦河上游梯级水电站②Антон Барбашин. РФ и США делят Среднюю Азию//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24.09.2012.;关于玛纳斯基地问题,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称,2014年后美国基地将不复存在。上述协议使双方都感到满意。阿坦巴耶夫说,吉尔吉斯斯坦的未来就在于同俄罗斯的伙伴关系。普京说,俄罗斯军事基地将在北约撤出阿富汗后确保中亚地区的稳定。俄罗斯战略思想界和媒体对两国的协议也多持支持态度,莫斯科大学学者阿列克谢·弗拉索夫认为,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协议表明,莫斯科准备对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做出相应的回应。③Сергей Смирнов. Российские базы на американском «пути»...还有分析家指出,吉俄协议意味着中亚地区第二大重要玩家美国势力的式微,表明俄罗斯正在势头强劲地重返中亚,它“怀揣雄心勃勃的计划且目标笃定”④Антон Барбашин. РФ и США делят Среднюю Азию.;这将使俄罗斯今后几十年,在世界上这个地缘政治敏感区域的势力范围得以维系。⑤Александр Шустов. Российские военные останутся в Таджикистане.7.10.2012. https://oko-planet.su/politik/politikrus/142136-rossiyskie-voennye-ostanutsya-v-tadzhikistane.html
在获知吉俄可能签署军事基地协议后,美国负责中亚地区合作与发展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特·布莱克,突然取消了自己中亚之行中的阿拉木图和比什凯克两站,直接飞抵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此举表明,美国已承认吉尔吉斯斯坦无法挽回,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有矛盾的乌兹别克斯坦身上。然而,事实证明,乌兹别克斯坦也没有允许美国在自己领土上建立军事通道。
从2001年到2014年,玛纳斯空军基地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中间地带”通道政治的所有内容:大国从谅解合作到猜疑对抗,大国对“中间地带国家”内政的影响,“中间地带国家”不断变化的立场与行为给大国的“中间地带”战略和政策造成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内容无不展示出“中间地带”的通道政治的复杂和微妙。如果从“中间地带”理论的视角去解读的话,以下几点应该是大国之间、大国与“中间地带国家”之间,在处理“中间地带”的通道政治时,应该予以充分思考的问题:
首先,玛纳斯通道的通道政治,是两个对通道所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有着极为不同的战略思考的大国之间展开的。俄罗斯将吉国视为自己的近邻和势力范围,任何大国在该国施加战略性影响都会引发其对称性或不对称性的反应。美国对吉国在自己地区战略中的作用,看法是不确定的,时而认为其是进入中亚的跳板,时而只将其视作进入阿富汗的通道。正是这种不确定给俄美双方的关系带来困扰,主要表现为彼此无论是在合作还是对抗方面都举棋不定,最后必然有一方在认为自己有完全把握时将对方赶走了事。
其次,大国要充分认识到通道所在国家(尤其是小型“中间地带国家”)内部政治的复杂性,这类国家一般都缺乏制定和实施长远国家发展规划的意愿和能力,所注重者多是可见未来的实际收益最大化。因此,一旦涉及通道建设,大国一定要充分了解通道所在的“中间地带国家”内部政治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出因应各种变化的策略。
第三,小型“中间地带国家”的领导集团(包括其亲属集团),不同程度上都将想利用通道的大国看作求索的对象。这种求索是正常的也是不正常的,前者是因为通道是小型“中间地带国家”的战略性资产,利用这种资产获取收益实属正常;后者则是因为通道所获收益所产生的影响:一般而言,由于这种收益来得轻而易举,由此而产生类似“资源诅咒”的问题,表现为掌权者及其亲朋集团围绕着通道收益所产生的贪腐行为,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小型“中间地带国家”内部产生的政治对立,很可能逐渐演变为各找一个大国做靠山的代理人政治。如此一来,大国之间的博弈和“中间地带国家”内部的紊乱,都会变成难以扭转的地缘政治博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