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教育”的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5-23 03:16武敬亮田桂香潘智芳孙同毅刘红英刘晓影王国辉高志芹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医药应用型人才

武敬亮,田桂香,潘智芳,孙同毅,刘红英,刘晓影,王国辉,高志芹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01053)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企业技术革新急需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应用型医药人才”进入我们的视野,它对完善我们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创新2.0时代的医药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新阶段的“中国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健全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目标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医药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应用型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见附图)[1],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附图 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的“点、线、面、核、场”问题

1.目标定位偏差,压抑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点”。当前,很多院校的专业定位为应用型专业,但培养计划依然倾向于理论性、学术性的本科教育,学生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足。这是因为我们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淡化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压抑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点”。

2.专业培养计划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知识建构的“线”。应用型医药人才需要复合交叉的知识结构,但很多院校的专业培养口径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构建复合交叉的知识网络。在课堂讲授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很低。另外,应用类、创新创业课程比重少。这种困境导致学生被动地建构知识,主动参与意识弱化,知识建构的“线”无法形成。

3.实践与行业脱节,贻误了学生实践创新的“面”。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难以跟上产业更新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学生对生产工艺和流程只知其形,不懂其神。在医药企业实习中,大部分学生游离于企业生产和重要技术以外,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无法主动地运用知识进行实践和创造活动,我们贻误了学生“面”的延伸[2]。

4.考核侧重记忆,学生疲于应付,低估了学生内在潜能的“核”。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模式依然是由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的考核机制,这种模式迫使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机械地记忆内容,突击式应付考试。这种评价模式把活的知识和思想考成了死的名词和问答,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延误了学生“核”的开发。

5.招生滞后于市场,盲目跟风和招生,漠视了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场”。目前,教育部每年都会对部分专业亮红牌,说明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培养上盲目跟风,忽视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导致部分专业供不应求,医药行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导致人才水涨船高,抑或供过于求,毕业生四处碰壁最终转行。这种盲目办学风气漠视了行业经济发展的“场”[3]。

二、“对分教育”理念与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

“对分教育”是从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教学法引申而来的一种教育模式[4]。对是共性,需要总体布局,统筹安排;分是个性,需要自主学习,释放潜能。对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凝聚合力,内化外显,源在基础,贵在创新。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对分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点”“线”“面”“核”“场”问题,对于提升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应用价值。

三、基于“对分教育”理念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模式实践

1.立足核心素养,解放学生能力发展的“点”。通过“全员参与”“全面对分”“全程关怀”等措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其中,“全员参与”是指学校、企业以及社团共同参与到核心素养培养上来。“全面对分”是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选择合理路径,实现成长成才。“全程关怀”指培养学生社会担当意识,促进个人价值实现。通过2年的育人实践,学生能够“知识+文化”并举,人文底蕴得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逐步从人文弱化、被动依赖、急功近利的状态转换成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创新实践。

2.开展对方课堂教学,释放学生知识生成的“线”。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课堂教学与行业生产的有效衔接,开发行业相关的应用课程,重视学生自主内化,拓展讨论环节,实现自主知识建构。讲授环节需要教师提纲挈领地讲授核心内容;内化环节是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读书笔记;讨论环节由小组主导,团结协作;最后环节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经过实践,学生主动投入热情大大提高。与普通组相比,开展对分课堂的班级在综合成绩上提高了12.4%,逐步实现学生从课本的理解记忆到知识的运用、创造。

3.强化对分实践,延伸学生运用创造的“面”。构建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的对分实验教学模式。横向上,结合专业科研进展实时更新实验内容,有机整合实验项目,把单一程序化实验内容改变为多学科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主题。在纵向上,对同一实验主题包括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必选内容是基础的实验操作与技能。可选内容是探索性实验环节,需要学生根据生产实践设计方案,通过实验做出结论。

通过实践改革,学生自主参与和科研探索意识明显提高,学生申请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课题项目的数量提高了120%,获得省级实验技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提高了50%,学生逐渐从知识、技能学习到实践应用转变[3]。

4.开展对分评价,渗透学生内在潜质的“核”。对分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采取“学习—评价—反馈—再学习”的模式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四部分: 内化吸收,交互讨论、期末考试,实验考核。为了实现本科教学和行业生产的无缝衔接,我们改革了命题方式,成立专业课程命题小组,由任课教师、行业专家等构成,考试内容联系生产实际,注重行业发展前沿。通过实践,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应用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

5.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把脉市场经济大潮的“场”。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由学校、政府、企业、社团组成的“校政企社”联络平台,学校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政府作为纽带,企业是实践基地,社团是第三方媒介。平台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招生规模。通过实践,我校医药等专业人才就业率从91.67%提升到98.85%,基本实现了应用型医药人才招生从盲目跟风到供需平衡。

猜你喜欢
医药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