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王伟 刘杰 卢启海 姚远 杨剑文 陈翔 陈悦康
(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 柳州 545060)
前列腺癌是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病死率。本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大多患者待确诊时已出现肿瘤转移,成为转移性前列腺癌。临床对转移性前列腺癌主要采用去势治疗的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可在去势治疗后12~33个月内可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CRPC的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二次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能准确分辨前列腺癌成分变化,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式[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现具体汇报如下。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6.4±5.7)岁,前列腺体积(57.34±7.12)cm3;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穿刺针数(9.36±1.63)针,行去势治疗,治疗后间隔18~25个月,之后连续三次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血清睾酮<50ng/ml,确诊为CRPC,经会阴超声引导下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针数(9.61±1.67)针;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合并严重肛肠疾病者;比较两次穿刺活检的方法、穿刺针数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行会阴超声引导下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取膀胱截石位,推开阴囊,对会阴区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中央带进行穿刺,可疑病变部位加穿1~2针,总共穿刺8~14针。病理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行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免疫组化按SP法对P504S和P63双标记染色,并行Ki67染色。采用高压煮沸的枸橼酸缓冲液(PH6.0,10mmol/L)进行抗原修复。P504S阳性则确诊为前列腺癌,P63阳性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切片前后两次均由相同的2名泌尿病理医生独立完成,病理分级根据1992年Gleason修订的评分及分级标准,诊断依据EPstein标准[2]。
对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后1周均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形带密度(PSATZ)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电化学发光法、采用配套试剂检测。二次穿刺后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合并IDC-P组和未合并IDC-P组,再次检测PSA、PSAD及PSATZ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化疗后症状改善,软组织及骨转移灶变小,PS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50%[3]。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见表1。
表1 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s,ng/ml)
表1 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s,ng/ml)
注:两组各项指标相比,P<0.05。
项目例数PSAPSADPSATZ首次穿刺9014.26±2.350.26±0.400.65±0.89二次穿刺9017.37±2.690.44±0.471.00±1.02
表2 合并IDC-P组和未合并IDC-P组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ng/ml,±s)
表2 合并IDC-P组和未合并IDC-P组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ng/ml,±s)
注:两组各项指标相比,P<0.05。
项目例数PSAPSADPSATZ合并IDC-P组6419.43±3.160.58±0.521.28±1.01未合并IDC-P组2615.28±2.620.31±0.390.72±0.80
所有患者均获得1~2年随访,均在确诊为CRPC后进行化疗,合并IDC-P组中有治疗反应13例,治疗反应率为20.31%(13/64)、病死12例,病死率为18.75%(12/64);未合并IDC-P组中有治疗反应16例,治疗反应率为61.54%(16/26)、病死2例,病死率为7.69%(2/26);两组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CRPC患者可能存在肿瘤病理变化,需要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加以明确诊断。临床研究发现,CRPC患者合并IDC-P成分的肿瘤进展时间较未合并IDC-P更短,病情进展迅速,与治疗及预后有密切关系。IDC-P是一种非典型癌细胞增殖,能够保留腺体结构,但增殖细胞越过整个导管和腺泡腔生长,IDC-P的出现提示前列腺癌已进展至晚期[4]。同时,IDC-P对去势治疗的反应较低,这也与病情进展有关。因此,了解CRPC成分变化,对指导临床的治疗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首次前列腺穿刺后应持续监测PSA及其相关指标变化,当去势治疗无效,且PSA持续升高,再行二次穿刺,这样能提高穿刺诊断率,降低患者痛苦[5]。本研究结果显示,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且合并IDC-P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充分说明二次穿刺时PSA及相关指标呈高表达,而在合并IDC-P的患者中这些指标更高,反映了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
综上所述,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IDC-P,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