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桂英
(广元市中医医院麻醉科 四川 广元 628000)
髋关节置换术可以用来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不仅手术效果良好,亦使患者承受的病痛折磨充分减轻。此术式常用于中老年患者,故患者大都合并基础疾病,机体各大功能弱化,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降低,实际治疗时要为患者选择最适宜且安全性高的麻醉方式。目前,能够起到麻醉效果的方式与药物较多,但是有着参差不齐的效果,本次研究旨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不同方式(全麻、腰硬联合麻醉)麻醉的效果作探讨。
采用随机号码表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纳入100例为对象,纳入患者均是首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一般资料与数据完善;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和接受大量输血、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用单盲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28∶22,年龄在56~78岁、平均是(65.98±5.6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29∶21,年龄在54~76岁、平均是(65.70±6.64)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中内容未涉及违背医学伦理,征得患者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给观察组患者麻醉,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全麻。具体麻醉方式:给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地西泮,剂量分别为0.5mg、10mg;全麻患者则给药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与丙泊酚,剂量分别是0.1mg/kg、2ug/kg、0.1mg/kg、2mg/kg,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剂量分别是100ug·kg·min、0.1~1.0ug·kg·min,手术期间给患者间断的给药维库溴铵,剂量是0.06~0.08mg/kg。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则于患者L3-4间隙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注射罗哌卡因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随后再注射0.5%布比卡因和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3ml,注意药物注射速度是每秒0.2ml,手术过程中依患者的机体状态给药0.5%罗哌卡因5ml,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水平,低血压时给药麻黄碱,低心率时给药阿托品。
观察患者围麻醉期各指标情况,包括麻醉药物用量和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阻滞完全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获得的各项数值。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药物用量比对照组少,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阻滞完全时间比对照组短,术后清醒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围麻醉期指标比较(±s)
表 两组患者围麻醉期指标比较(±s)
术后清醒时间(h)观察组14.90±3.5448.76±12.0513.20±3.014.23±1.08对照组145.73±16.21227.18±28.2424.65±5.788.79±2.34 t 56.101341.090512.423912.5112 P 0.00000.00000.00000.0000组别麻醉药物用量(mg)麻醉起效时间(s)阻滞完全时间(min)
髋关节置换术常用于中老年患者,可将患者发生病变的关节有效替换,将人工假体采用骨水泥和螺丝固定于患者的正常骨块上,以使其髋关节功能得以重建。但手术操作时需要给患者施以麻醉,以保证各项手术操作有序开展、顺利完成,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较低,大都合并慢性疾病,手术也会对带给患者较大的创伤,加上术中出血等情况,容易造成机体状态不稳定,继而不能更好的耐受多种麻醉药物[1]。
全麻可以让患者全身无痛觉,具有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效果,但麻醉药效发挥完时,患者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疼痛感,容易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影响,而老年人的呼吸系统功能降低,或者是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时,则会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通气障碍,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造成较大的影响。腰硬联合麻醉是基于硬膜外麻醉给患者实施腰部麻醉,麻醉药物直接注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药物效果发挥快,镇痛效果良好,亦可对机体的神经元兴奋产生抑制效果,术中患者不易出现应激反应[2]。樊军晓[3]指出,腰硬联合麻醉可以减少患者的过敏反应和术中应激反应。本次研究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50例患者的围麻醉期各指标数值均优于全麻,但要注意的是麻醉操作时要谨慎小心,防止对患者的椎管神经造成损伤,确保患者安全的渡过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比全麻高,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阻滞完全时间和术后清醒时间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