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发展与融合

2019-05-23 09:59刘延常王子孟
管子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临淄故城遗存

刘延常,王子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2)

齐文化是周代山东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古工作开展早、资料积累多,诸如时空框架、都城、居址、墓葬、陶器、青铜器、瓦当、陶文、金文、钱币等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另外从历史学、文献学、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对齐文化的研究亦结实累累。

近年来,在临淄及其周边、鲁北西部与东部、胶东半岛、鲁东南、鲁中等区域陆续发现了丰富的齐文化遗存,不仅深化了对齐文化的基础研究,也促进了齐文化经济、社会与文化融合的研究,考古学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一、齐文化的重要考古新发现与基础研究

(一)重要考古发现

围绕齐故城的考古发现主要有东古城遗址西周早期居址、墓葬注资料现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崖头东周殉马坑下发掘的3座西周早期墓及其铭文青铜器[1],齐故城东周时期冶铁、铸镜、铸钱等遗存[2],齐故城小城战国宫殿基址[3],临淄范家商末周初城址注资料现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淄南部区域刘家[4]、淄江花园[5]、国家村[6]战国墓葬等。

处于齐国近畿地带的考古发现有淄博市高青县陈庄西周早中期城址、贵族墓葬和车马坑等文化遗存[7],淄博市淄川区北沈马遗址西周早期夷、周文化遗存[8],淄博市沂源县姑子坪遗址东周文化遗存[9],青州市西辛战国末年贵族墓[10]等。

还有位于鲁北地区小清河流域的济南长清区王府遗址东周时期遗存[11],历城区梁二村战国大墓[12],章丘区孙家东南遗址东周时期遗存[13];鲁中地区的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14],及大汶河的支流—柴汶河、牟汶河流域泰安市与莱芜市的战国墓葬;鲁东南地区莒县西大庄春秋墓葬及其出土齐侯器[15],五莲丹土[16]、沂水埠村[17]等战国早中期墓葬及其陶器;胶东半岛烟台市招远曲城西周早中期“齐中”簋[18],长岛王沟战国大中型墓葬[19]等;鲁北滨海平原商周盐业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20]等(图一)。

此外,各地博物馆藏有诸多东周时期青铜器,丰富了齐国青铜器内涵,并且在进一步的梳理过程中还发现许多吴国、越国、燕国等地的青铜器。

(二)基础研究

在考古新材料和前人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细化了齐文化陶器编年和青铜器研究,文化分区、文化因素、聚落考古等研究亦逐步深入,齐文化基础研究得到深化。

关于齐文化的形成问题。考古表明,淄河流域晚商至周初夷商文化遗存特别丰富,如临淄后李[21]、范家[注]资料现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东古城[22]、青州赵铺[23]、昌乐后于刘[24]、淄川北沈马[8]遗址均发现珍珠门文化与商、周文化共存的墓葬和居址。相比其他地区,这里夷商关系非常融洽,聚落与人口密度大,齐国分封至此“因其俗,简其礼”,迅速稳定了局面,为齐国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考古学文化吸收和保留了商文化和夷文化特点,是齐文化形成的渊源和传统。

关于齐国始封地的问题。临淄齐故城城墙解剖有层位关系和出土陶器证明能够早至西周早期[22]532、547—549,东古城遗址发现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车马器等青铜器[22]528—531;河崖头殉马坑下发掘3座西周早期晚段时期的贵族墓、出土铭文青铜器[1],齐故城南4公里处发现商末周初的范家城址[注]资料现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根据以上诸多考古发现,我们认为早期齐国都城和齐文化遗存应分布在齐故城及其周围,齐国始封地应在以临淄齐故城为中心的区域内探寻。

关于齐文化遗存时空演变问题。在济南地区、胶东半岛等地方发现的西周早期遗存,应是周王室以齐国为中心采取的对东夷的控制据点;西周中晚期齐文化遗存发现较少,应是齐文化发展的稳定期;春秋早中期齐文化遗存向西抵达济水以东的济南地区,向南到达沂山山脉南北区域,向东到达潍水以西地区;春秋晚期则重点向齐国的西南(汶河上游)地区扩张;战国晚期已经稳定占据汶河上中游,向东南扩展至沂沭河上游地区,向东已经到达长岛列岛。齐文化的动态发展,显示了齐国不断向外扩张的态势。

二、齐文化专题研究

(一)盐业考古与研究

处于鲁北滨海平原地区的滨州、东营、潍坊等地盐业遗址的系统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尤其是2008—2010年间,山东大学等单位对广饶南河崖GN1遗址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寿光双王城水库四处盐业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晚商和西周早中期制盐作坊的面貌[20]。由各个学科介入的后续研究也迅速展开,确认了商周时期煮盐器具盔形器的用途和产地,诸多学者对盐业的生产流程、制作工艺、组织管理、贸易流通等进行了研究,并就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水平、物资流动、经销网络等背后所映射的经济、政治、社会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图二、三)。

(二)齐长城考古与研究

以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规划建设为契机,结合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文物部门对齐长城沿线进行了专题调查、测绘,并形成了专题报告[25]。根据考古新资料和出土文献,相关学者对齐长城的起源、建置、年代、建造材料与方法、结构与附属设施以及古国之间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齐国八主祠调查发掘与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齐地八主祠遗存开展了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工作注相关资料见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王睿女士著作中,待刊。,“八主”亦即“八神”,是指将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作为八种祭祀对象,是战国晚期齐地以宇宙论和政治思想为核心融合而形成的祭祀体系,也是秦汉以来国家祭祀体系郊祀制的思想源头[26]。相关成果对促进齐国祭祀体系的内涵、意识形态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四)手工业考古与研究

临淄齐故城内冶铁、铸镜、铸钱等手工业遗存点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2],对临淄齐故城的布局、周代齐国和秦汉齐郡地区手工业乃至社会经济的研究颇有助益,并在手工业考古框架内,实践、树立了相关研究方法、理念和范式。对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青铜器铸造工艺(如薄壁铸造技术、大量使用垫片芯撑技术)的研究等[14]514—523,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齐国手工业技术之精、生产力之发达的认知。

(五)青铜兵器研究

通过对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兵器研究[27],促进了对齐国军事组织、兵器装备、兵器种类、兵器特征、铸造工艺等方面的认识。通过对周家庄东周墓葬青铜殳的研究[28],认为是齐国五兵之一,除了具有指挥、军旌标识和壮军威的功能外,还有仪仗和打击功能,殳的尺寸、功能等与《考工记》记载比较一致,或从一个侧面说明《考工记》是齐人所著。

三、齐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

(一)考古学文化遗存反映的齐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1.经济与技术。近年来盐业考古表明,齐国从西周直到东周,盐业经济十分发达。齐国至少在西周晚期即有自己的青铜器制造业,不仅青铜器数量多,而且铸造精美,工艺先进;战国时期刀币出土数量相当多,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青铜镜,近年来在齐故城考古发掘出土了战国时期青铜镜范等铸造遗存。齐文化博物院藏战国早中期铁戈、铁剑证明齐国的铁器铸造开始较早(图四)。批量精致陶器和陶文的出土,证明齐国拥有规模化的制陶手工业。齐故城内的大夫观遗址出土战国时期的精美丝织品[29],说明了齐国丝织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出土大量水晶装饰品,反映了玉石业的发展。众多车马坑、殉马坑的发现,说明了齐国的养马业、车辆制作等手工业的繁荣。以上表明齐国拥有先进全面的手工业体系,经济与技术优势奠定了齐国称霸争雄的基础。

2.聚落与社会。目前,齐文化聚落和遗迹、遗物的研究反映了齐国各阶段的社会变迁。都城、采邑、封邑、边邑和一般村落的时空分布,能够反映齐文化各个社会阶段的人口密度和聚落等级、组织结构及王室对边地的控制策略。墓葬等级与墓主人的研究,能区分国君、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平民、奴隶的不同身份,反映性别、年龄、病理、人群分工等差异。墓葬结构、葬俗和随葬品能够反映出齐国的丧葬制度(棺椁、用鼎、殉牲)、器用制度(种类、组合及其数量的变化)、礼乐制度的发展变化。

(二)齐文化的发展

齐文化的时空分布与文化演变揭示了其动态的发展进程,对研究齐国的扩张与齐文化传统的形成、发展、融合与交流等大有裨益。

1.齐文化的形成期。西周早期齐文化集中分布在以临淄齐故城为中心的区域,此时齐国只局限于临淄区域、方圆不过百里,齐文化呈现的是贵族与军事政治特点,属于典型的周文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高青陈庄西周早期城址、青铜器遗存,鲁北西部地区济阳刘台子逢国青铜器[30]、济南市章丘地区众多文化遗存,胶东半岛龙口归城出土众多青铜器等西周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31],应是周王室以齐国为中心采取的对鲁北地区东夷势力的控制措施的物质文化反映。西周中晚期齐文化分布向西到高青县、广饶县,向东发展至青州市、昌乐县,这一时期齐文化有所扩展,齐文化面貌发展成为自己的特点。

2.齐文化的发展期。从墓葬形制、结构、葬俗、器物组合尤其是陶器组合及其形态特征总结的齐文化面貌,同时与鲁文化、莒文化比较分析,齐文化在春秋早中期向东到达潍水以西地区,向西分布至济水以东济南地区(遗址数量较多,如济南长清区王府、章丘区宁家埠、孙家东南遗址等),向南东部到达沂山山脉南北区域(临朐泉头春秋早期墓葬)。以上显示的齐文化的向东、向西发展,与齐国向东灭纪国、向西灭谭国及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相关。

春秋晚期则重点向齐国的西南——汶河上游地区扩张,如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发现齐国军事性质的墓葬[14]478-480,向东扩展至胶东半岛,如海阳嘴子前发现贵族墓葬[32]。

3.齐文化的繁荣期。战国早中期齐文化已经分布至汶河上游,在柴汶河、牟汶河流域的新泰市、莱芜市及泰安市东部发掘诸多齐文化墓葬,向东南扩展至沂沭河上游地区(如五莲县丹土、莒县杭头、沂水埠子等齐文化墓葬、莒故城遗址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康公二年,韩、魏、赵始列为诸侯。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战国晚期向东已经到达长岛列岛(如王沟墓葬),向西至济水流域,如长清区岗辛墓葬[33]、东平湖梁山土山大中型战国墓[34]的发现,向南达鲁东南地区腹地和曲阜以北的鲁中南地区。

(三)齐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融合

1.与夷人文化的融合。早期齐文化以临淄为中心,与东夷文化融合、共存[35],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也是姜太公就封及齐国早期统治策略的反映。以夹砂素面褐陶系为代表的东夷文化因素,一直延续存在于齐文化当中,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在鲁北地区小清河流域、淄弥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发现诸多遗址和墓葬中都出土一定数量的素面鬲,临淄以东地区至战国中期个别遗址还出土素面鬲,构成了齐文化的特色文化因素,也是区别于鲁文化、莒文化的重要指标(图五)。

2.与周边古国文化的交流。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较多的吴国兵器,其中尤以M11出土春秋晚期“攻吴王诸樊者反之子通自作元用”青铜剑为代表,另地处胶东半岛的平度出土吴王夫差剑、东岳石村战国墓葬出土越国青铜剑等[36](图六)。新泰市周家庄春秋墓葬出土有部分鲁文化陶器,临淄齐国故城及其周边出土莒文化青铜鬲、春秋晚期宋国仲喆青铜豆和战国时期越国青铜剑等。齐国故城还出有战国中晚期越国印纹硬陶罐等[37]。战国晚期在临淄、博山,胶东、鲁东南的沂水、莒县、临沭等地相继出土了诸多燕国的剑、戈、刀币、印章等[38]。临淄淄江花园战国晚期墓葬[5]、临淄商王墓地[39]等出土楚国、燕国和秦国文化等青铜器。当然,齐国器物在其他地区亦有出土,如春秋晚期齐候盂在洛阳出土[40],春秋中期齐候四器在河北省出土[41]等。

通过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分析,反映了齐国与众多古国关系密切,表现为战争(战利品)、人员往来赠品、姻亲(媵器)、赗赙、贸易等多种形式,是齐文化繁荣、融合与交流的见证,为齐文化“包容开放、吸收发展”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余论、思考与展望

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层出不穷的新发现,累积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为研究齐文化内涵、齐国历史与社会提供了可靠依据。学者们不仅重视齐文化的基础研究,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技术、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从考古到历史、从微观到宏观、从文化到社会,在研究理念、理论与方法、科技手段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在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推动下,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得到政府重视和公众认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体系基本完善,“齐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实施,已经彰显出文化自信与自觉的良好局面。

关于今后齐文化的研究,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齐国早期都城、始封地需要持续探索;齐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其区域类型研究值得关注;加强中小型居址、墓葬,贵族采邑和封邑及其所在区域的聚落考古研究;齐国与周边地区古文化的关系需要拓宽研究领域,如海外交流、技术与贸易流通、古国互动等;战国晚期齐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如孟尝君封于薛地、其文化面貌及与周边文化关系的研究。

今后应加大考古资料整理与出版力度,扎实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加强平台建设,整合多方资源与研究力量,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继续加强对不同时期齐文化特质的研究,提炼齐文化优秀传统基因;深化齐文化在齐鲁地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融合机制的研究。

考古学应该发挥其独特作用,促进齐文化的挖掘、研究、阐发、弘扬与传承,为社会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临淄故城遗存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济南张马屯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育苗繁忙助春耕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齐都临淄东周墓葬研究综述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富足繁华的第一大都会
若使梦至故城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