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笑宇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适应 来华留学生 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级项目 项目编号:2019Z002-080-SXY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深入,我国各层次高校开始积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进行学习和友好交流,但与此同时,由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均不同程度出现跨文化适应困难现象,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人际矛盾,学业障碍等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对于在我国高职院校就读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仍旧较少,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高职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实现以下目的:(一)帮助来华高职留学生顺利解决文化适应性问题,减少学业、心理等方面风险。(二)为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管理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管理建议,节省管理成本,提前防范化解风险,多方位深入管理,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9万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相比于2017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而根据《2019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来华高职留学生规模已达到1.7万人,其中学生主要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我国同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也越发密切。目前我国高职留学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主要来自于沿线合作国家,并主要集聚在我国一线城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边境省份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也逐渐显现出各种问题:对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难以接受和理解,留学前后认知出现冲突甚至失调等,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高职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
根据个体认知偏好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性学说,个体作为理性人的前提下,个体的认知、偏好以及行为呈现出链状影响的关系,个体在经过直接學习或间接学习的方式对于事物在脑中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同时由于个体的特殊性,每个人会对于不同的事物形成特定偏好。在情境刺激下,会使个体基于自身认知和偏好产生主观期望效用,从而产生相应行为追逐预期效用。而行为带来的结果会给个体产生经验反馈,进而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偏好,从而对个体的下一次行为产生影响。
在结合行为理性学说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深入访谈的方式实地走访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学校,针对本科来华留学生和高职来华留学生进行访谈和分析对比。发现目前来华高职留学生主要存在认知,情感偏好,行为等方面的文化适应障碍。
(一) 在认知上,首先对待中华文化了解不够。
(二) 经过对本科来华留学生和高职来华留学生的访谈对比分析发现,高职来华留学生在来华留学之前对于所赴留学国家的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更低。相比于高职来华留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来华留学生多数曾来中国进行过旅游,因此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而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常年生活在本国,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出国机会较少,因此对于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发展概况了解不够全面。同时高职来华留学生能够接触国外发展情况,相关文化交流政策的信息渠道也较为有限,因此很多来华高职留学生呈现出对于中国基本情况不够了解的现象。
其次,对于汉语掌握程度不足。由于中文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学习起来需要时间长,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练习才能保证熟记各个词汇含义以及掌握句式用法。汉语每个拼音都有不同的音调,代表不同的含义和语气,因此想要学好汉语非一日之功。大部分来华高职留学生在留学之前并没有针对汉语进行大量长时间的练习,而英语掌握程度也仅仅是基本的口语表达,因此想要和来华高职留学生进行专业探讨,技艺传授,答疑解惑等方面的沟通就变得十分困难。
(三) 情感偏好方面,存在难以适应新文化现象。
(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信仰人口总数占据总人口数量的80%,其中以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为主,来华留学的大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因此来华之后容易产生强烈思念故乡、对于新的文化环境难以适应等现象。而对于环境的不适应性容易进一步产生负面情绪。高职留学生来华后,面临着语言、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在此期间容易滋长情感迷茫,思念故乡,孤独,恐惧,自卑等负面心理情感,长期积累负面情绪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五) 在行为上交往范围狭窄,局限于留学生同学。
(六) 由于语言不通的限制,加上习俗文化,思维观念,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的不同,来华高职留学生群体往往更倾向于在本国留学生同学内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容易形成留学生群体的小圈子。同时很多高校针对留学生实施单独管理,单独小班授课,单独宿舍区域,这导致了留学生群体更加同中国学生隔离开来,在课堂、食堂、宿舍这些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景内,都难以接触中国学生,不利于各国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导致部分留学生不知该如何主动结交中国朋友,融入中华文化,缺乏帮助他们真正打开交往范围、了解地方民俗的引路人。
(一)提高入学门槛,要求学生提前学习汉语知识。
由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推进,许多国内高校急于推广中华文化,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准入条件放宽,造成了生源质量的下降,为后续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为此建议学校可以针对来华留学的学生提高入学门槛,在学生来华留学之前,要求其必须修满汉语课程的一定学时,并且通过相关汉语考试。可以专门开发汉语网络课程学习和考核平台,专门为来华留学生提供网络汉语课程的培训,并进行统一考核。同时在同沿线国家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和科技合作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国外科技传播平台,积极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质留学生来华学习。
(二)保持文化自信,尊重他國宗教信仰。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方向的制定,未来我们将会同沿线国家进行全方位深入交流和合作,因此了解对方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显得刻不容缓,学校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加深对于沿线国家的宗教问题以及宗教关联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积极学习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国家的宗教习俗。在深入学习和把握的基础上传达我国的文化自信与体制自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引导留学生情感偏好。同时关注留学生在华宗教组织以及相应社会关系,加强对于在华留学生宗教群体的影响力和沟通力。
(三)积极开展群体交流活动,设立专任班主任、辅导员,发挥引路人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留学生群体参加学生日常文化活动,可以专门设立校园“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节,让留学生展现自我,培养其开放心态,同时也让本土学生了解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极促进我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友好交往。同时建议学校针对留学生群体设立专门班主任或辅导员承担“引路人”角色,带领和帮助来华留学生积极领略探索中国各式风土人情,积极参与庆祝中国本土节日,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了解习俗风貌,在此过程中传播和彰显我国文化自信。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时刻关注、重视在华留学生心理问题,积极沟通询问,帮助引导,适时访谈记录,帮助其克服跨文化适应阶段。同时学校应该将留学生管理和本地生管理努力实现趋同化,开设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一同参与的课程,帮助留学生群体更好融入在华生活。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新方向,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不仅是学习专业技能的求知者,更是促进国家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留学生的高质量培养也为我国日后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不容忽视,更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大安. 选择偏好、认知过程与效用期望[J]. 学术月刊, 2014(6):49-59.
[2] 戴航, 赵添羽.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J]. 理论观察, 152(02):159-161.
[3] 彭喆.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1(06):50-54.
[4] 张茗源.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适应策略研究[J]. 知识文库, 2018.
[5] 施信疑, 朱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1(05):71-75.
[6] 周曼丽. 当下与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与来华留学生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621(02):49-51.
[7] 武健, 房慧, WuJian,等. 南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现状、问题和策略[J]. 大理学院学报, 2017, 2(9):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