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
摘要:在“微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动了移动APP (APPlication的简称)市场的火爆。移动教学形式得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在移动APP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将移动 APP应用于高校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该研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利用APPPARK应用公园开发出自己的移动APP应用软件——“悦享移动学习”,并将这款移动教育APP软件“悦享移动学习”应用于自己所带的《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移动APP“悦享移动学习”都能较好地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中。移动APP与高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教育理论,而且有效推进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实现了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时代;移动APP;高校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9-006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为了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设备,同时也带动了移动APP (APP是APPlication的简称,指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市场的火爆。各类移动 APP 资源的教育应用、移动教学形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都能应用于高校教学,值得每一位大学教师去思考、研究和探索。
在目前的高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之上,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对高水平教学方法或策略,如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等的评价较低,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随着教师和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新型学习方式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让数字化教育体现到教学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师生绩效,已成为高校教学中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当今的“微时代”背景下,移动APP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方方面面。探讨移动 APP与高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可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而且可以在实践层面上,通过采定性和定量研究,对移动 APP 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启示与参考,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总之,研究 APP 在高校教学的应用方法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教育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APP 是英文 APPlication 的简称,特指各种在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的,能实现某些特定功能的第三方应用程序。通过移动APP, 智能设备可以实现信息可以信息承载和信息交互。而应用于教育的APP 则是指具有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APP。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移动APP 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获得信息、提取信息和分享信息,体验自由而多元化的自主学习状态。移动 APP 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理论基础有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理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 PBL 理论和构建注意理论等。
移动APP凭借其众多的学生用户、丰富的资源、智能的技术支持功能、较低的开发成本,为增强高校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优质服务,应用移动APP进行高校教学是大势所趋。首先,智能移动终端、移动APP在高校大学生的普及为实现线上线下及课堂上课堂下的移动APP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其次,移动APP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从资源上保证了移动APP教学的顺利开展;最后,移动APP平台越来越智能化,功能也愈加丰富和完善,可以较好地满足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地辅助教师开展创新式的教学,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模式。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外的自主学习司空见惯。这些特点也为移动APP 线下学习和课下学习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3 移动APP“悦享移动学习”的设计
移动APP 的开发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平台,本项目经过比较与选择最终选择APPpark(应用公园)作为自己设计与开发的平台。本项目设计的移动APP 软件名字为“悦享移动学习”,这是一款有关《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的手机 APP 应用程序。该移动 APP 教学资源丰富、设计形式多样化,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而且界面简洁友好,操作简便。这款移动APP不仅线上线下学习,而且支持课上课下学习,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便利。这款 “悦享移动学习”APP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本项目研究以高等学校电子、电气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电子线路CAD》为例,以薛楠主编的《Protel Dxp 2004原理图与PCB设计实用教程》为基础,进行移动APP的设计与研发。模型设计依据为APPpark网站上提供的各种模板和朱振世、刘延华《高校公共课APP移动教学平台模型建构与功能分析中》中研究的模型建构。经过对比研究,最终确定“悦享移动学习”APP的结构模型,總共包含资源下载、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试题检测、每周推送、师生互动 6 个分支导航。
4 移动APP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分析
本项目将开发设计的移动APP“悦享移动学习”应用于郑州工商学院工学院《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并对移动APP在高校教学中的有效使用及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便详细了解学生的认知、行为及情感等状况。本实验选取本学期上课的班级 16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参与实验的对象被分成两个组别: A 组、B 组。A 组为电科1601班,B 组为电科1602班。实验的假设前提是实验对象年龄相仿、《电子线路CAD》课程基础相似、教学实施环境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电科1601班A组采用传统媒体及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而电科1602班基于手机端移动 APP “悦享移动学习”模式展开教学及学习活动。实验后,分别随机选取A 组和 B 组各30人,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并用SPSS20.0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移动 APP 融入高校教学的有效性。
4.1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统计及分析
在设计的学生认知测试问卷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原理图设计教学重点中的 10 个知识点:包括原理图设计的相关概念、重要操作步骤等,测试学生认知效果。该测试问卷共设置 10 小题,每题 10 分,满分 100 分。对A组和B组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并使用SPSS20.0 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具体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由统计表可知,说明利用移动APP教学进行教学的B组平均分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A组。同时,B组的标准差小于A组,说明B组学生成绩波动幅度略低于A组学生成绩波动幅度。而由独立样本 T 检验知,P值<0.05,说明成绩分布差异比较大,而P值>0.05,成绩差异不明显。而有统计表可知, P 值小于0.05,所以A组和B组的成绩差异均比较显著。这说明移动APP“悦享移动学习”辅助《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后,学习者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应用教育 APP 进行学习可以促进知识的记忆和迁移。
4.2 操作技能测试情况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项目驱动方法,在授课之后A组和B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测试。本测试题目选取第 3章原理图设计中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绘制,总分共 30 分,测试时间为 30 分钟,测试形式为上机操作。对上机操作的结果进行统计,并使用 SPSS对 A 组、B 组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具体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A组和B组操作技能测试情况
[组别 样本数N 均值 方差 P值 A组 30 32.45 5.092 0.032 B组 30 36.57 6.219 0.020 ]
如统计表 2所示,在不同教学环境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A组和利用移动APP进行教学的B组成绩平均值不同,相差较大。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在不同教学环境下,学生实践操作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因为P值小于0.5。这表明应用移动APP进行教学能有效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4.3 学生满意度及行为情况分析
对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互动性、学习满意度的影响与分析:对两个组运用SPSS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后,表明应用移动APP进行教学能有效促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满意度等。
5 结论
总之,移动 APP 的学习方式考虑学生对手机等电子终端的偏爱,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移动 APP 应用于高校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基于移动APP 的高校教學应用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应用,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因为参考资源有限,教学设计难度较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及课堂纪律难以把控等,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APP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7.
[2] 窦菊花,文珊.基于 APP 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62-167.
[3] 宋晓玲.面向移动终端设备的学习应用程序(APP)的设计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11-14.
[4] 高卓立.基于移动终端的在线教育APP的设计与实现[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1-3.
[5] Natalia Kucirkova.Children's engagement with educational i Pad APPs:Insights from a Spanish classroom[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2):15-18.
【通联编辑:朱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