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士娟
一、大豆根腐病
1、症状识别与危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大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大豆根腐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大豆幼苗期多雨、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干旱,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危害是大豆根部,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色淡发黄,一般病部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叶片下垂变黄,并向上不同程度的扩散至下部侧枝,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病部有细小的裂痕,有的凹陷,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腐烂,造成主根“秃根”。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造成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2、防治措施
药剂拌种: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菌克毒克(2%宁南霉素水剂)按种子量的1%拌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还可用?“大豆微复药肥”拌种包装苗期喷施植物复合营养液;用火龙敌在大豆苗期叶面喷施可生根壮苗,间隔7~10天连喷2~3次。40%多菌灵+50%福美双,可使病指下降20%以上,还可用含有杀菌剂的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用种子重量的1.5%剂量拌种。
3、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减少菌量;适期播种(适时晚播)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并要早中耕,深中耕,以起到防寒增温,增强大豆生长势,提高抗病力的作用;改善田间土壤通气条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精耕细作,创造疏松平整的耕层,避免田间积水,采取垄作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大豆根系生长,提高免疫力;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进行叶面喷肥,适时进行中耕培土,以利于侧生根形成。
二、大豆孢囊线虫病
大豆孢囊病,俗称“火龙秧子”。
1、症状识别与危害:在大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花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全株枯死。
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危害:孢囊线虫是由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引起,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显著减少或没有根瘤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突起的小颗粒,大小约0.5毫米,即孢囊,内藏的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以孢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内土壤中越冬,还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侵染来源。越冬线虫在大豆开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内,7月间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被害大豆地上部矮小,叶片由下向上黄化,生育停滞,结荚减少甚至不结荚,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严重时可造成大豆在生长前期即干枯死亡,或全株枯死。
2、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一是实行轮作,防止重迎茬。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或6年以上轮作。
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对增强植株抗病也有明显效果。或增施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大豆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而且能促进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增长,可减轻孢囊线虫的危害,增加大豆产量。
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药剂防治: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药种比为1∶75;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75~90公斤,或5%涕灭感颗粒剂每公顷40~60公斤。药同种肥一同下地。二是用35%的乙基硫酸磷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根保剂拌种。
田间防治:苗期喷硼钼微肥或大豆黄萎叶喷剂。
三、大豆菌核病
1、症状识别
田间的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病株的茎部继续发生褐色病斑,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实,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2、发病原因
(1)前冬是暖冬天气,少雪,则适合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病发生越严重,进入6月份后,连阴天气多,土壤含水量高,也是造成菌核病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
(2)大豆重茬地块发病重。据田间调查,重茬地块发病率在30%以上。另外,向日葵茬、油菜茬地塊发病也较重,这与田间大量遗留菌核有关。
(3)施用氮肥过多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重。
(4)没有进行耕翻的地块发病重。落入田间的苗核,第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铲趟次数少的地块发病重,原垄播种的地块比播种的地块重。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1)精选种子:在播种前清除混杂在种子之间的菌核。
(2)深翻地:在大豆收获后进行一次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厘米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来源。
(3)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及其他非寄主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
3.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隔7—10天喷一次药,连续喷2次。常用药剂及其使用浓度如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 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
(作者单位:151500 黑龙江省兰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