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现一阶段比较热门的“校闹”问题进行的阐述说明,同时,也就教育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五大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明确了现阶段常见的8种“校闹”行为,同时还要求个省市部门构建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校园安全事故的预警及处理模式,积极的处理校园纠纷等问题,在根本上保障学校日常运行、活动的安全。
(据新华网)
点评:对于“校闹”,《意见》的出台是一剂猛药,也是一剂良药。现如今,“闹”成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医有“医闹”,校有“校闹”,其本质,无非是个别人以闹为手段,想获取通过正常方式得不到的利益。一些学校对于“校闹者”,以“花钱消灾”为处理手段,不仅使学校正当权益受到损害,也助长了闹者们的气焰,使这些人更觉得不闹不来钱,闹得小来小钱,闹得大来大钱。相信在《意见》出台之后,学校有了“撑腰”的,会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校园环境会得到进一步净化。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发布《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征求意见稿)》,拟从2022年起,体育分值从30分提高至50分,同时游泳列入深圳中考体育必考选项。取消原有的200米跑选项,即从“200米跑”和“中长跑800米(女)、1000米(男)”二选一,调整为“中长跑800米(女)、1000米(男)”和“100米游泳(不限泳姿)”二选一。
(据深圳新闻网)
点评: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不少议论。游泳毕竟不像跑步,哪儿都能跑步,但绝不会哪儿都能游泳。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标准跑道,但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标准游泳池。虽然游泳既是一项可以强身健体的运动,又是一种生存技能,在紧急关头可以自救或救人,但是它的普及推广比简单的跑步难多了,至少成本上要比跑步高得多。当学校没有条件承担这项成本时,势必就会“摊”在众多家长身上。
当然,深圳教育主管部门肯定已考虑到公众的这些疑虑。我们所关注的是,当考试成为促进某项工作发展的手段时,固然会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配套工作以及后续保障一定要跟上,否则再好的愿望也会打折扣。
放假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严禁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可是记者调查多个家庭却发现,很多暑期作业孩子很难完成。例如,有三年级的孩子被教师要求做水钟,结果全家总动员才完成。孩子父亲坦言,水钟主要是由摆锤和齿轮操纵的计时器,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手工作业有些难度,家长不替孩子“代工”很难完成。
(据《北京晚报》)
点评:别说让三年级的孩子做由摆锤和齿轮操纵的水钟,就是让年过三十的成年人做,恐怕也是一头雾水,甚至听都没听过、见都没见过。这些奇葩的暑假作业,不仅无法让学生从中受益,而且成为他们的负担——实质是他们父母的负担。如果父母也无法完成,常常不会得到孩子的谅解,遭到孩子的抱怨。因为孩子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只会生出“你们怎么连小学生作业都不会”的感觉。其实,中小学生最好的假期作业,就是让他们贴近社会、接触社会,去劳动,去实践,既开阔眼界,又增长阅历。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公示《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严禁教师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的家庭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鼓励各地开展每周“无作业日”等方面的探索。
(据《广州日报》)
点评:给中小学生减负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了,效果是有的,但是大还是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无作业日”的提出,对于减负,意义是好的,但是如何落实,就要看学校,尤其是家长们的行动了。
将这样的新闻与暑假各种辅导班、补习班火热的新闻放在一起看,似乎只能苦笑。的确,由教育主管部门下令严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甚至强行推行“无作业日”,对于学校来说,是不难执行的——不留作业就是了。可是到了家长那里,行得通吗?如果行得通,那么各种课外班的存在又如何解释?当校内之“负”不仅在校外补足而且再加足了码时,是不是只怨家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