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超,陈明,勘武生,熊文,胡家朗,徐海军,郭鑫,郑琼
[武汉市第四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 骨科,湖北 武汉 430033]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股骨颈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置换假体关节,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并能早期下床活动,其疗效已被临床所认可,但其创伤大,术后应激反应剧烈、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身体恢复[1]。而随着微创理念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小切口THA 作为一种由THA 改良的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其在股骨颈骨折应用中尚有争议[2]。对此,本研究通过分别给予患者THA 和小切口THA 治疗,探讨其对患者关节功能及应激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全部手术由同一手术组(教授1 名,副教授1 名,主治医师1 名,住院医师1 名),以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式完成。本研究观察数据及门诊随访资料收集均由此组医生完成。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确诊治疗的GardenIV 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00 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CT 或X 射线、实验室等证实为股骨颈骨折[3],②年龄>18 岁、无精神病病史、体重指数(BMI)<28kg/m2、单侧发病且初次手术置换,③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或有恶性肿瘤,②有心、肺、肝、肾等严重性疾病或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能控制者,③拒绝或中途退出本研究,④髋臼周围巨大骨赘、髋关节畸形、脱位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 组和B 组,每组50 例。A 组:年龄52 ~77 岁,BMI 18.11 ~27.85kg/m2,术前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法(HSS)得分16 ~36 分;B 组:年龄53 ~79 岁,BMI 18.02 ~27.75kg/m2,术前HSS 得分16 ~36 分。两组性别、年龄、BMI、病因、患侧、术前HS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1 THA 治疗 常规后外侧入路切口THA 治疗:麻醉成功后,A 组患者取健侧卧位,安置好骨盆支撑架,将患肢耻骨联合和骶骨固定,使躯干冠状面与手术床相垂直。消毒术野,铺无菌巾,常规切口的中心是大粗隆稍偏后的部位,切口从大粗隆近端至大粗隆远端,长度一般为15 ~18cm(见图1)。逐层切开,于股骨粗隆顶点处切开阔筋膜,阔筋膜与臀大肌间隙分开进入,暴露梨状肌及其下缘穿出的坐骨神经。进一步显露闭孔内肌、股方肌和外旋诸小肌,将下肢内旋,从大粗隆附着处切断以上肌肉,向后推开外旋肌群,注意保护坐骨神经。显露后,切开关节囊,紧贴小粗隆上方,摆锯截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扩大髓腔,适度加深髋臼,安装髋臼假体及股骨柄,髋臼假体前倾15 ~20°,外翻42 ~48°,以不同的Offset 适配器长度调节肢体长度,检查髋关节假体活动度及稳定性后,冲洗切口,放置切口引流管,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依次缝合切口。术后行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治疗。术后当天即开始踝关节屈伸活动、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术后24h内拔除引流管。术后2~3 d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或双拐辅助行走,患肢部分负重活动,逐渐完全负重。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 =50)
图1 A 组后外侧入路切口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切口
图2 B 组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切口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切口
1.2.2 小切口THA 治疗 小切口后外侧入路术式的是大粗隆顶点下方2.0cm 为中心,整体稍向后方移0.5cm 作直切口,切口长度约8 ~10cm(见图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大粗隆尖为标志,在股骨中轴稍偏后切开阔筋膜,沿臀大肌纤维走向切开臀大肌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切开大粗隆外滑囊,向后分离,暴露并切断髋关节外旋肌群,分离关节囊并做“T”形切开,使髋关节脱位,在牵开器的辅助下充分暴露股骨头,在髋臼上部和后方分别植入斯氏针,以保持髋臼的持续暴露。继续分离臀中肌后缘,暴露大粗隆子和臀中小肌,清理髋臼唇和周围增生滑膜,脱出和取出股骨头,处理股骨颈残端,安置好人工髋关节假体,修复关节囊,依次修复外侧肌群并缝合于股骨后外侧的附着点上。缝合切口及术后处理等均同A 组。
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 天平静状态下抽取上臂静脉血2 ml 置入无菌试管中,常规分离血清(3 000 r/min,持续12 min)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并通过电话、复诊等方式随访6 个月,于术前、术后6 个月采用HSS 评分法评估关节功能。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关节功能和术前术后COR、ACTH 水平,其中并发症包括切口血肿、感染、长期疼痛(使用止痛药>2 d)等,HSS 评分法[4]包括疼痛、关节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等,总分为100 分,<60 为差,60 ~75 为及格,75 ~89 为良,≥90 为优,治疗优良率=(优数+良数)/总例数×100%,Cronbach'α 信度系数为0.892,效度系数为0.849。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低于A 组;两组手术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21),B 组低于A 组。见表3。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 住院时间比较 (n =50,±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 住院时间比较 (n =50,±s)
住院时 间/d A 组 278.01±30.54 105.86±13.02 413.30±43.64 17.97±2.11 B 组 224.33±26.32 103.54±12.97 312.76±34.28 14.42±1.75 t 值 9.415 0.893 12.811 9.157 P 值 0.000 0.374 0.000 0.000组别 术中出血 量/ml手术时 间/min术后引流 量/ml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 (n =50)
两组COR、ACTH 水平术前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R、ACTH 水平高于术前,但B 组术后COR、ACTH 水平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COR、ACTH 水平比较 (n =50,±s)
表4 两组COR、ACTH 水平比较 (n =50,±s)
COR/(ng/ml)ACTH/(pmol/L)组别t 值 P 值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t 值 P 值A 组 243.45±25.46 320.36±33.32 12.969 0.000 15.24±1.67 26.41±3.75 19.241 0.000 B 组 246.73±26.71 282.57±30.16 6.291 0.000 15.01±1.65 21.82±2.69 15.259 0.000 t 值 0.629 5.946 0.693 8.512 P 值 0.531 0.000 0.490 0.000
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461)。见表5。
B 组患者,男性,62 岁,术前X 射线片检查示左侧Garden Ⅵ型股骨颈骨折,术后X 射线片示人工全髋关节假体位置好。见图3。
表5 两组关节功能比较 (n =50)
图3 B 组患者术前术后X 射线图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多由高处坠跌、车辆撞击、碾压等暴力直接打击所致,可导致出血、局部疼痛、活动受碍等症状,若未能及时治疗,易致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丧失,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血栓形成等长期卧床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5]。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可有效复位并固定骨折,或重建人工髋关节而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但其临床上术式较多,不同术式间的疗效存在差异,故选择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6]。
目前,THA 是临床上常用的重建髋关节功能术式之一,通过植入髋关节假体,可有效修复和重建髋关节功能,且经过多年来的推广应用,其在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疾病中的临床疗效已被认可[7]。但有研究表明,THA 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术中需大范围、深度切开或游离髋部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软组织等,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创伤,术后易引起机体剧烈的应激反应和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患者恢复缓慢[8-9]。小切口THA 是基于THA 改良而成的微创术式,可有效减少对髋部组织的干扰和损伤,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为患者术后提供良好的恢复条件[10]。但有研究显示,小切口THA虽可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但其对过度肥胖或肌肉高度发达者,术中软组织牵开较困难,不利于手术操作,且切口的缩小,会造成手术视野狭小和假体置入困难,其所要求的技术更高、对解剖关系更熟悉[11-12]。 何种术式使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获益多?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而ACTH 是一种由脑垂前叶分泌的激素,可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而刺激COR等分泌,COR 则是一种肾上腺在应激反应中产生的皮质激素,具有压力状态下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作用,两者水平可有效反映机体的应激状态[13]。
本研究通过分别给予患者THA 和小切口THA 治疗,A 组和B 组术后COR、ACTH 水平高于术前,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COR、ACTH 水平低于A 组,表明小切口THA 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和身体恢复。这可能是由于THA 治疗中,需作15 ~18 cm 的长切口和大范围切开皮肤、钝性游离皮下肌肉、软组织、筋膜等至大粗隆,会对髋部内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软组织等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14],导致术后切口、髋部内组织愈合较慢,造成术中、术后出血多,增加切口血肿、感染、长期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易引起剧烈的机体应激反应,导致COR、ACTH 等应激激素水平较高,易使机体应激过度,引起严重心血管反应,导致机体各项生理机能恢复较慢,从而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而在小切口THA 治疗中,其可能通过缩小切口和减少对髋部组织的切开、游离等,使术中操作对患侧周围组织的剥离和切除减少,可有效减少对患者的创伤[15],有利于避免上述大创伤、大切口所致并发症的发生,并可有效减缓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表现为COR、ACTH 等应激激素水平较低,从而可为患者提供更良好的康复条件,最终达促进患者身体恢复的作用。同时,本研究中A 组和B 组手术时间、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表明小切口THA 治疗股骨颈骨折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术前严格筛选病例、设计入路选择等,可有效确保假体可经切口置入,且通过置入拉钩可有效充分内收、内旋患肢,使假体可精确固定于正确位置,并注重对切断关节囊和肌肉的修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关节局部解剖和生物学环境干扰,使置入的假体可良好的与周围组织匹配,从而可确保手术治疗疗效。
综上所述,小切口THA 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确切,且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和身体恢复,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