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9-05-21 11:46王虎林
甘肃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作用初中语文

王虎林

【关键词】 初中语文;国学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8—0054—01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于五四青年节到访北京大学,在与师生进行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总书记中肯的话语,为我们初中学校如何开展国学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何谓“国学”

1. “国学”的含义。“国学”一词的提出,形成于近代文化转型时期。l906年,国粹派邓实提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此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周礼春官宗伯》:“乐师正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与“乡学”相对,指天子或國君在王城或国都开设的高等学府。“国学”之名,始于清末,与此同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比,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国学”等。

2. “国学”的分类和范畴。(1)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礼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2)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3)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3. “国学”的价值意义。国学,中华之学。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国学文化的核心是圣贤对于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教诲,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规律,是社会良性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是每个人、整个社会走向幸福与自在的必经之路。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

二、国学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国学文化进校园,精气神焕然一新。将国学文化引入校园,学生们在晨会上高声喊出班训,在早晚读时间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在各种集会、晚会、班会上尽情高歌《跪羊图》《感恩一切》《生命之河》等歌曲,自编自演各种富有国学特色的节目等等。在全校学习国学文化的浪潮下,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整个校园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透露出蓬勃向上的生机。学生们自动自觉地向先贤倡导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看齐,摒弃了一切不符合自身成长的心理和行为,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 国学文化润无声,师德为先三育人。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特别是孔子的为人之道、老子的处世之道、管子的教练之道,教师可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这样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 国学文化善执行,勤学好问树新风。做为初中学校,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诸多不足:自觉性不够好、主动性不够高,学习的情绪不够饱满,学习的劲头不够大,学习的毅力不够顽强,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学习的作为不够踏实,学习的人气不够旺盛等等。而国学文化却给我们留下来很多宝贵的学习经验,特别是荀子的学习之道,讲究蜕变、虚心、专一、摒弃杂念、积累、尊师、亲友,指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这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国学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修养、涵养、教养,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做好本职工作作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作用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