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程·大气象:让校园果树结出成长之果

2019-05-21 15:02宋兴明
中小学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枇杷果树校园

宋兴明

现在很多中小学的校园建设得越来越美,也越来越富有文化气息。如何让校园的美景成为塑造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人生习惯的资源?在浙江省义乌市稠城第三小学,我们利用校园里的果树开发了“果树成长我成长”系列课程,把果树课程引进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用体验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以“问题探究”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在系列活动中建构起学生与周围的人、事、景之间和谐的关系。校园里的果树不再仅仅是孩子们眼中的美丽风景,同时还成为他们开展种植、观察、养护、采摘等活动的美好契机。

一、用体验激起有趣味的学习

1. 把果树课程引进每一个年级

课程内容的开发体现阶段性。按照果园内果树的高度和孩子年级的高低,我们给每个年级分配了相应的果树:低段一年级研究对象为桑树,二年级研究对象为樱桃树;中段三年级研究对象为杨梅树,四年级研究对象为桃树;高段五年级研究对象为枇杷树,六年级研究对象为柿子树。从低段到中段,我们引导孩子们慢慢地从关注事物的外显特征向关注其内在成长规律及象征品质过渡,让孩子们学会利用眼前的事物进行广泛地联系。对于高段的孩子,我们则有意识地让其把体验到的收获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2. 把果树课程融进每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的开发体现综合性。果树课程内容主要有五大类,以整合的方式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及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例如:二年级学生的研究对象是樱桃树,二年级的“级歌”就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创编的樱桃曲;六年级学生的研究对象是柿子树,活动课上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带着尺子、纸、笔忙着往果园跑,分小组测量柿子树的“身高”。

3. 把果树课程渗进每一项活动

课程内容的开发体现活动性。我们把三年级学生的“十岁成长礼”设计为“杨梅成长,我成长”系列活动。学生们制作海报、推销美食、销售预定、计算盈亏……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步骤都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困难,每一次行动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但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付出、坚持。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果树课程与社团活动、体育文化节、庆六一活动等融合起来。体育文化节入场式的服装及音乐、六一游园活动等都渗透了果树课程的元素。与校园中的各种活动相融合,果树课程才能够有所依托,落地生根。

二、用问题唤起有深度的学习

课程的实施以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按照“主题-探究-表现”的路径进行跨学科学习,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实践技能的锻炼和表达创意的激发。

1. 带上研究者的眼睛走进果树课程

三月初,果园里满树的樱桃花开了,好奇的孩子们就提了很多问题:

樱桃花为什么一定要蜜蜂采蜜授粉呢?还有别的授粉办法吗?

樱桃树和桃树离得那么近,蜜蜂是怎么弄清楚两种花的呢?它不会搞混吗?

蜜蜂是用什么采蜜的?是用嘴巴呢,还是用尾巴上的针?

为什么樱桃花远看是白色的,近看又是粉色的?

……

在问题的研究中,学生们估算一棵树上花朵的数目,测量果实的“身高”,不仅收获了科学素养,还锻炼了数学思维。樱桃成熟的季节,教师们还安排学生调查不同社区不同时间樱桃的价格,了解成本价和售出价,了解商贩们的生意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关心生活,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2. 带上劳动者的铁锹奔向果树课程

已往孩子们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给小树穿衣服,给树苗松土,但在果树课程中,这些都成了他们的切身体验,成为他们动手操作的真实活动。孩子们分小组认养果树,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还特意制作了精美的提示牌,提醒从旁边经过的同学小心呵护果树。施肥、预防病虫害、保护果子、拉网、插彩旗……在老师和园艺师傅的帮助下,学生们体验了更多的劳动技能。

3. 带上艺术家的创意展现果树课程

小竹板,啪啪响,咱说枇杷发展史,枇杷原产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年。

枇杷种植历史久,塘栖夹江更当先。唐代枇杷列贡品,产地大江南到北。

枇杷栽培盛况好,唐代大都有种植。中国枇杷扬四海,各国纷纷种枇杷。

日本、法国、英国、印度、阿尔及利亚、智利、墨西哥和阿根廷,

多个国家竞栽种,竞栽种!

这是五年级学生创编的欢乐快板《话说枇杷一二三》,学生们通过别具一格的方式,把阅读和实践中了解到的枇杷信息介绍给大家。另外,学生们还利用手工、美食、绘画、绘本等各种方式充分展现其个性化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三、用关系牵起有道德的学习

果树课程让学生与自然、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更和谐,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爱护自然、与人合作。

1. 用果树课程为学生传递生命之美

夏日里为果树除草,秋日里为果树刷“粉”,冬日里为果树“穿衣”,孩子们在劳动中等待。当累累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孩子们流连驻足,在欣赏中等待。当果实绽开成熟的笑脸,孩子们采摘、庆祝,在分享中成长。

樱桃成熟了,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始讨论谁去摘,怎么摘,怎么分享。评选班里的“红樱桃奖”获得者,第一条标准是品德好,而不贪吃则是其中的一条小标准。在果树课程的熏陶下,爱护树木不再只是喊口号,孩子们在点点滴滴的养护实践中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2. 用果树课程牵起家校互动的纽带

学校的每一棵果树都挂有二维码,二维码上的内容均由学生设计。为了拉近与阅读者的距离,更好地把果树的信息介绍给阅读者,二维码中内容的表述采用果树自述的拟人化手法,同时还有用于互动的习题和留言区,方便阅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信息以及改正或补充信息。

实践中,我们将二维码的使用与亲子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安排家长开放日,让孩子带家长一起到学校扫描二维码参与活动,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增进家校之间的感情。

3. 用果树课程营造更有活力的集体

果树课程的评价关注个性的激励赞赏。平时我们给行为习惯表现最优秀的孩子奖励树上的果子,果子成长,孩子成长。水果成熟的季节,各年级举行水果采摘节,从一年级的“桑葚节”到六年级的“柿子节”,还要举行颁奖典礼。“桑葚节”上颁发的“桑葚奖”是一年级小朋友的最高荣誉,“柿子节”上頒发的“金柿子奖”是六年级学生的最高荣誉。“自主王”“阅读之星”“友善之花”“运动达人”……每一个获奖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就像每一种果树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这是教育之道,也是生命本然。

水果节上的文艺演出是日常果树课程活动的汇报,所有的节目都来源于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演出。学生们在台上演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同学。正是因为学生演出的是自己的故事,节目才无法复制,才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开发果树课程的初衷。

果树课程让校园的环境资源与课程资源完美衔接、立体互动,让孩子在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次与环境的邂逅,都成为对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人生习惯等进行生态塑造的宝贵契机。

猜你喜欢
枇杷果树校园
小鸟和果树
果树为何嫁接后才能结出好果子
枇杷糖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吃老鼠的糖果树
吃“乒乓球”
“琵琶”和“枇杷”
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