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维才 苏万富
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
临床上,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多为运动量相对较大的人群,患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其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半月板损伤,严重者甚至引发骨性关节疾病、下肢活动障碍等疾病,对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1]。前交叉韧带的损伤通常伴有其他肢体结构的改变,近几年来该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当下国内医疗水平逐渐提高,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多种手术方法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中,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新兴治疗措施[2]。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特选取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5.53±12.63)岁;损伤原因中交通伤17例,运动训练损伤18例,其他原因损伤15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20例,疼痛30例。本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强。纳入标准:(1)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前交叉韧带损伤,且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2)患者精神状态正常,可以自行配合完成研究;(3)患者同意自体肌腱移植,具有手术体征。排除标准:(1)患者未经明确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或临床症状不明显;(2)患者精神状态异常,甚至患有精神疾病,无法自行配合完成研究;(3)患者不同意自体肌腱移植,或手术指征不明显。
1.2 方法 50例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其方法为:协助患者平卧位,实施硬膜外局部麻醉处理,在患者的大腿根部放置一充气型止血带;其次,行常规的关节镜下检查,自内侧入口处置入关节镜(美国施乐辉公司提供),依一定次序检查患膝关节腔,确定患者韧带损伤的位置与程度,并妥善处理,在其同侧的胫骨结节内侧做一4cm左右的手术切口,暴露患者的鹅足腱,逐层依次剥离缝后肌、股薄肌、半腱肌腱膜,将剩余游离部位放入剥离器,使患者的下肢患侧肢体曲起至90°角,牵拉肌腱游离部位的前端,切断腹腱交界处,拿出肌腱,并去除肌腱处残余的其他组织,保留200mm作用的肌腱组织,折留4股后妥善缝合,切除前交叉韧带的残余组织,形成踝间窝,根据定位器准确定位前交叉韧带的胫骨止点,将定位器插入全胫骨隧道内直至股骨止点,屈膝位90°确定患者的股骨止点,钻一深35mm的隧道,将移植的肌腱置入隧道内,拉紧并持续2min,缓慢拧入螺旋钉,平行插入导针,紧密缝合处理;最后,检查前交叉韧带的稳定性,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对治疗前、后的双股部周颈差、膝关节活动角度等相应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分析。(2)观察手术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情况,评分标准为[3]:支撑、陂行、交锁、疼痛、不稳、肿胀、下蹲、爬楼梯等,总分共100分,分数越高,则膝关节功能越好。(3)对比关节镜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患者机体相应指标情况,主要的指标有:24h术后引流血量、平均异体输血量以及异体输血率。其中传统开放手术数据来源于已发表文献[4]。
2.1 患者手术前、后相应指标改善情况 手术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双股部周颈差、膝关节活动角度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情况 手术治疗后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87.45±8.48)分与手术前的(49.12±6.72)分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患者手术前、后相应指标改善情况
表2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情况分)
2.3 两组患者机体相应指标情况 关节镜组患者的24h术后引流血量、平均异体输血量以及异体输血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机体相应指标情况
前交叉韧带又称前十字韧带,位于患者的膝关节内,主要作用是连接胫骨及股骨,对胫骨活动过程中向前过度移位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并与膝关节内其他组织相互作用,以确保膝关节的稳定性,使患者在活动时能够完成较高难度、复杂的肢体动作,使患者的肢体能够正常的活动,满足身体的需要等[5]。前交叉韧带的生理作用决定了其受损伤的性质,软组织结构容易发生牵拉伤等,当患者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或断裂后,膝关节明显不稳定,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关节反复扭伤,导致半月板、关节软骨等其他重要组织或结构的损害,严重者甚至下肢瘫痪,对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6-7]。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大部分为运动过度所致的,在身体受到冲撞后,或本身过快速度的运动后,引起的外旋伤、屈膝外展伤以及过伸伤等,体质较弱的人若不慎跌倒,也可能造成前交叉韧带的损伤[8]。临床上,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减少半月板等重要组织或结构的继发性损伤,使膝关节逐渐趋于稳定,但重建交叉韧带后,患者膝关节的运动力学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但作用在于对半月板的保护,缓解关节的退化等[9-10]。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是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兴起的一种自体移植治疗措施,是将患者自身同侧肢体的肌腱剥离后,对折成四股折叠并缝合,使移植后腘绳肌腱的强度及韧性增加,以确保移植后移植体的正常愈合,并发挥其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双股部周颈差减小,关节功能评分大大提高,与手术前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24h术后引流血量、平均异体输血量以及异体输血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常并发其他组织或结构的损伤,手术过程中,首先以关节镜对膝关节进行整体的检查,并做出进一步的诊断。而四股腘绳肌腱的强度相对较大,一般是前交叉韧带的2倍左右,且在应用于治疗后,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较小,屈膝力减弱等[12]。自体重建手术实施后,手术创伤较小,并且明显缩短了手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的时间,痛苦相对较小,研究人员在手术后随访时发现,仅有少数患者稍有疼痛感,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疼痛感,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四股腘绳肌腱属于软组织类移植物,重建手术时将骨与肌腱之间相固定,吻合速度较慢,因此,手术过程中,肌腱等移植物的妥善固定,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四股腘绳肌腱移植后,患者下蹲痛明显减轻,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手术损伤下,术后恢复快,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至伤前的运动水平,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一种可靠的治疗措施[13]。为加强胫骨强度以及重建后前交叉韧带的强度,本研究中术者采用的移植物长度充分,足以充满隧道全长,妥善固定后紧密缝合,重建后稳定性较好,临床作用重大。在自体肌腱重建手术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切除黏膜韧带时,需形成踝间窝,以便于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出来,且避免移植物的过度撞击或挤压[14];(2)胫骨隧道确定后,止点应位于原址点略后方,确保过倾位,挤压钉应与隧道平行,确保接触面积足够大,以便于手术后早期康复[15];(3)手术完成后,可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适当安排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扩张膝关节活动度,手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