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京立医院股份有限公司ICU,河南 鹤壁 458030)
ICU转出过渡期干预模式指医务人员在患者从ICU转出前、转出中及转出后的干预,保证患者在转送过程中的生命支持及转出后连续性、协调性的干预措施[1]。本文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该模式,观察对其预后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1例食管癌患者。纳入标准:经内镜确诊;行根治术治疗;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恶性肿瘤,依从性差者。采用抽签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40~50(45.21±5.45)岁;位置:食管上段10例,中段15例,下段15例。实验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40~51(45.25±6.19)岁;位置:上段10例,下段15例,下段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经ICU转至普通病房后,病房护士给予常规干预。实验组:采用过渡干预模式,设立过渡干预小组,定期培训过渡期干预内容、流程,监督过渡期干预模式的落实情况。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同时向患者、家属宣教,将转科流程、原因告知家属。ICU医务人员陪同患者转至普通病房,转运途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携带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等。病房护士根据交接内容及患者病情给予干预措施。ICU医务人员与患者转出第3、7天进行随访,并与病房护士保持联系,随时了解患者动态。
1.3观察指标 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于患者转出3、7 d根据焦虑自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程度。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压疮5例,非计划拔管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7.50%(15/40);实验组:压疮2例,非计划拔管4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4.63%(6/4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36)。
2.2SAS及SDS评分 对照组转出3、7d SAS、SD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道黏膜上皮常见的恶性肿瘤,因症状不明显,早期很难发现,死亡率极高[2]。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癌变食管,由胃或结肠替代,因其生理解剖位置改变,消化道结构重建,导致患者饮食习惯发生变化,进食后常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反流等症状。当患者从已熟悉环境到一个陌生环境中常会发生心理紊乱,医务人员的变动、治疗设备的减少、陌生的环境等,使患者出现类似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并持续影响患者生理、心理状况及后续治疗。因此,当患者转出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及时将转出流程及原因告知患者及家属,可缓解其不适感,有效降低患者负面情绪。患者从ICU转出后,其病房护士并未完全了解患者情况,食管癌患者术前病情、术后恢复因人而异,病房护士若未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度干预计划,极易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治疗时间的延长及患者重返ICU等。而ICU转出过渡干预模式恰恰弥补了此缺点,过渡期医务人员与病房护士共同应用转出过渡期干预模式,使双方全面交接患者,病房护士充分得知患者病情,患者和家属快速适应病房环境,了解以后治疗计划,从而进一步保证患者正确治疗方案的延续性。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出3、7天SAS、SD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
综上所述,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ICU转出过渡期干预模式,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焦虑、抑郁程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