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奇,吴炳义**,郭晓宇,周建裕,毕 玉,欧阳翔
(1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yuq2016wy@163.com;2潍坊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东 潍坊 261053)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以及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1]。从医学生的角度来看,医学人文素养就是在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基础之上,兼具高尚的仁爱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积极探讨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着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主要面临如下困境:教学理念偏颇,课程设置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现象;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体系不健全,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3]。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培养模式而言,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和模式导致偏重课堂教学,对医学生的实践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相对不足;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院校将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混淆,课程设置过于形式化、体制化,并未根据医学的人文特性设置课程;就机制体制来说,部分医学院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反馈机制不健全[4-5]。
本文以医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探讨目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选取山东省某高等医学院校的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的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医学影像专业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取8个班,对抽取班级全部学生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271份,经筛查有效问卷1234份,有效率97.1%。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人文素养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学校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与期望等方面。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此次调查成立调研小组,调查员选取研究生和本科生志愿者,由课题组老师进行培训,在调查员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本次调查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每天由检查员控制调查的数量和质量,对无效问卷或错误问卷及时更正或剔除。
利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两次核查,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和线性回归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1234个有效样本中,男生438人(35.5%),女生796人(64.5%);城市生源444人(36.0%),农村生源790人(64.0%);大一143人(11.6%),大二683人(55.3%),大三406人(32.9%);临床医学768人(62.3%),麻醉86人(7.0%),医学影像379人(30.7%);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良的有541人(43.8%)、一般526人(42.6%)、差167人(13.6%);家庭经济情况富裕有51人(4.1%)、中等867人(70.3%)、较差262人(21.2%)。
在本研究中,针对学校目前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评价主要涉及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人文氛围以及人文素养教学效果。经研究发现,上述三个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71.5%、72.2%和57.5%。
将性别、年级、专业、学习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五个变量的不同维度转化为哑变量,并作为自变量X;运用计算变量将学生对于学校人文课程设置、人文氛围和人文素养教学效果的评价三者合并为“学生对于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评价”,得到一个连续性变量,作为因变量Y,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纳入到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该模型的F值为18.557,P=0.000<0.05,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可得方程Y=2.139+0.118X1-0.140X2-0.255X3+0.104X4。详见表1。
表1 性别、专业、年级对学校人文素养教育评价的线性回归分析
在专业方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满意度评价最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多在医院放射科工作,更多的是看X光片,而非和病患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因此忽略了该专业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需求。在性别差异上,女生评价高于男生,本次调查中,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而学习成绩差异是影响人文素养评价的重要变量。就年级而言,对学校人文素养教育认知状况会影响到其满意度评价,大一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因而满意度较低;大三相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学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及个人视野拓宽等因素,对人文素养教育有所了解,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当问及“是否有必要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时,8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10.5%认为一般,3.1%认为没有必要。将性别、年级、专业与学习成绩与“人文素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评价”做交叉表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专业和学习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而言,年级越低、学习成绩越好,越认为有必要开设,在三个专业中,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比例最高。详见表2。
表2 人文素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评价
2.4.1 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
就“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自我评价”这一问题,在所有样本中,804人(65.2%)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较为满意,403人(32.7%)评价一般,27人(2.2%)不满意。将性别、年级、专业和学习成绩与“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自我评价”作交叉表分析,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男生对于人文素养自我评价的满意程度高于女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且学习越好,自我评价越高。详见表3。
表3 学生人文素养的自我评价
当被问及“当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需要加强”时,有1109人(89.9%)认为需要加强,有125人(10.1%)认为不需要。当问及学生“是否愿意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时,1064人(86.2%)表示愿意,149人(12.1%)表示一般,21人(1.7%)表示不愿意。
2.4.2 对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期望。
在学生对于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期望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22.47%)期望最大,其次是提高实践教学比重(17.95%)和改善考核方式(13.38%)。因此,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学校人文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较低,相对于人文课程设置、人文氛围来说,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最低,仅为57.5%。医学影像专业与临床专业所开人文课程几近相同,未能反映专业特色,无法满足该专业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需求。要想着力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就必须要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常态化,根据不同学科与年级的特点,根据培养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阶段教育,打破以往的“即时性”特点,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当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认可度不高,人文素养课程开设重要性评价存在年级、专业和学习成绩差异。年级越高,成绩越差的学生越认为没有必要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评价在专业之间也存在差异,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的比例最高。就目前人文素养课时比例而言,在我国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为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6]。有研究指出,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还缺乏正确认识,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7]。转变教育观念,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应改变片面追求专业教育的思想,贯彻“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培养理念,坚持人文素质培养与医术教育相统一,二者齐抓共管。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不足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也有改变这种不良状况的强烈愿望,这与其他研究[7]结果相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和年级对于人文素养的自我评价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男学生对于人文素养自我评价的满意程度高于女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且学习成绩越好,自我评价越高。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女生相对于男生更为心细,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法加以改进;成绩好的同学对自身要求较为严格,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在人文素养方面亦是如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希望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医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流仍是积极向上的,希望不断提升自我,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医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作为医学院校应对学生加强引导,采取多种举措不断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改善考核方式等来提升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最终需要回归于实践[8]。重视“早临床”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临床,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社区、农村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切身体验,了解基层卫生服务现状,增强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深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自觉主动学习的目的[9-10]。在见习、实习阶段,医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病患,应加强对于医德医风、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选拔优秀的带教教师,做到言传身教。目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考核多为书面考试,方式较单一,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人文素质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医学院校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生在校期间,每门课程都要根据各自的教学目标设置针对性的考核方式,将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能力的提升;见习、实习期间,将临床实践表现纳入考核标准,对平时人文素质低、患者评价差的学生,考核不予通过,进行下一轮的学习与考核,直至通过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