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研究

2019-05-20 08:31叶依群
出版广角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说集译介周作人

【摘要】 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因弱小民族国家文学作品选材和直译策略而广受学界关注。文章通过考察周氏兄弟1906—1909年的文学活动,探讨《域外小说集》生成因素。周氏兄弟的外语能力使他们具备了翻译资质;利用外语搜寻偏僻国度的作品;前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以及资助经费的获得是译作得以顺利出版的关键。《域外小说集》是周氏兄弟在文学探索阶段并处于劣势的境况下所做的尝试,并由此开启了晚清文学翻译的新风气。

【关  键  词】《域外小说集》;译本;生成;周氏兄弟

【作者单位】叶依群,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7.026

《域外小说集》是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合作译介的短篇小说集。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周氏兄弟明确说明了翻译目的,即通过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这也成为他们一生从事文学活动的目标。在不断摸索中,周氏兄弟将目光转向世界被壓迫民族的文学,《域外小说集》就是他们早期翻译成果的展示。作为晚清留学生,当时默默无闻的周氏兄弟何以能够翻译并自费出版小说集?为此,他们又进行了怎样的前期准备?笔者梳理周氏兄弟1906—1909年的文学活动,探究他们的翻译实践轨迹,发现《域外小说集》出版的四个关键因素:译者具备的外语能力;翻译作品搜寻途径;前期创作和翻译实践;出版资金的获得。

一、译者翻译资质——周氏兄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

译者从事翻译活动应具备相应的外语能力。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晚清掌握外语的译者寥寥无几,因而当时的翻译活动有别于今天所说的翻译。最典型的是林纾“耳受而手追之”的翻译模式,需要两人,甚至多人合作。周氏兄弟在林纾及其“林译小说”的影响下涉足翻译,但洋学堂的教育和留学东瀛的人生经历让周氏兄弟具备了一定的外语基础,具有独立翻译的能力。鲁迅精通日语、德语,熟悉英语、法语,学过俄语和拉丁语。周作人擅长英语、日语、俄语和希腊语,还学过梵文和世界语。《域外小说集》一、二册收录的16篇作品中,英、美和法各1篇,俄国7篇,波兰3篇,波思尼亚2篇,芬兰1篇,大部分为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原著语言中的英语、法语和俄语,是周氏兄弟熟知的,但对完全陌生的东、北欧国家作品的语言,周氏兄弟则通过英或德译本转译。可以说,具备独立翻译能力是周氏兄弟译介《域外小说集》最为关键的因素。

英语是周氏兄弟的第一门外语。鲁迅对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的英语教学很不满意,缺乏外语学习动力,但周作人的英语水平则比较高。周氏兄弟的外语能力优势互补,这一特点体现在他们的合作翻译中。涉及英语的作品,一般由周作人翻译后,再经鲁迅修改和润色。1907年,周作人主译小说《世界欲》,书中的16首诗歌篇幅较长,为了在中译本中体现古雅的诗体,他们采取周作人口译,鲁迅笔述润色的方式。

德语和俄语是鲁迅翻译工作的主要外语。鲁迅从南京到日本仙台学习,学校教授的是德语。1904年到东京后,鲁迅大部分时间自学,期间曾到独逸语学协会设立的德文学校听课,但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自学,一直没有中断。因此,德语是鲁迅最精通的,也是他做文艺工作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1907年,为学俄语,鲁迅和朋友一起请了老师辅导,因难以支付每月6元的学费,上课仅持续半年时间,其余都是通过自学。周作人擅长英语、日语和希腊语。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翻译了古希腊原文作品《希腊拟曲》,显示了高超的希腊语能力。

周氏兄弟外语学习的目的始终很明确,即向国人翻译介绍东欧和北欧追求自由的各民族文学。外语是敲门砖,方便他们搜寻东欧、北欧国家的作品。具备外语能力,周氏兄弟就可以阅读域外文学,这为他们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开辟了通晓域外的文学之路,也使他们的知识视野变得广阔,为他们搜寻和译介符合他们译介目的的域外作品提供了可能。

二 、获得原著途径——广泛阅读和搜寻

《域外小说集》是周氏兄弟译介弱小民族国家文学的尝试。因为东欧那些弱小民族属偏僻的国度,其民众力争自由,发动革命,鲁迅认为这些国家值得向国人重点介绍。俄国底层民众为力争自由而发动革命,契合周氏兄弟改良社会的翻译目标。因此,俄国文学成为选材重点。周氏兄弟通过掌握的外语广泛阅读,并寻找目标作品。然而,日本书店很少销售俄国作品的英译本和日译本,也不愿引进东欧和北欧国家作品的英译本。无奈之下,周氏兄弟一方面通过查阅书单寻找合适的作品,罗列购书清单向丸善书店订购,但等待的时间很长,往往得二三个月才收到从欧洲邮寄的书。此外,为了解出版消息,鲁迅常去旧书摊购买德文的文学旧杂志,以方便搜求所需的作品。周氏兄弟主要译介短篇小说,由于篇目多,增加了筛选的难度。因此,每月初,各种杂志一出版,兄弟俩便忙着搜寻购买,将书中关于俄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拆出来保存,对其他国度的作品,则通过英、德文书目查阅出版信息。周氏兄弟以译介俄国、波兰、捷克、塞尔维亚(今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新希腊的作品为主,其次是丹麦、瑞典和荷兰。通过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积攒了不少作品,尽管大都是文库丛书小本,现在看来似乎没有多大价值,但搜寻过程相当不易,按周作人的说法,是粒粒皆辛苦的。

上述提及的很多民族文字对周氏兄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其他文字的译本来转译。根据周氏兄弟的外语构成,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他们在外语文本阅读上的基本分工,鲁迅以德语和日语文本为主,周作人以英语文本为主。德国愿意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成为鲁迅致力于学习德语的主要原因。鲁迅搜寻、阅读并译介被译成德语的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改变国人的思想。当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是他的重点选材对象。周氏兄弟没有关注作品的知名度,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欧洲现代的严肃文学作品。选材的审慎反映了周氏兄弟为开启民智和救国救民所做的努力。

《域外小说集》一、二册收译文16篇(其中包括15篇短篇小说,1篇童话),翻译介绍了被晚清主流译界忽略的北欧和东欧等弱小民族国家的文学作品。周氏兄弟利用自己的外语阅读能力,以独特的眼光挑选原本或转译本,向国人介绍了俄国契诃夫、迦尔洵、安特莱夫,波兰显克微支,法国莫泊桑,美国爱伦·坡,英国王尔德等著名作家。在《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的翻译预告中,他们准备介绍的名家还有俄国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和柯罗连科,丹麦安徒生,法国伏尔泰等。从译介作品的内容看,周氏兄弟彻底告别了早期的侦探小说,选择欧洲当时优秀作家的严肃文学作品。《域外小说集》选材异于晚清主流译界。对比当时国内翻译界以侦探、言情和通俗小说占翻译主流的风尚,周氏兄弟将俄国、东欧和北欧等弱小民族国家作品作为其翻译的主体,纠正了晚清译界存在的偏颇。可以说,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对被压迫弱小民族文学的关注始自《域外小说集》。

三、前期文学实践——筹办杂志与翻译活动

周氏兄弟的翻译生涯分别始于1903年和1904年,以翻译侦探小说和科学小说为主,在晚清译介潮流中摸索前行。鲁迅弃医从文,从仙台来到东京。《域外小说集》从1906年到1909年,历时三年出版。兄弟俩一起学习外语,从事文学翻译活动,创办杂志,搜集资料,进行翻译和创作。为有自己的发声阵地,他们拟筹办杂志,介绍域外文学。当时,域外小说翻译已成为晚清主流。日本学者樽本照雄做过统计,20世纪初的文学翻译多于创作,翻译小说的数量在1907年达到最高峰。创办文艺杂志,翻译域外小说,用文学陶冶民众,走一条文学救国的道路,是周氏兄弟一生的志向。

1907年,鲁迅邀请同在日本留学的许寿裳、周作人和袁文薮一起创办杂志《新生》。由于当时章太炎任总编辑的《民报》比较注重政治和学术,鲁迅希望《新生》杂志能弥补《民报》文艺方面的不足。由于缺乏资金,《新生》中途夭折。但周氏兄弟收集资料的计划一直在进行,更重要的是,他们介绍自由的革命精神,介绍弱小民族文学的宗旨并没有改变。随后,周氏兄弟开始了两项重要的工作,即翻译和创作,周作人后来将其称为“《新生》甲编”和“《新生》乙编”。因此,尽管《新生》最后没有诞生,但是按周作人的说法,其生命是存在的。从1907到1908两年的时间里,周氏兄弟分别撰写和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论文。这些创作的内容通过河南留学生创办的《河南》和《天义报》等刊物发表,周作人称之为“《新生》甲编”,专载评论。

为推翻黑暗统治,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自立之路,周氏兄弟借助上述论文阐述自己的文学观点。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实践对他们一生的文学生涯具有开拓意义。鲁迅的论文《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等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哲学和文学等众多领域,具有篇幅长、信息量大的特点,涉及广泛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均源于鲁迅自己的阅读和翻译。

“《新生》乙编”指《域外小说集》一、二册。周氏兄弟一边搜集资料,一边翻译,积累了一定量的翻译小说。周作人翻译了3篇小说:俄国作家斯蒂勃涅克的小说《一文钱》(1906)、俄国契诃夫的《庄中》(1908)和美国爱伦·坡的《寂寞》(1908),上述译作被收录到《域外小说集》。因此,《域外小说集》的翻译理念与周氏兄弟前期的文学翻译实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907到1909年,除《域外小说集》外,周氏兄弟合作翻译了5部长篇和中篇小说。

从“《新生》乙编”的篇目看,周氏兄弟开始倾向于从北欧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中汲取反抗的精神力量,并开始注意域外文本中的文学性以及文学文本的功能,自觉选择与晚清流行的翻译风尚疏离。短短几年时间,周氏兄弟翻译了约40万字。按照当初的计划,他们是将翻译作为一项事业的,先筹资印刷《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等销售后收回本钱,再印制三、四册及至第X册。周氏兄弟希望以这种方式,积少成多,达到推介各国名家著作的目的。

然而,這一宏伟计划因一、二册销售惨淡而中止。但《域外小说集》对周氏兄弟文学事业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四、出版资金——友人资助

《域外小说集》最终得以面世,得益于蒋抑卮先生的慷慨资助。在周氏兄弟早期的文学活动中, 蒋抑卮多次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蒋抑卮与周氏兄弟为浙江同乡,在上海设有绸缎庄。1902年,蒋抑卮赴日留学,与鲁迅相识并建立了真挚的友谊。1909年,蒋抑卮在日本治疗耳疾,鲁迅也在东京从事文学活动。蒋抑卮曾在周氏兄弟处暂时休养,期间,鲁迅提及《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出版计划,蒋抑卮非常赞赏。当了解到周氏兄弟的资金困难后,蒋抑卮表示愿意出资促成此事。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谈及具体资助时说,“蒋抑卮知道鲁迅有介绍外国小说的意思,愿意帮忙垫付印刷费,等书卖了再还他”。《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印1000本,第二册印500本,蒋抑卮共出资150元。

在蒋抑卮的帮助下,《域外小说集》一、二册分别于1909年3月和7月顺利出版,在东京和上海两地寄售。遗憾的是,因销售惨淡,周氏兄弟没能收回成本。垫付的资金虽说是借款,但蒋抑卮此后未提及还款之事。对此义举,周氏兄弟一直心存感激。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周作人看来,缺少的就是资金。蒋抑卮的慨然相助对周氏兄弟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1940年,蒋抑卮逝世,周作人在《纪念蒋抑卮君》一文中表达了惋惜之情,他在文中一再提及,如果没有蒋抑卮,《域外小说集》是不可能面世的。

挟裹于晚清域外文学译介的大潮中,《域外小说集》却选择与晚清翻译风尚疏离,成为周氏兄弟译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周氏兄弟选择弱小民族文学作品,引进短篇小说文类,采用直译的方法并对异质文化进行保留等,这些都具有超前性。《域外小说集》的生成,并非偶然,而是周氏兄弟多年文学探索和实践的结果,诸多因素最终促成《域外小说集》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署名周作人(实为鲁迅作). 域外小说集·序[A]. //鲁迅全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6.

[2]翁昌年. 鲁迅与外语[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79(1):19-21.

[3]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M]. 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210;225;217;229.

[4]周遐寿(周作人). 鲁迅的故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0;149.

[5]周作人著,止庵校订. 周作人自编文集. 鲁迅的青年时代[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7;128;157.

[6]樽本照雄.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经日本传到中国的翻译小说[A]. //王宏志. 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3.

[7]钱理群. 周作人传[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130.

[8]邬国义. 鲁迅委托绸庄代售《域外小说集》之原因[N]. 文汇报,2006-07-30.

猜你喜欢
小说集译介周作人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塑造藏族文化的现代主体性人格——评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周作人住在后面
关注民生的深层次报告——浅析吕翼小说集《风过杨树村》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
杨新民小说集《花朝女》出版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