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方友
陈州是古城,饭庄自然不少,但最负盛名的,是十字街口处的一品斋。一品斋诞生于民国初年,盛极一时。只可惜,在陈州沦陷那一年,不幸遭日机轰炸而破产。
一品斋的老板姓金,叫金聚泰,原籍河北德州,十二岁时,父母双亡,被亲朋送入保定一家赫赫有名的高级饭店当学徒。出师后,曾给清末某王爷当厨师,后随厘税局袁世凯的后裔袁文焕辗转来豫。不久,人家告老還乡回了项城,他却携家眷流落陈州。在邻人的热情帮助下,请人集资,开设了小小的一品斋饭庄。
金师傅开业时,只请了师徒数人。后来规模日益扩大,伙计多达几十人。饭庄为两进庭院,房屋数十间,经营的饭菜不仅有可口小吃,有如意大餐,还有山珍海味以及相当考究的各种丰盛宴席。由于饭菜可口物美价廉服务周到,一品斋天天门庭若市,座无虚席。寒冬炎夏,伙计们还常常为顾客送佳肴上门。
不久,金聚泰就发了财。
发了财的金聚泰仍很简朴,为人敦厚谦逊,而且爱做善事。每日歇业之时,他均要把当天收下来的尚可食用的剩菜再掺些米饭加以调和烩煮,热腾腾、香喷喷地供给乞讨者,让他们也暖暖饥腹。
所以,每天夜晚,一品斋的周围经常聚集着一些蓬头垢面的乞丐。这些乞丐也很讲义气,喝了金老板的热汤,从不得便宜就走,而是自动轮班为一品斋护夜。
话说一品斋为顾客送佳肴上门,有时候也是万般无奈的事情。一般要求送佳肴上门者,多是豪门权贵,这些人吃了喝了,并不当即给钱,而是记账。这样老账摞新账,时间一长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要账是很难堪的事情,越难要累积越多,慢慢就成了恶性循环。金聚泰是外地人,不敢得罪权贵。尤其是县政府,前任的账还没还清,后任又开始叫菜记账了,更怕后任接印不接账,变成账面有钱实际亏空的假象。这样赊来欠去,本来极红火的买卖,资金周转艰难,慢慢竟有垮台之趋势。万般无奈,金老板只得亲自去讨账。
这一天,金老板去一家豪门讨账,因主人外出赴宴了,等了许久才见到主人,回来时天色已晚。没想到还未走进一品斋,一群乞丐却像见到救星一般迎了上去。原来饭店正准备打烊,金老板不回来,店里是不会有人把剩菜残饭给他们烩汤喝的。一个年老的乞丐望着金聚泰,动情地说:“金老扳,这大冷的天,若没你施舍,我们怕是连命都难保呀。”
金聚泰等了一下午没要到分文,想想给人家讨账时的心情与这些乞丐没有什么两样,禁不住长叹一声,对众乞丐说:“不瞒诸位,饭店外欠账若是要不回来,怕是这碗残羹剩菜汤你们也难以喝到了。”
众乞丐一听,都禁不住惊呆了,因为那个老乞丐刚才已说出了大伙儿的心里话。时至寒冬,又遇荒年,若每天晚上没这顿热汤垫底,怕是连命都难保!乞丐们说:“金先生,若饭店一倒,我们就没了活路;你平时常救济我们,眼下你有了难处,只要有用得着俺们的地方你就说一声。”金聚泰听了这话,眼睛顿然一亮,对乞丐们说:“诸位若能帮我讨回欠账,这饭店就不会倒闭,就怕你们不愿与我合作。”
“哪里话?”众乞丐激动地齐声说道,“你平日待俺们恁好,俺们怎能忘恩负义?只要能帮你讨回欠账,就等于俺们各人捡了一条活命,岂有不干之理?”
金聚泰一听,禁不住击了一下掌,说:“先吃饱再说。”说完走进店里,把剩菜残饭集在一起,又特意多掺了些米,烩了一大锅,对众乞丐说:“今儿个管大伙儿吃饱,一锅不够再来一锅。”
饥饿的乞丐好久没吃过饱饭,逢此良机,怎能错过。直直吃了个天昏地暗。由于乞丐们长期饥饿,肠子薄如纸,如此暴食,没等天明,竟撑死了两个。一品斋门前挨着停放两具尸体,上面覆盖着破草苫,样子很凄惨。
金聚泰一见此状,痛呼苍天。他说原想请乞丐们饱餐一顿帮他讨账,没想到竟发生如此惨状,这真是好心办了坏事。那老乞丐一改面孔,六亲不认,恩将仇报地带领无数名乞丐坐在一品斋门前闹事,要求金老板厚葬死者,包赔大洋多少多少,数目很吓人,如若不给,那就告官。消息很快传遍了陈州城。
万般无奈,金聚泰只得求助于那些债户。听说出了人命,各债户再不好意思赖账,不到一天,一品斋的外欠账就基本还清了。
这时候,金聚泰笑了,朝那老乞丐与装死的两个乞儿拱手施礼,感激万分地说:“感谢诸位让一品斋绝处逢生。”
街人这时才明白,金聚泰原来是演了一出讨账戏。后来有人也想试一回,没想到乞丐们要价极高。那人不解地问:“金老板只管了你们一顿饱饭,你们为何那么卖力?”乞丐们说:“金老板行善一生,并没什么目的,他这是善根所获,是用钱买不到的。”
据传金聚泰死于1934年。埋葬金老板时,光送葬的乞丐就有几百人。
选自《老店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