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浣
又值农历四月,奶奶送来了家乡特有的普洱茶,她还说她把这茶叶放过几个年头了,味更浓。
儿时奶奶教我怎么沏茶,我便在闲暇时斟上一壶。烧开热水,浇进茶叶间让它慢慢浸润,沉香缓然溢出,我思绪突起,想起在乡下与茶的那段时光。
农历四月,是日下晒茶的佳期。这时的阳光不像盛夏那般浓烈,而是稍有些灵气,晒出的茶叶更加甘醇润口。奶奶和邻里在鸡鸣时就出门折叶,早早地就赶着太阳满载而归。她戴着圆草帽,卸下大箩筐,找好了空地把洗净后的茶叶一一铺平,就等它晒干了。
待茶叶快晒干时,我和几个伙伴总是偷偷摸地溜去捡着吃,左顾右盼留心四周有没有别人,然后做贼似的抓起一把干茶叶,塞进嘴里,那干叶涩得满嘴,还塞着牙缝怎么嚼都嚼不出来。尽管是碎渣满口,可故乡的普洱茶吃起来就是让人满心欢喜,它再怎么涩,也是咱自己的茶。
茶叶收回以后,奶奶总会第一时间冲茶给我喝。烧水的炉子是爷爷自己用石头砌起的,起火用的是干松须,然后再放上一两顆干松果——那是我专门去捡的,林里的草窝满是。奶奶添了茶叶,待水烧开后倒进壶里蕴味,接着春风拂面般在杯上来回倾倒,最后韩信点兵,将最后几滴茶水倒进杯中,再把茶递给了我。
炉子里的干松噼啪着响,火苗漫出烟雾,四周一片氤氲。我坐在乱草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茶水,它像被白烟蒙上了一层绸缎,深褐之上平铺了一层乳白,钟灵沁心。奶奶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我便也端起茶杯,却舍不得一口气喝完。轻抿一口,咂咂嘴后再抿一口,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沓冥。四周依然只有草木滋味,那些在别处只是绕梁三尺熏透窗棂的茶香,一丝不漏地沁入心脾。
奶奶笑了,那笑像藏在茶香里。她有些郑重地说:“咱出茶的乡里走出去的人可一定要会冲茶,懂得吃茶。”
普洱的涩味在鼻尖绕开,我从记忆中恍来。茶水早已泡匀,我微尝一口,苦得令我皱眉,但却是那熟悉的味道。这茶涩从那时开始就未曾改变,即使放久了,也只是将光阴贮藏。越老的普洱味道越不一样,因为它有好久的故事,有好深的寄托。奶奶的普洱一直伴随我长大,我也慢慢地真正懂得了奶奶的那句话,即使远在乡外,但心里对茶的依赖每时每刻都在,对故乡的眷恋不变,对亲人的温暖长久保存,因为普洱还在,记忆还在。
农历四月,又可以吃茶去了。
(指导老师:吴贤姿)
教师点评
开头的四月送茶,结尾的四月喝茶,形成巧妙的呼应,可谓是独具匠心。文中所叙之事所抒之情紧紧扣住“茶”这一情感载体,深情表达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乡情。现实与回忆相辅相成,自然衔接过渡,情感表达丰富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