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被冠以“国粹”的分量

2019-05-20 03:07新作文
新作文·初中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武生国粹梅兰芳

新作文

提到京剧,我们往往会为其加一个头衔:国粹。其实京剧诞生的时间并不长,可是,为何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巨大的发展?而进入新的时代,京剧的发展经过了一些挫折。在今天,则彻底成了一门小众的艺术。那么,在过去的年代,京剧拥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折服世人?在今天,京剧又该何去何从?

@历史传承

溯源

2019年2月9日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二季,展出了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这个戏俑的出土,标志着将戏曲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五百多年。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京剧的历史并不长。在梨园行,大多奉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爷。李隆基富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元代因为没有科举制度,大量的文人没有了进身之阶,只好屈身于勾栏瓦舍靠创作戏剧剧本为生。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著名的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便都是在元明清时写就的。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清代洪昇的《长生殿》。

形成

一般认为中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社调进北京,后来发展成为京剧。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晚清时期的名画《同光十三绝》,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成为京剧史上最能代表京剧的一幅画,也反映着那个時期京剧的繁荣与大师辈出。

四大徽班进京,连皇家都成为了京剧的观众,有了皇家的加持,京剧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戏种,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到达巅峰。

慈禧本身是一个特别爱听戏的人,有时甚至自己也唱几句。电视剧《走向共和》里就有慈禧唱戏的片段。慈禧对京剧演员的荣宠达到什么地步,杨小楼甚至可以骑马进宫,带刀上殿。著名的丑角刘赶三,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丑”,还曾以唱戏的方式规劝慈禧。据说慈禧太后看戏时总是坐于堂中,光绪皇帝则侍立一旁,犹如仆人一般,刘赶三对此甚为不平。一次演《十八扯》时,他扮演其中的孔怀,一会儿装大臣,一会儿装皇帝,于是加进一段念白:“别看我是假皇帝,还能有个座位,那真皇帝天天侍立,何曾得坐呢?”慈禧为掩众人口,从此允许光绪坐着看戏。

民国巅峰

1917年以后,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被称为三大贤的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伶界大王谭鑫培,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四大名旦”脱颖而出,这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还有著名的女须生孟小冬,师承余叔岩,当时被称为冬皇。梅兰芳和孟小冬之间的一段姻缘,本是梨园的一段佳话,但结局却令人唏嘘。

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梅兰芳》,高晓松的《大武生》,都讲了民国时梨园行的故事。《梅兰芳》里就有梅兰芳和孟小冬的这一段故事。

建国之后

建国初年,京剧依然保留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随后的改革与破四旧中,传统的剧目开始被摒弃,开始倡导演现代戏。现代戏其实并非建国之后才有,民国时就有,梅兰芳先生就有著名的现代戏《一缕麻》。

文革期间树立了八个样板戏,也成为了那个年代人民群众主要的娱乐活动,即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单从艺术形式上来讲,样板戏是对戏曲发展的有益探索,在戏曲内容上,不再拘泥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加入交响乐,舞美也更加现代化,可以说是现代戏的模范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样板戏成了那个年代几乎一代人的记忆,那些角色如杨子荣、李玉和、阿庆嫂,台词如“天王盖地虎”“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都深入人心,朗朗上口。

@京剧的魅力

京剧或者说戏曲有着它非常独特的地方。第一,京剧的表演是程式化的,京剧的程式化是它的很大的一个魅力。经典剧目你不能有什么改动,必须照着演,用《霸王别姬》里袁四爷的话说,楚霸王回营时走的是七步,你只走了五步是断然不行的,这样就失了楚霸王的尊贵气度。一举一动,都必须一板一眼地演。而今天的电视电影话剧,翻拍则更多的是注重精神的表达与传承。

第二,京剧的脸谱非常有意思。有首歌叫《说唱脸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看脸谱,观众就能分辨出忠奸善恶,了解基本的角色情况,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戴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第三,京剧是写意的。很多时候道具很简单,很写意。拿条鞭子就是骑马,几个打旗的军士,就象征千军万马,在台上绕上一圈,就是千里行军了。有一副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就形象地展现了京剧的特点。

民国时候,有过京派海派之争,京派是写意的,海派的大本营在上海,很写实,需要什么道具就搬到舞台上。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是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两方胡适和黄侃曾就写意写实发表过意见,两人关于文白之争早先就流传甚广。胡适主张写实,黄侃就调侃他,适之适之,演武松打虎,还要牵个真老虎上台不成。海派一度非常流行,南方的武生盖叫天就叫嚣说北方的武生都是花架子。北方大武生杨小楼先生一声不吭,去上海演了几场,用精湛的武生功底折服海派,被尊为天下第一武生。

戏曲在过去有一种宣化教谕的功能,因为戏曲大多唱的是忠臣良将、才子佳人,儒家所倡导的忠孝礼义廉耻全都在里面得到了体现。而过去人大多不识字,京剧就充当了最好的传播教育的媒介。

京剧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过去几乎全是男性在演,旦角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看到的四大名旦全是男性。这是因为在过去认为女性不宜上台,不宜抛头露面,女性裹的三寸金莲也使得她们并不能在舞台上表演。女须生是一个例外。

女人唱男角,称为“坤生”;男人唱女角,称为“乾旦”。京剧史上最著名的“乾旦坤生”的故事,当属梅兰芳和孟小冬了。

@今天京剧的瓶颈

京剧的流行从晚清一直到建国之后的样板戏,几乎是所有人都爱听,而改革开放之后,京剧也就随之没落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京剧是一种集视听于一体的艺术。于视来说,有了电视电影,于听来说,有了流行音乐。可以说,京剧是受到了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冲击。在过去,京剧本身就是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代表。可是当西方的这一切传入的时候,京剧成为了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彻底成为了小众的、庙堂之上的东西。不唯京剧,歌剧、话剧、古典音乐其实都是如此,只是相较而言,京剧更为紧迫而已。

对于今天的京剧,并不是说到了一个危急存亡之秋,好像已经是需要保护的时候,不保护就要消亡了。好像祖辈们去世之后,就不再有人听戏。其实,戏曲有着其他戏剧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今天不遗余力地推广京剧的青年演员王珮瑜就这样说,现在的任务,是让更多的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接触京剧,爱上京剧。今天的京剧,是一代代的大师们发展沉淀而来的最具艺术感的东西,非常有欣赏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欢。它当然是不可能恢复到当年一统天下的那个阶段,但是,作为一个小众的戏剧形式,永远有人喜欢,有人去为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够了。

以王珮瑜为例,她大概是今天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青年京剧演员了。首先她的专业功底一流,被称为小孟小冬;其次因为她俊朗的外形,在今天这个时代,极容易走红。为了推广京剧,她结合了当下最红的各种传播方式,直播、抖音、音频,并且频频上各种节目,如《朗读者》《国家宝藏》《吐槽大会》《奇葩大会》等,以轻快易懂有趣的方式给大家普及京剧,讲解京剧的知识,展示京剧的魅力所在,让大家开始关注京剧,爱上京剧。也正是綜艺节目的曝光,让她大跨度步入年轻人的视线,再加上她那句“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另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人们过去因为不了解京剧而产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消失了,看戏的和不看戏的群体之间宽大的沟壑被忽然填平。“京剧原来这么美好”,“我其实也喜欢京剧”,隐藏的观众群体在对王珮瑜个人魅力的热议中被大面积“激活”。

正如她在《奇葩大会》上说的,京剧是国剧,是国粹,然而我们已经不能够像一百年前京剧还一统天下的那个时代一样,假设所有人都是爱戏的,懂戏的,会听戏的。所以这些年王珮瑜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走到更多的年轻人里面,去告诉他们京剧美好在哪里。

很多人在粉王珮瑜的路上,也就慢慢粉上了京剧。王珮瑜成了“京剧推广第一人”。她想以自己的魅力吸引观众关注京剧,“京剧的事情不是我能解决的,我只能让大家喜欢我,我再引领他们进剧场看京剧”。

@结语:

京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国粹之一,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一块瑰宝。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不可替代的,足以让我们骄傲备至。希望年轻的同学们,能够更多地去了解戏曲,了解京剧,真心喜欢京剧才是最好的传承。

猜你喜欢
武生国粹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中国国粹——京剧
武生跨书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走进国粹脸谱大本营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刀马旦
刀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