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2019-05-20 03:05唐鸿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9期
关键词:沟通交流国学心理健康

唐鸿

目前,农村小学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大,很多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以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影响后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农村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制订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明确教育目标

由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为特殊,个性特点自然而然会存在差异,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小学教师在管理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家校合作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育。尤其针对城乡留守学生要在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制订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例如针对城乡留守学生可借助传统节日组织“我为爸爸妈妈送祝福”等感恩活动,对于心理脆弱敏感的学生则需要运用亲切柔和的语言,尽可能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关爱学生,引导学生运用乐观的态度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与家长,以及其他学生沟通交流。应从学生入校时就建立心理档案,更要对该档案进行保密,便于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而教师也应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怀学生,常以学生朋友身份和其沟通交流,耐心聆听学生困惑,了解学生烦恼,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和信任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養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时也应将激励机制引入其中,因为留守儿童年龄偏小,自制力偏弱,刚开始独自生活可能会感到新鲜,长此以往则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对此教师应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使其充分感受到在奋斗的道路上除了艰辛,还有快乐,需要足够的力量坚持下去,最终才能走向成功。例如在教学中应设置多样化奖品和奖项,针对认真完成作业、上课积极发言、课外阅读量多、测试成绩优异等学生,可表扬并鼓励学生,将当天获得的表扬或奖品,通过电话告知在外务工的父母,使家长见证孩子的进步。教师的表扬或奖品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强化家庭学校合作 养成良好习惯

毫无疑问,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习习惯也主要在学校形成,因而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例如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其他课程教师也可协同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并非局限于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无法脱离阅读。许多学生从小都没有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甚至对阅读不感兴趣,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推荐其感兴趣的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小故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小学高年级学生识字量明显增多,如果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有家长参与其中,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因为家长和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以轻松问答方式交流感受,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改善学生阅读习惯。家长还要为学生创造适合阅读的环境,使学生能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引导学生诵读国学 增强综合素质

我国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精髓即国学中涵盖的仁、义、礼、智、信等,诵读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以健康心态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心灵洗礼,懂得父母的不易和艰辛,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就是与优秀文化展开对话,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语文教师在新学年开始之前就应该制订国学经典诵读计划,明确诵读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诵读内容,保证诵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小学阶段处于启蒙阶段,需要强化规则,再加上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针对小学生经典诵读以古代蒙学教材为主,例如常见的《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朱子治家格言》等。但需要明确指出,小学生国学诵读教材必须具备拼音,选择少注解或无注解以及大字等权威版本,不建议使用有插图和注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国学,使学生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学习习惯,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从不同地方引入合理教学策略,改变学生以往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国学心理健康
“垂”改成“掉”,好不好?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留守儿童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之我见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