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职业判断能力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19-05-20 08:35
财政监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审计学实训案例

●常 艳

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主观认识,反映了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非常复杂,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由始至终。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做的重要判断包括设计审计计划方案、确定审计重点、设计和选择样本、抽样结果评估以及适当的审计证据,通过全面收集证据,评估重要性并形成审计结论。

审计学课程是高等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前导课程较多,课程本身难度较大,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自五十年代设立会计专业、八十年代设立审计专业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会计审计人才,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应看到,我国的会计审计教育同样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专院校不断探索会计审计教育的改革之路,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大大推进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会计人才培养。但反观这些探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经笔者多年教学和研究发现,审计学课程改革多集中于课程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审计的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审计课程本身侧重于审计技术方法的介绍,如果其他前导课程学不好,就谈不上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掌握审计技术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一、我国会计审计教育现状及不足

有学者在“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看我国会计审计教学改革应采取的对策”中指出,目前中国会计审计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定位不准确。过于强调掌握相关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对相关法规的记忆,例如重视对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而轻视忽略了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过分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过于强调学生发展个性,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

二是特别强调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衔接,把能力培养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忽略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是审计准则、审计相关法规的重大变化没有得到体现,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脱节。夸大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作用,弱化基础理论的讲授;低估教师在知识传授与引导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高估兴趣在教学中的积极效应;主干课程的设置也存在内容交叉重叠,并且内容的划分不够合理。

四是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近年来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公司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是使管理更加便捷与顺畅,克服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多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提供,使远程报表、远程审计和在线财务信息查询更为方便。除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外,这些变革还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此外,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处在探索阶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授和考查方式仍然侧重于考试和书本教育。从课程设置来说,其他课程种类少,专业课程比重大,内容也不够丰富,教学风格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

二、审计教育的现实需求

要彻底改变当前会计审计教学的现状,首先必须明确审计教育的现实需求,明确审计教学目标。

(一)国外经验做法

1989年,美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研究,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资助了113项会计教育改革。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总结了成功会计师应具备的27项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发表了AECC“会计教育的目标”的公报。该报告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掌握会计技能的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具备未来成为专业人员的素质”。1989年美国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他们发表的白皮书中指出,一名好的注册会计师应具备以下能力:交际能力,即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智力能力,即解决面临的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即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

(二)我国政策要求

2017年10月1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政策将改变高等教育单纯的数量上的增加,转向发展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因此,我国会计审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具有广泛的教育背景、具备综合能力的企业管理决策人才,以具备较高实践水平和理论研究基础的拔尖型人才。

(三)行业发展需求

2016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 项准则的通知》(财会〔2016〕24 号),规定了新审计报告指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时间。新发布的12项审计准则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以下简称CSA 1504)适用于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决定或客户要求的其他情况或法律法规要求在审计报告中传达关键审计事项。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如何确定审计报告中的关键审计事项、如何就审计报告中的审计事项(包括沟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都涉及重大职业判断。这一准则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注册会计师对于职业判断的要求。

三、《审计学》课程组建设的背景

(一)审计工作对于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

审计职业判断来源于扎实而全面的专业知识。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并不断提供切实可行的机会。要增加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教材或实训;实施现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审计思维模式。写作纳入审计学科考核范围之一,在制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外,逻辑学可以被纳入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基于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并展开了一些研究。学者和从业人员在研究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职业道德建设时,将职业道德问题延伸到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在一开始就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

(三)基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可以综合运用目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特点和创造性启发式提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教学质量。通过整合部分专业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审计实践能力;讲解审计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获得部分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加审计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案件选择从浅入深,逐步深入,要重视案件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案例的安排应符合课程进度,如课前举出短小有趣的案例;课堂上,列举实用性强的案例;课后留下现实工作中发生的案例。可以使用系统化的审计教学案例,这是一种低成本、效果好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资源,但是要建立这样的案例,需要组织力量系统开发。

采用适合于研究型学习的案例研究模式,以内容为线索和以案例为线索,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进行详细论证,确定案例教学建议。对案例教学和案例引导教学的概念进行区分和论证,并对案例引导教学进行详细讨论,指出案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将大案例分析和小案例引导相结合,重视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综合运用,结合国内外案例等问题。

还有其他对于实验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直接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很好的改革。但总的来看,这些教学改革的尝试,没有脱离《审计学》课程本身的框框。而《审计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企业管理等都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才能在审计中灵活驾驭。因此,这些就课程本身做出的改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在改革之初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了。

(四)创新型审计教学体系

笔者于2012-2013年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中,也对构建新型审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审计教学体系。(见图 1、图 2)

在该模式的实际教学运用中发现,一开始,同学们对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很感兴趣,该模式的采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具体表现在,本校会计专业历届考研生中,以前几乎没有报考审计方向的,但近几年报考的人数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在毕业生就业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也在逐年提升。

在随后的进一步提升审计教学质量中发现,就审计课程本身来说,上述改革确实能促进学生理解审计相关概念流程,掌握审计技术,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但如果想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仅仅从审计课程本身入手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来源于对各项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果配套的其他课程不同时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变,就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审计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但如果不具备对企业内部控制内容的熟悉,就无法高质量完成这一工作。

图1 创新型审计教学体系

图2 研究型教学模式

四、《审计学》课程组建设思路

(一)课程组建设中课程的选择

要建立一个课程组,首先纳入课程组的课程应该相互独立并且彼此密切相关。由于本课程组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 “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主干课程仍然是《审计学》。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学原理”已单独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这两门课程经过多年的完善,教学质量已经很好,不需纳入本课程组。综合考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企业内部控制、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Financial Accounting等课程纳入本课程组。

(二)课程定位

基于学科发展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对课程组内的每门课程重新定位。审计课程定位于财务报表审计,即除了民间审计外,还应该包括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定位于介绍针对审计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内部控制。预算会计定位于介绍政府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除了介绍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还增加计算机审计的内容。

(三)课程融合

课程组建设要将原来单独的课程予以融合,删繁删重,跳出单门课程建设中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系统性的框框,删除重复的内容,删除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

图3 课程组组成

第一,删除原《审计学》中关于内部控制介绍的内容,将此内容并入《企业内部控制》课程中讲解;将“企业内部控制”课程部分内容根据审计业务特点重新规划,同时,调整“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其置于审计学课程之前。

第二,将原《审计学》中关于政府、事业机关审计的内容与《预算会计》课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内容整合。在审计课程中按照事业单位会计收入、支出和净资产部分,分别讲授如何进行审计。

第三,在“审计学”中增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内容:计算机审计准备阶段,内部控制的初步审查,初步审查结果的评价,内部控制的深入审查,实质性测试等,并将其放入“会计电算化”课程。

(四)课程组的分解

课程群建设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课程是一个系统,课程群也是一个系统。在上述将课程组中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后,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会产生变化,类似于计算机辅助会计、审计技术这样的大课程,将基于总目标的大课程分解成小目标,就可以将之分解成两个子课程:电算化会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电算化会计子课程主要负责对于会计核算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以项目为导向,主要负责对计算机审计步骤和层次进行讲解,针对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课程组的建设可以减少重复和加强联系,在减少总课时的情况下,优化整体功能,必然对充分发挥教学功能产生新的影响。

(五)结合XBRL建立审计实践教学平台

XBRL是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目的而设计的可扩展的标记语言,随着我国对于XBRL技术应用的发展,改变了审计环境,为审计分析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使审计成为联网审计、连续审计。

审计对于职业判断的要求决定了它是一种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它特别强调在理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配套实训课程。审计强调对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等,因此审计的实训也不能是一个完全脱离其他课程的单独的课程,需要与会计实训、财务分析实训、报税实务模拟、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结合。

图4 审计实践教学平台

审计实践教学平台由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部分组成。直接实践是学生到签约的实训实习基地实习,参与到真正的审计工作中;间接实践是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和在审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训。案例教学部分可以与事务所、企业合作,组织老师进行典型案例的编写,然后在课堂上配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落到实处。模拟实训部分则要求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会计实训、税务实训、财务分析实训中,将实训结果数据通过电算化方式进入计算机系统,成为审计实训的业务数据来源。通过XBRL财务报告的制作,到对实例文档的查询和分析,再到依托信息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逐步建设XBRL模拟实验室。

五、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常规工作,高校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只强调单个教师的个人能力无法保证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推动相关课程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改革。

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将教师划分为基础课程团队和专业课程团队:电算化会计、预算会计为基础课团队;审计学、企业内部控制和Financial Accounting为专业课团队。基础课程团队主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逐步由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向具备较高教研水平的师资队伍转变。在教学水平的提高上,以校优秀教师和教学竞赛获奖教师为榜样,组织教学交流、听课、座谈等,解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中的疑问。专业课程团队则应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实现科研目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在项目组中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依托校精品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等课程,发挥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引导教师向具备较高科研水平转变。■

猜你喜欢
审计学实训案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