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涛,张鲁宁,饶慧敏,何维恒,张晓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北方民族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 宁夏 银川 750011)
眼眶根据其解剖及影像上将眼眶分为不同区域,可分为肌锥内及肌锥外,眼眶肿瘤种类繁多,然而眼眶肿瘤在眼眶各解剖部位皆有其好发肿瘤类型,因此眼眶肿瘤在各分区发生率有明显差异[4],为眼眶肿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回顾 1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眼眶肌锥内间隙肿瘤病例,以期提高对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MR表现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眼眶肌锥内间隙肿瘤病例为研究对象。男7例,女5例,年龄6~80岁,均单侧发病。海绵状血管瘤6例,男2例女4例,右眼3例,左眼3例,年龄19~64岁,以无痛性眼球突出为主诉(中4例伴有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神经鞘瘤4例,男3例,女1例,右眼3例,左眼1例,年龄26~80岁,均以眼球突出为主诉,其中2例伴有视力下降。视神经胶质瘤2例,男2例,左眼2例,年龄6~46岁,以眼球突出为主诉,视力下降、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多发生于眼球突出之前,眼底检查可见较明显的视神经萎缩,视乳头水肿。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MSCT或MR影像学检查,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使用CT进行进行检查,后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详细为:
(1)CT检查
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Philips iCT,进行CT诊断,患者仰卧位、头先进,在进行检查之前静脉直射造影剂,范围以眶底到眶顶。设备参数为:120kV,200~250MAS,重建层厚0.67mm,间隔0.5mm,骨算法重建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 I/ml)或碘普胺(300mg I/ml),剂量为1.5ml/1Kg。
(2)MRI检查
磁共振检查采用Philips Ingenia 3.0T系统,头颅全数字线圈。扫描参数:横断面、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扫描,T1WI TR 400~600ms,TE 15~ 20ms;T2WI TR 202/ms,TE 90/ms;短反转回复序列(STIR)TR5000/ms,TE25ms,反转时间(TI)250/ms;矩阵300×223;化学位移脂肪抑制技术采用魔镜技术(TSE-MDZXON)。MR对比剂为钆双胺,剂量为0.5mmol/kg。如无特殊说明,文中所指病变的MRI信号是与脑白质信号相比。
a、b、c、d、e、f视神经胶质瘤:左侧视神经增粗、迂曲,病灶沿着视神经走形,并向视神经管突入,骨性视神经管增宽,未见“眶尖空虚征”,增强扫描病灶叫均匀强化,未见“双轨征”。
海绵状血管瘤6例,男2例、女4例,右眼3例,左眼3例,年龄19~64岁,以无痛性眼球突出为主诉(中4例伴有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神经鞘瘤4例,男3例,女1例,右眼3例,左眼1例,年龄26~80岁,均以眼球突出为主诉,其中2例伴有视力下降。视神经胶质瘤2例,男2例,左眼2例,年龄6~46岁,以眼球突出为主诉,视力下降、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多发生于眼球突出之前,眼底检查可见较明显的视神经萎缩,视乳头水肿。
3.1 海绵状血管瘤6例,是成人最常见的眶内原发肿瘤,女性较男性多见CT:类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清楚,肿瘤表现为软组织密度,CT值大于50Hu,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少数可见钙化点或静脉石,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强化,强化后可达70Hu以上。由于肿瘤压迫可致眶内正常结构的移位,病史较长者可有一致性眶腔扩大[1]。眶尖可见球后脂肪残留,即“眶尖空虚征”;MRI肿瘤的空间位置、形态及强化特点同CT表现,肿瘤信号在T1WI为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中等偏高信号;眶尖可见球后脂肪残留。
3.2 视神经鞘脑膜瘤4例,病灶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为1:1.5,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少见,多见于儿童,病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眶内脑膜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分类与颅内脑膜瘤基本相同,按照WHO分为四类,即脑膜瘤、血管坏死细胞型脑膜瘤、乳头状脑膜瘤及分化不良性脑膜瘤。CT:视神经呈管状或楔形增粗,密度增高。如果肿瘤沿视神经鞘膜生长,表现为视神经边缘密度增高,而实质部分密度较低,形成典型的“双轨征”影像特征,此征象为视神经鞘脑膜瘤较特异征象[5]。也有的病例表现为视神经密度的普遍增高,甚至形成钙化。发生于眶尖者可见眶尖部楔形密度增高。MRI:肿瘤形态位置同CT, 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可强化。可清晰显示肿瘤经视神经管、眶上裂、眶下裂颅内蔓延情况。
3.3 视神经胶质瘤2例,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5],后者可伴有神经纤维瘤病,并且两侧发病顺序可不一致,视神经扭曲、增粗或呈梭形、管状或球状增粗,约3%肿瘤内可见钙[5],病灶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其内常见低密度囊变区,肿瘤与眶尖关系密切,肿瘤沿视神经管生长时向心性扩大,同时累及眶内、视神经管、和视交叉而表现为“哑铃状”;增强后增粗的视神经呈轻度至明显强化,无“双轨征”表现。肿瘤在MR 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2,3]。增强扫描见多数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少数胶质瘤可不强化[6,7]。MR可清楚显示视神经胶质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也可清楚准确显示视神经管内视神经胶质瘤,更直观显示视交叉或视束胶质瘤的形态及其侵犯的结构,如下丘脑、颞叶等。
3.4 鉴别诊断
(1)淋巴管瘤:常发生于儿童,大多数位于肌椎外,常同时累及眼睑及肌椎外间隙,形状不规则,由于肿瘤常不时有自发性出血,内有不同时期血液积聚,CT通常密度混杂,MRI信号欠均匀,内部常散在形态不一的短T1、长T2亚急性出血信号。(2)视神经炎:临床表现视力急剧下降,可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和眼眶深部胀痛等症状,MRI表现视神经弥漫性增粗,一般不形成肿块,T1WI视神经信号减低,T2WI信号增高,STIR呈高信号,增强后可有强化,以增强扫描联合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最佳,可为多发性硬化的一种改变,MRI显示脑室周围硬化斑块则可确定该病[5]。
综上所述,海绵状血管瘤、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是肌椎内最常见、多发肿瘤,其在影像学图像有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MSCT利于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以及相邻结构的继发改变,MRI即可以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病变蔓延情况,也可以通过显示信号强度提示病变的内部结构,MSCT及MRI 能清晰显示眼眶肌锥内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于眼眶肌锥内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术前定位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