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陶忠良,朱莹
(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信息进村入户是促进城乡均等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平台,也是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基层落地、推动信息服务与农民生活相融合的迫切需要。当前,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基础仍然薄弱,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于高效便捷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存在着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伴随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农业云服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O2O等新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涌现了农业众筹、农村电商、农业个性化定制等业态,农村信息服务逐渐由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方向发展[1]。大力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农民相融合,扩大农村信息消费,把世界带到村里、把乡村推向世界,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能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2]。
益农信息社要严格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或认定。硬件标准有场所,站点应有专门用于信息服务的场地,重点依托村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农村商超,以及市场化的金融、通信、电商服务代办点等现有设施和条件,统一设计制作门头、标牌标识,统一编号。配备计算机、专用电话、视频设备、打印机等硬件设施,有条件的村级站可配备触摸屏电脑、IPTV机顶盒等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条件,网络带宽不低于10 M,能提供无线WIFI环境。软件标准有人员,每个站点至少配备1名信息员。信息员要符合“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要求,重点在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干部、农村经纪人、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商超店主中选聘。站点内有可正常访问三农信息服务有关的网站、系统,应用并更新维护农民信箱、万村联网村网站及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平台。有持续运营能力,益农信息社要充分落实各类服务内容,保障运行经费或具备盈利能力,确保持续运营。
益农信息社按照提供服务内容范围分为标准站、简易站、专业站和中心站(表1)。标准站依托行政村建设,选择交通便利、农户密集、人流量大的地区,确保“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四大类服务全面覆盖,提供一站式服务。简易站依托各类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如农资店、兽药饲料门市、便民超市等,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代买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专业站依托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以农业专业服务为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成员提供服务。在村级站体系基本构建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建设县级和必要的乡镇级中心站。中心站除具备标准站的基本功能之外,还承担本地区村级站管理和指导、资源集聚共享、物流集散等工作,促进本地区村级站业务协作配合、互联互动。
表1 不同益农信息社建站载体的特色服务内容
浙江省作为全国首批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省(市)之一,自2014年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以来,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建成22 173个益农信息社(表2),覆盖全省83.5%的行政村,依托村级益农信息社,累计提供语音咨询服务1 147.8万人次,发送服务短信10.62亿条,受理便民服务5 084.1万人次,涉及金额8.11亿元,促成网上商品代购、农产品网上营销等电商服务成交金额达17.29亿元,开展培训体验活动400余场,受众超5万人次。
表2 浙江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的 类型情况
当前,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目标功能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信息的单一公开,信息的查询、互通、共享等成为服务的基本功能[3]。益农信息社极大促进了各项服务深入农村,有力推动了基层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服务不到位问题。各种类型益农信息社功能互补、相互配套,确保公益服务落地,便民服务接入,商业服务搞活,培训体验服务多样,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生产与生活需求。以下通过几个典型案例作分析说明。
标准型益农信息社以平湖市沈家弄村益农信息社为例。沈家弄村位于平湖市经济开发区,区域面积10.3 km2,耕地面积484 hm2,主要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辖区内企业集热电、造纸、建材、服装、箱包、洁具等多种行业,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沈家弄村益农信息社整合农民信箱村联络点、万村联网新农村网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村便民服务中心、村邮站等各类站点功能,逐步拓展服务范围。
开展公益服务,助推三农发展。积极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目前,共有实名注册用户710人,占全村农户数的42.9%,经常性为村民发送农业政策、农技知识、市场行情、招工就业、气象预警等信息。利用万村联网新农村网站,开设农经农事、新农村建设、生活资讯、信息公告、劳务需求等具有本村特色的栏目,让村民及时了解本村信息动态。村民在站内可免费拨打12316为农服务热线,使用农业远程智能诊断系统,及时向农技专家咨询、互动,解决生产难题。
开展便民服务,助推民生共享。利用触摸式电脑、村务公开栏、便民窗口等开展人力社保、农合银行、文化体育、司法援助、新居民服务、水电数视、困难救助、工商登记、水电气、通信、金融、票务、惠农补贴等各项业务的查询代办服务工作,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
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电商换市。利用农民信箱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布买卖信息、供求信息,涉及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农产品,组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并提供农村物流代办等服务。
开展培训体验,提升服务能力。协助镇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动植物疫病防疫、农产品质监等各类培训,建站以来共推广新技术16类,新品种25个,组织农民进行计算机操作技术和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提高村民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建有沈家弄村后备人才库64人。
以遂昌县坑口村益农信息社为例。坑口村是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坑口行政村下的一个自然村,有350户、1 000多人,村里资源丰富,拥有毛竹笋、鞭笋、有机茶等特色农产品。该村益农信息社设在紧靠广场,最有人气、最有经营能力的一家农村便利店内。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运营企业,运营企业给站点提供办公座椅、电脑、液晶电视、网线等基础设施。
益农信息社接入了电商、电信、银行、邮政等多类服务事项,是便民服务延伸到村的一个终端。提供涉农政策查询、话费充值、家庭宽带代办、水电煤代缴、订车票、预约挂号等服务,还有乡村旅游、小微金融服务,站点通过市场化运作,不靠政府给钱,不向农民收费,盈利主要来源于规模化的供应商。在电商服务上也极具特色,通过向村民发布农产品类别及品控标准公告牌,它让农民清楚了解本地农产品种植、销售、包装方面的专业化要求,并在网上帮助农民代卖自家的农产品。另外,为村民提供网上代购服务,村民如有网购需求,通过信息员协助下在电脑上操作,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村民网上购物后,商品通过快递公司,送到县级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送到各村站点,村民直接到站内来取货,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嵊州市普惠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益农信息社为例。该专业型益农信息社设立六大为农服务体系,开展“政策调研、春耕备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信息宣传、蔬菜贷”等20余项农村信息服务,让社员单位和周边农民群众享受“一站式”信息服务的便利,共同增收增效。
种子种苗服务。建立工厂化育苗中心及流水线1 500 m2,购置种子保温设备2套和通风设备2套,育苗设备300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设种子、种苗销售店,开展统购种子秧苗服务,目前,已提供优质种子602 kg,种苗387万株,助农增产10 200 kg·hm-2,增收2.79万元·hm-2。
农资农药服务。建立起集农资产品销售、植保服务、物流配送、宣传推广、门店代购等为一体的大平台,提供精准使用农资、农药、有机肥的定点销售服务。
农业机械服务。引进MG-1S农业植保机等先进机械,开展统防统治等服务,整合会员单位微耕机等农业机械60多台(套),配备维修人员2名,为会员单位提供农机服务或租赁给会员使用。
农产品流通服务。建造农产品储存、保鲜中心冷库800 m3,建立统购统销平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企业食堂达成供货协议,在市区设立农产品直销部5个,对基地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辐射服务农户5 000多户。建立电商平台,培育职业经理20名,配送服务会员已达2 700多人,年销售额达3 900多万元。
技术培训服务。与各科研院所、高校的教授、专家长期合作,整合市级农技力量,组建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多途径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41期,培训农民3 000多人,分发科普、技术资料5 000多份。
农业金融服务。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采用“风险保障金+银行+农户”的模式,针对嵊州市蔬菜产业协会会员推出总量达3 000万元的“蔬菜贷”金融服务,实行优惠利率,拓展农村互助金融新途径,解决了蔬菜大户的融资难问题。
县级运营中心以12316平湖市为农服务中心为例。12316平湖市为农服务中心整合场所、人员、资金、信息系统等各类涉农服务资源,专门设立12316服务办事大厅,以服务“三农”为先导,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以农技专家团队为后盾,为三农领域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及现场指导、投诉举报受理等全方位、全程化、全天候服务,并联系、监督、管理、指导下辖各村级益农信息社。
完善体系健全服务机制。建立求助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服务、农产品展示展销服务四大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市12316为农服务中心为核心、乡镇(街道)为农服务分中心为纽带、村级益农信息社为节点的三级为农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订出台求助事件处置办法、为农服务标准、服务工作首问制度等十多项管理制度,健全了服务可追溯、绩效有评估、投诉有反馈的完备管理机制。
构建团队保障服务质量。利用农技专家资源,组建15名农技专家牵头的坐席服务团队和78名党员组成的农技党员服务品牌团队,通过创办“惠农义工”联盟公益组织,成立粮油、蔬菜、食用菌、西甜瓜、水产、农机等六支服务小分队,并将热心三农服务的“土专家”组织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农服务活动,打造了12316为农服务大品牌,在第一时间为各农业基地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创新载体丰富服务内容。对外统一采用12316直拨热线,通过语音服务器进行全程化服务。同时,创新服务载体和方式,设计制作宣传手册、服务名片等20万多份,通过送科技下乡服务等多种途径,送到农民朋友手中和各农资经营网点。利用农民信箱短信平台每周3次推送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和服务承诺,及时发布“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在广播节目中开设12316农技点点通、专家走进直播室等栏目,并制作12316为农服务报,现已出刊76期,发放范围扩大到省市各部门及镇街道、村一级,累计发放76 400多份。
信息进村入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与各地农村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尽管有多部门、各方的大量努力,但由于我国农村、农民的特殊性,许多针对农民的“高精尖”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收效甚微,基层农村未从中受益,建立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困难,难以调动企业参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在积极性,信息资源的获取、传输、处理、服务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无法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4]。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建设益农信息社,探索信息进村入户在不同区域经济条件下的长效运行途径。
例如,在浙江省入选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的10个县(市、区)中,平湖市、桐乡市地处浙江经济较发达区域,村集体经济雄厚,配齐配足村级站点服务人员,各项服务内容由专人落实,通过窗口式、坐班制、专业化服务村户。遂昌县、开化县、常山县、缙云县等地处山区,属于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不足以承担村级站运营经费,实行“政府购买+企业运营”的推进方式,政府以合同采购、定额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向第三方运营企业购买服务,以政企共建协同推进,有效整合“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资源,以及利用村级站拓展农村市场的参与企业方所提供的佣金,确保站点服务可持续。另外,宁波市北仑区通过本土电商企业“我是农民”构建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农村电子商务团购为核心,并延伸农村信息化生活、农村创业、公益服务等多项业务,实现农村产销结合,协助政府做好农村民生工程。总之,在益农信息社建设应用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农村面积大、地域广,时间、空间及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区域性强,极大限制了涉农信息在农业领域和广大农村的传播与利用[5]。推动政府涉农部门信息与服务资源向益农信息社汇聚,构建一个方便实用、互联共通的农村公共服务大数据库,通过村级站点承接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市场服务等服务事项,为涉农业务体系提供深入农村、服务农民通道和平台,促进涉农服务事项一站式“打包”。
产业服务对象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缺乏,这是制约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6]。益农信息社的村级信息员是连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信息员队伍是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信息员发挥连接农民与政府、市场、企业的桥梁作用,同时直接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成效[7]。因此,要切实加强信息员的上岗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制度,确保信息员能够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
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一直较为薄弱和松散,在“互联网+”进驻农村的大背景下,要利用当前资本关注农村市场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入提供三农信息服务的运营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公司,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弥补政府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延伸不够的问题,激发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和各类农业主体掌握生产技术和信息的意识显著增强,也对三农信息服务提出了多渠道、多元化、及时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高要求。因此,益农信息社向农村延伸过程中,要加强与农户和农业主体的信息互动,面向农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探索微信、微博、手机App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效率[8]。信息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都应当针对服务主体的信息服务需求不断调整功能配置,提升服务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