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彦
挂春联是中华民族岁时年节的重要民俗,春联有着楹联民俗性最盛大的呈现。通过浓浓的春意、吉祥的意境、琅琅的诗句、淡淡的墨香共同构成的红红的春联,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寄托人们迎春祈福的美好愿望。所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通过挂春联来营造节日气氛,通过春联讨个好彩头,憧憬美好生活。而为城门挂春联则首创于古都西安,给城门挂春联可以追溯到一九七八年春节,据西安市楹联学会老会员孙良荫先生提供,早在一九七八年春节,已故陕师大教授霍松林先生就给西安古城门和平门撰书过一副二十四言的春联,因年代已远,其它城门当时是否悬挂春联,则不得而知,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西安市城墙景区管委会联合《三秦都市报》、新浪网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面向全球为古都六大城门,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以及朝阳门和玉祥门征集春联活动。从此正式揭开了为古城门挂春联的序幕。
西安古城门征联成为发起最早、热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奖励额度最大、最受市民关注赞赏以及最成功的春联征集赛事。不仅是在效果上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在规格上联合了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举办,在影响上波及到整个华人世界,在楹联艺术成果上得到全球新老楹联艺术家的鼎力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连续十四年为古城门挂春联活动,城门春联已经成为西安市政府着力打造,西安市城墙管委会与西安市楹联学会精心为全市人民呈现的春联盛宴,成为古都西安的新民俗。赏城门春联,也因此成为西安市民新春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
为城门挂春联之所以能称为新民俗,不仅是从为『小家』挂春联上升到为『大家』挂春联那么简单,而是表现为三个重要的特性。
因为春联雅俗共赏的特性,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广大群众纷纷以积极投稿、热情建议、欣赏评论等不同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据首届西安城门春联征集策划组织者之一的申润农先生介绍,第一届、第二届西安古城春联征集,在《三秦都市报》每天整版报道的推动下,来稿均超过十万副,可见当时盛况。家在蓝田农村的冯生玉先生,坚持在田间地头每年为古城门创作八十余副春联作品,并数次入选;梅庆龙、孙良荫等八十高龄的老人冒着大雪坚持听城门春联创作讲座。群众的积极性如此,学者、诗人自然也不甘落后,一些高校的教授、诗词组织的诗人们,他们平日基本不参加楹联赛事,但西安城门赛事一开,他们都禁不住拿起手中的笔,抒发他们的古长安情怀与大西安梦想,用他们的激情与才华为古长安添彩,为古都人民祈福。
比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二零一五朱雀门联:
新岁兆前程,九州追梦长安引;
天街多好雨,百鸟颂春朱雀鸣。
陕西省诗词学会秘书长王小凤二零一七年的北门联:
泾渭画图新,安澜倒映凤城阙;
汉唐风物在,王气犹腾龙首塬。
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秘书长胡宝玲二零一八年的东门联:
十三朝宝地,花信来时,重温大雅;
八百里秦川,莺声叠处,沉醉东风。
都显示出他们学者、诗人的才华,关中子弟的家国情怀,与对古城门底蕴的准确把握。
创作的群众性如此,赏联的群众性更高。每年城门春联挂出来后,城墙管委会的电话铃会不时响起,一拨又一拨的群众会通过热线电话表达对春联的赞赏,提出悬挂、书写、制作的建议等等。他们或三五成群沿环城公园步行游赏,或骑着单车逐门拍照,全程约四十公里,也没人觉得累,而且乐此不疲。有一些拍客坚持每年拍完所有城门春联,留博存照。有一位博名为『老闷同志』的就是如此,他的城门春联照甚至比我们楹联学会还全面。同时,他还不忘发表意见,评论。有趣的是二零一四年,他看到所有的城门春联没有署作者名字时,他经了解当年没有征集,这些对联都是西安市楹联学会邀请省内联家撰写的情况时,他在博客上留下了这样的评语『他们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春联上墙时,躲在家中笑。』让人忍俊不禁。
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传承、服务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当为古城门挂春联得到长久的坚持,养成当地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就逐渐演进为习俗。
西安城管委会就一直很好地培育传承着这一新民俗。从二零零六年的六城十副春联逐渐扩展,二零零七年增加了朱雀门、文昌门和解放门,九门十三副春联,再到二零一零年,增加了含光门,十门十四副春联,二零一一年增加和平门,十一门十五副春联,直至二零一一八年增加小东门、建国门、小南门、尚武门、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达到十八门二十四副春联的顶峰,从此每年古都十八座城门的春联都纳入征集悬挂范围。有了这样的传承,终于取得了今天的可喜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四年来,城墙管委会已经换了数任领导,楹联学会也几经换届,承办组织也从陕西省楹联学会换作西安市楹联学会,而且经历了二零一三至二零一七五年时间全球性征联的间歇期。但从没停止,也没减少为城门挂春联的数量。同时努力提升水平,满足古都群众逐年提高的欣赏水平,为广大群众办好城门春联年货。二零一四年西安市楹联学会换届后,我担任了西安市楹联学会秘书长兼学术评审委员会主任,从二零一五年至二零一七年,每年从全国邀请几位名家为城门定向撰写精品春联,其它城门则由学会会员竞争选拔,力求让城门春联艺术水准稳定在较高水准。
比如二零一六年,既有定向邀请的名家河北康永恒的精品力作东门联:
春自日边来,才醒黄河,又苏灞柳;
乐从心上起,门迎紫气,诗咏清风。
又有我们会员中选拔的何川的简洁清新的佳构朝阳门联:
借一缕曙光,凝眸盛世;
听满城莺唱,点赞长安。
当然,我们的传承不仅是对活动的坚持,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为古城门挂楹联的传承。
如一九九一年首届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南门联,为已故原西北大学教授杨春霖所撰:
北屏关塞,南通鄂蜀。八百里秦川,山襟河带,教雨露调匀,由此更为胜迹境;
前美周赢,后称汉唐。三千年国史,虎跃龙腾,喜风云变化,迄今重见光明时。
一九九一年首届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和平门联,为已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所撰:
大敞和平门。迎六洲钜子,交流信息。议旅游,谈贸易;签科技项目,讲管理经验。待金铺八百里秦川壮丽山河,经济腾飞鹏鼓翼;
欣逢艺术节。看十代雄都,焕发青春。放焰火,舞龙灯;列墨林杰构,展文物珍奇。要彩绘五千年禹甸光辉历史,人文蔚起锦添花。
一九九二年西安市古文化节南城门联,为原西安文理学院副校长,今年七十八岁高龄的任本命教授所撰。
秦中久号帝王州。看不尽山襟河带,塞险关雄。追思畴昔,想周秦汉唐,几朝业绩。东通海域,西开丝路,勃发生机。往事如尘,早星移物换,时代全新。教五千年华夏名都,重现两间龙虎气;
今秋又逢文化节。赏不足云淡天高,果红菊艳。大敞城门,迎亚非欧美,万国衣冠。经贸洽谈,科技交流,共襄盛举。朝霞似锦,趁鱼跃鸢飞,风光正好。喜六百万长安儿女,同奔四化鲲鹏程。
在当时全国楹联文化才刚刚复苏时,古都西安的前辈学者,以十三朝古都独有的底气,用宏大的叙事格局,在古城门为我们展示了楹联之美,文化之盛。尽管当时的楹联只悬挂在文化节期间(一般为九月七日至月十五日),但这样的历史风采,无疑是我们今天城门春联新民俗精神传承的智慧源泉。
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文化传承。从二零零八年开始,在城门征联的同时,开展『小书童送春联』活动,让中小学生接受楹联文化熏陶。如二零一一年『小书童送春联』一等奖:
尚孝崇仁,敬老自当恭与谨;
居贤守义,养亲惟愿健而康。
当时的小作者是时年十七岁的安徽省太和县赵继杰,赵继杰现在已经是蜚声联坛的青年才俊。目前,虽然没有专门组织小书童春联集活动,但小书童书春联的活动还在延续,学生书写春联已蔚然成风,这种延续必将使我们的城门春联民俗传承得更久远。
民俗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民俗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在城门春联新民俗的培育养成中,我们特别重视创新。这样对春联民俗的创新,既是对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楹联文化发展传承的贯彻落实,更是对文件要求的『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实践。
为了城门春联得到更好的展示,我们的创新无处不在。比如城墙是文物保护单位,悬挂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后来南京方面为了组织城门春联征集,屡次来西安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比如春联从不限制字数到限制在十三言以内,都是为了和书法形成更好的映衬效果。比如楹联的点亮,让十三朝古都的城门春联,在冬夜春宵金碧辉煌。当然,最重要的创新,是春联创作的创新,这是城门春联摆脱陈辞滥调,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们在综合评估作品对城市底蕴、城门特点、家国情怀、时代精神、春天渲染的整体把握中,特别提出了创新原则,鼓励广大联友在古城门春联创作中,写出新气象、新境界。
如近两年征集中,二零一八年河北杜向明的西门联:
丝路悠长,晃着铃儿,把春天摇醒;
秦腔奔放,亮开嗓子,让梦想撒欢。
用生动的语言渲染春天,激扬时代精神。
二零一九年西安卫建国含光门联:
含能以四海量,城怀千古雍容气;
光则如六龙出,花放三秦锦绣天。
用全新的意象释读『含弘光大』的城门底蕴。
二零一九年湖南周永红的东门联:
长忆汉唐,许一日看花,春风得意;
乐歌尧舜,喜三秦簇锦,好雨知时。
恰当的化用古诗,推陈出新。这些作品都使人眼前一亮,包括今年获奖的许多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也希望用这样的创新导向,使城门春联常征常新,使城门春联民俗越来越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