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虚拟语气由于其动词的屈折变化和情态动词的情景植入使得广大英语学习者感到困难重重,也成了语法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传统语法侧重于描述各种语法规则,并未深入研究虚拟语气中的动词的变化的心理基础。因此,笔者认为认知语法揭示了动词变化的本质,而这种动词变化也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认知语法;虚拟语气;情态动词
一、 引言
虚拟语气是广泛英语学习者的难点,在传统的英语语法的教学中,教学者让学生反复的去记虚拟语气的定义,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的动词的非规则使用,学习者也是生搬硬套动词变形规则,然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难发现,传统语法只是单纯地从语言结构本身出发,而忽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当传统语法条条框框的各种描述性规则的局限性不断制约着语言学家的研究后,以兰盖克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开始被广泛地运用到语言现象研究中,为语言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认知语法摈弃了传统语法的各种语法规则的描述,强调了在语言学习中人的认知过程,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的重要性。认知语法深入地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时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式的能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知语法角度来研究虚拟语气,研究者和学习者可以发现,虚拟语气各种动词的非规则的变形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则的,而这些动词变形正是认知语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入场理论中的入场元素。入场元素的添加使得言语事件参加者与具体情境紧密结合,从而使得虚拟语气的学习变得简单。因此,笔者将结合认知语法的入场理论来解释虚拟语气的入场路径。
二、 入场理论阐述
在兰盖克认知语法各种理论中,入场理论最近才被运用到语言现象的研究中。他首先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入场”(grounding,或译为“接地”“背景化”“情境植入”)指的是使用一定的入场元素把名词指涉(designate)的事物或小句指涉的事件放置(situate)于语言使用者(言谈双方)的知识和经验当中。后来的研究者紧跟随他的步伐,如泰勒,他在《认知语法》一书中花了一个章节来解释什么是入场,怎么样入场。并且着重论述了从名词到名词词组的四个过程,把这个四个过程归结于:入场/grounding(例示/instantiation)量化/quantization,具体化specification,类型/type。四个部分之间呈现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一个名词词组表现为以下层次的概念结构:语境定位,量化;例举,具体化(类型)。这个概念结构同样适用于小句。所有的名词或者小句从一个类型到最后一步入场需要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即入场元素。
那么,什么是入场元素,根据兰盖克的观点,入场元素就是各种语言成分,包括冠词,指示代词,时态,情态动词,通过这些语言成分的添加,使得当前的言语事件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冠词和指示代词的添加是使名词与当前的背景相结合,时态的变化与情态动词的添加是建立起小句与背景的联系。换句话说,入场元素的使用是把名词和小句的非具体的类型变得具体化,建立起言语者与当前认知场景的联系。在现阶段,入场理论主要是用在解释名词入场和小句入场中。通过语法上的入场形式,实现语义上的交互功能。在虚拟语气中,情态动词和动词时态的变化即为入场元素,而二者又是虚拟语气的关键。
三、 虚拟语气之难
对虚拟语气的研究由来已久,由于该结构中不仅涉及情态动词和时态两个因素,还有动词的变形,历来是语法研究者的重点研究对象,然而不同研究者分析虚拟语气时,往往采用不同的视角。但主要是从虚拟语气的结构层次分类方面来探讨虚拟语气的。
(一) 传统语法观
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是Quirk(1985)的观点,他认为英语虚拟语气只有两种,be型虚拟语气和were型虚拟语气。我国语法学家姚善友总结了丹麦语言学家的观点。把虚拟语气分为了7种形式,如be型虚拟形式,were型,had been型,should be型,should have been型,would be型等。其他的学者,如吴慰曾,黄任,薄冰,张道真等这些知名的语法学家都沿用了姚善友的观点,认为虚拟语气分为7种形式,并在自己的专著中加以解释。复杂的分类,动词时态的各种非常规变化,情态动词的灵活运用使得虚拟语气的学习并不轻松,导致学习者失去信心。就像章振邦先生曾说过的一样:“‘虚拟语气在较老的语法书中被搞得很复杂,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 认知语法观
由于传统语法只是孤立地看待语法结构,忽视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心理角度来研究虚拟语气。如美国学者G.Fauconnier,M.Turner,E.Sweetser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看成是心智连续展开过程,认为虚拟语气的形成有赖于言者以何种方式表述心中之意,虚拟空间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不是语用者的经验世界,而是出自认知者的主观想象,虚拟式表达的是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发生或发生率极低的语义内涵。其他的语言学家,如泰勒虽然没有直接对虚拟语气进行研究,但他提到的距离性(remoteness)被后来的研究者運用,如我国学者王瑞杰就提到虚拟语气中的动词不仅仅可以表达时间距离,还可以表示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
(三) 虚拟语气的特点
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语气,用来表示说话人的假想,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表示说话人说陈述的事件不是真的,或难以实现的,甚至表达相反的概念。虚拟语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虚拟语气在形式上采用的是正常的主谓宾语序,但是,与陈述语气不同的是,听话者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认知来判断说话者的意图,即进入当前的认知场景。第二,陈述语气根据当前的时间变化,动词采用不同的形式,而在虚拟语气里面,动词变化并不符合常规。第三,有时候,虚拟语气需要借助情态动词来体现说话者的意图,情态动词可以用来表现出可能性,委婉性。
四、 虚拟语气入场路径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结合认知语法入场理论来探讨虚拟语气的动词入场。虚拟语气的构成,按照传统语法的说法,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对现在的虚拟,对过去的虚拟和对将来情况的虚拟。三种情况的变化都涉及动词的屈折变化或者添加某些成分,在认知语法看来,这种变化就是情景入场,发生在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中。
(一) 与现在相反的虚拟式
根据入场理论的小句入场原则,动词变形为整个小句设置了时间背景,动词原形表示与现实的零距离状态,动词ed形式表过去发生的动作或者存在的状态,通过添加入场元素will表示将来的动作或者状态。
例(1)I work in the hotel.
(2) I worked in the hotel.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work的变化,为整个小句设置了背景,听话者很清楚地了解到说话者当前的信息,言语者进入了共同的认知场景。在例(2)中,动词worked是表示与当时时间有一定距离的事件。而动词过去式不仅仅可以表示时间距离,根据谢应光的说法,动词过去式的作用是使话语中表示的内容与背景保持着距离,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现实距离,或者是心理距离。
例(3)I hope that I am a bird.
例(4)I wish that I were a bird.
以上两个例句,都是表示我希望自己是一只小鸟,通过hope和wish这两个动词原形可以知道是指现在的情况,区别在于例(3)表示的是真实的情况,我就是一只小鸟,人怎么可能是小鸟呢?显然这是不真实的情况,因此,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例(4)were表示现在的虚拟事件,一种不真实的含义。表示说话人目前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在当前是不存在的。
例(5)If I were a superman,I would fly to the sky.
例(6)If I worked harder,I would pass the exam.
同理,以上两个句子,说话人所表达的都是心中不真实或者相反的情况。说话人不可能是超人,表示相反的愿望,例(6)中说话人当前并没有好好学习,所以考试没有通过。以上例句证明,在表示与现实相反的情况下的虚拟语气,通过动词在语法上的屈折变化恰好可以表现出虚拟语气上的语义的“距离性”。
(二) 与过去相反的虚拟式
如果说话人想表达的是与当前相比更早的愿望呢?即表示与过去相反的愿望或事实。根据Baker的观点,过去式可以用来作为“违反事实的”(counerfactual)现在时的:“变体”(version);如果这种违反事实是更早的,则随之更进一步采用过去完成时的形式。这种变体也是认知语法中的入场元素。
例(7)If I had worked harder,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例(8)If I had got up earlier,I would have finished the task.
不难看出,以上两个例句中,助动词had的添加以及动词的ed屈折变化为整个小句的时间设置了背景,即发生在过去的过去。如果我当时努力学习了,我就会通过考试,可是实际情况是,我并没有好好学习,表示与过去相反的事实。同样,如果我当时早点起床了,我就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了,可是真实情况是我并没有早起,工作也没有完成。
(三) 与将来相反的虚拟式
按照认知语法的观点,英语动词的过去式被看成是“非真实的现在或将来”(unreal present or future)。因此,当表示与将来的事件相反的时候,也可以用动词的ed形式。
例(9)It will rain tomorrow.
例(10)If it rained tomorrow,I would not go to the park.
例(9)是真实存在的事实,明天会下雨。而例(10)中,tomorrow这个时间状语明确了说话人所要描述的是将来的情况,如果明天下雨,我不会去公园,但是明天下不下雨,这只是一种猜测,动词ed形式在这里用来表示未知的将来(unreal future),也是与现在情况一定距离的情况,因此,当要表示与将来情况相反的事实的时候,动词过去式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调动起交际双方的认知,进入认知场景。
五、 总结
传统语法对于虚拟语气教条般的描述使得语言学习变得了无生趣,困难重重。而认知语法的出现简化了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认知语法的入场理论注意到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动词的屈折变化的影响。通过以上例句,我们不难发现,虚拟语气以现在时为轴,通过动词ed变化来实現表现各种复杂的,抽象的时空关系,人际关系。而虚拟语气的时态的倒退原则使事件发生时间与当前认知场景永远保持着距离,这正好符合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Taylor,J.R.Cognitive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Langacker,R,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何桂金.论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的形式及其分类[J].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7(3):60-65.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教师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孟霞.概念整合理论评介[J].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
[7]王瑞杰.英语虚拟语气的研究:来自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的启示[J].2014,28(2):98-101.
[8]谢应光.认知语法中的时态[J].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1):96-102.
[9]Baker,C.L.1989.EnglishSyntax[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
[10]李国南.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认知模式[J].上海:外国教育与研究,2004(1):37-41.
作者简介:
郭俊兰,湖南省常德市,湖南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