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风中云 摄影_陈健(署名除外)
与所有依靠在长江身旁的城市一样,镇江的命运与这条江休戚与共。城中山不高,却成犄角之势俯瞰长江,相比江南其他地方,镇江多了一些快意恩仇。千年来,历史硝烟从未离开过这里,镇江人如何开凿文明,如何抵抗殖民,都一一留下了痕迹。
“浩荡、哀殇、孤寂。”从镇江博物馆走出来时,在去向西津渡老街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跳出一连串的形容词。如今,镇江已经难觅省会的荣光,这座城市崭新的和背弃的同时存在。江北那头此时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江南这头并不像对岸那般人头攒动,只有稀稀落落的老年旅游团,以及一些当地做晨间操的老人家,整座城市的年轻气息似乎全部隐藏起来。或许这才是镇江真正的面貌,并未被外界过多干扰、宣传。
大江大河起波澜
镇江
今天的镇江像一位隐士,不为人知,不为人追捧。只有在诗歌里,从王昌龄到王安石到柳永,无一例外深陷在山河永固、江岸离别的愁绪中。诗人们在此感悟宦海沉浮。王安石在京口吟咏“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他的宰相改革事业,是得意还是失意?不得而知。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心照耀至今。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也长眠在北固山下。镇江对他们而言,并不是轻盈的梦,后者将人生极致的情感留给了前者。
只有来这里慢慢走一遭,才能体会为什么一百多年前,英国驻港总督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会那样重视镇江,他写道:“扬子江上的这座城市,每年开春都有大量的船舶将粮食和大量物品运到北京,我们只要派遣小小的舰队占领这座城市,远比那些边疆要地或者大城市,更有价值。”千古兴亡,江水并没有截断了大地,彼岸和此岸互为边缘。在镇江这些天,我有一种重新复习学生时代语文课本的错觉,那些赫赫有名的诗词和历史典故时常涌现。跟着那些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生活轨迹,探寻他们在镇江曾经留下足迹与创作的地方。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地感动,见证历史的那一刻,的确首先打动了自己。
摄影_甘棠
镇江金山寺建于东晋,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就是镇江的标志。原本只是扬子江的一个岛屿,清代时与陆地连在一起。当年康熙登临金山顶峰,极目尽是大江水天相连,气势雄伟。
虽然至今金山寺悬挂的牌楼匾额上是康熙写的“江天禅寺”,但人们并不理会,依然称之为“金山寺”,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让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世俗与信仰交织的力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有趣的是,白蛇是虚构的形象,而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却是真实存在,在文学家们的笔下,他们二者是善恶的对立面,正如杭州与镇江,风光旖旎的南宋都城杭州的西湖适合发生凄美爱情故事,而恶浪滔天的抗金前线镇江的金山寺更适合斗法。
“一座建筑通常会捕捉一些东西,它会捕捉光,它会捕捉能量,它会捕捉梦境。”到了镇江,发现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和建筑对话,城市山林中的塔、楼、寺,编织成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光环,历史也往往是通过这些遗存的静默的建筑空间发声,让外界的人感知建筑的荣誉、力量、悲怆和脆弱。焦山是长江下游中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焦山寺庙楼阁建筑深藏在山林之中。山风掠过摩崖石刻,江南第一碑林与古炮台一同把时间凝固在那儿,仿佛听见了瘗鹤铭在笔底颤动的声音。站在北固山上,望着底下平静的江水,四月天南方潮湿的空气让一切都沾上了一层青绿色,偶尔才会有阳光闪现,光透过树影散射下来,温柔地将那些姹紫嫣红的鲜花的每一寸肌理都映照出,生命的力量隐隐在涌动。那一瞬间,即使与虚空对饮,也心甘了。天下第一江山,成就了辛弃疾诗词生涯的高光。天下大乱,英雄流离失所,那些乞丐和败兵在山下盘旋,辛弃疾的忧伤与豪情,赋予了北固楼新的色彩。
摄影_甘棠
镇扬汽渡,是243 省道重要的过江枢纽,承担着镇江到扬州越江运输车辆和两岸居民出行的渡运任务,是长江沿线车流量最大的公路汽车渡口。“京口瓜洲一水间”,但其实从北岸的瓜洲到南岸的镇江,不过10 分钟。随着一辆辆汽车驶上渡轮之后,“呜……”一声汽笛声响起,渡轮就开始缓缓离开。作为镇江人,镇扬汽渡是从小的记忆。今天,长江边一座润扬大桥,已经改变了人们过江时对汽渡的依赖。夕阳下,水天之间,渡江依然是江岸的日常。
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将镇江与中原地区连接,又沟通了杭州。南北方的融合,把镇江人的口味也调和得独特起来,锅盖面是其中之一。靠江吃江,镇江人把一腔热情全给了江鲜,吃鱼是镇江人的生活日常,而长江镇江段的河鲜构成了“鲜”的极致。品尝江鲜最好的季节是清明节前后,刀鱼、河豚和鮰鱼成了主角。
镇江溶入千古兴亡,历史大幕在这边接连上演。公元208年,铁瓮城修建完毕,居山而临江,四面做得非常牢固,孙权把治所迁到这里。孙刘联盟达成一致抗曹,由此而发一场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自此,镇江成为政治、经济、军事的重地。西津渡更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这处渡口,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上义渡和救生的地方,西津渡外,白浪滔滔,西津渡上,义渡救生,当年行色匆匆的过江客,穿过昭关石塔时,总会把感恩的目光投向西津渡的救生会旧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