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露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个人精神的疆域是否深广,取决于他关注的人与事的领域有多广博;他拓展的领域愈广阔,他思维的格局便愈开放。沈从文先生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学生参与当下,产生对当下文化的独到见解、对未来的思考,烛照己身的不足并寻找自我成长的路向,才能更好地成长。
当代中学生的天然优势在于,他们有热情、有勇气,熟谙新科技、新媒介,对于生命和世界开始有了认识与探索的内在需求。然而囿于现实和自身,在走向生命独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广阔生活的体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接触,他们的思想也容易导向幼稚和狭隘。他们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宏大历史,还有当代生活中的涓涓细流;需要铭记的不仅是往圣先贤,还有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以及塑造自己人格的人,那些与自己生活发生直接关系的身边人。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这样的有心人:通过走近身边的普通人,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学会“理解之同情”:了解生活的真实中的无奈,无奈后的隐忍,隐忍中的善良,这也是“当代文化参与”的应有之义。
鉴于此,我们设计了“身边的陌生人”活动:通过阅读、书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各自发挥专长,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采访对象,完成调查研究,设计采访计划并实施;在获得各类采访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一篇纪实文学写作。
为完成此项学习任务,学生需要掌握人物采访和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语言的实际运用不仅仅在于书面,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言语活动,还可以获得言语实践的锻炼。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学生需要持平等、尊重的人际交往立场,以及既理解他人又保持自我的理性思维品质。在对问题的发现、对现象的审视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认识。
此项设计旨在将语文学习与日常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将生活中的言语实践与文学语言创作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言语实践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内容,在参与中我们会提醒学生力避粗俗和肤浅;文学语言创作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和深入的思考。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判断,树立自觉远离快餐时代大众文化中的低俗内容的意识,建立既符合当代文化特点、又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追求。
这一案例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能在历史风貌和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把握教材相关篇目的内涵和思想;并能结合具体语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人物、主题、语言表达的感受和评价。
2.能恰当地运用口语交流完成采访任务,能恰当地运用书面语写作纪实文章。
3.以课内学习为起点,拓展阅读视野,设计采访过程,完成写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作品、采访对象及当代生活的理解。
4.关注并思考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放开胸怀,坦诚相待,关注和发掘生活中“陌生人”拥有的令人感怀的品质,向历史和文化的缔造者、建设者方向去成长。
二、学习任务
1.阅读《王选的选择》《包身工》。将教材作为学习的核心,使学生的学习有具体的凭借,有可依托的范本,保证课内课外学习的有机衔接。
2.理解“身边的陌生人”的含义。这是保证后期学习的关键环节。“身边”指向范围,而“陌生人”指向认知和体验。二者相合恰在于学生的眼光转向现实生活中被不自觉忽略的人,以此作为切入当代生活与文化的契机,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延展开。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由内在产生。借用其学习成果,满足其成就感,进而唤起学生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激发他们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勇气,从而保证他们具有参与活动的基本动力。
3.设计并实施采访任务,保证实录的完整准确。做好采访前期准备既是对后期活动的保障,也是在培养学生根据采访对象设计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的能力。书面表达和日常交流都是语言运用的组成部分。设计采访问题,兼顾二者,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体现。照片资料、声音资料是后期文学创作的重要依凭,采访实录是后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对采访过程的细致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的保证,借助以上三者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求真的创作观念和坦诚尊重的交流立场。
4.拓展阅读,以采访实录为基础,完成文学创作。将采访实录转化为文学创作是将言语转化为语言的重要过程,从中可以获得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文学创作,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和精神引领。
5.讨论并修改作品,完成后记。修改作品的过程中,精巧构思,锤炼语言,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利用后记,促使学生反思,从而既实现自我认同,又推动深刻内省,并将对活动的认识从学习任务的实现推升到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入思考。
三、学习资源
1.学习篇目:《王选的选择》《包身工》
2.推荐书目:《弄堂风流记》(《新闻周刊》周刊部),《出梁庄记》(梁鸿),《中国精神》(王宏甲)
四、操作程序
課时:20课时
第一阶段:预热(2课时)
1.阅读《王选的选择》《包身工》两篇文章,勾画语句,划分层次,并概括文章大意。
2.交流阅读感受。注意比较两种不同的文体,体会作者在对中国社会深入思考时,表现出的不同风格。启发学生对新闻采访及社会纪实的关注和思考。
3.完成读书笔记,设计引导性写作题目,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继续展开思考。
4.下发活动调查表。调查内容: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最希望采访的且具备可行性的对象是谁?最想提什么问题?也可以简述选择该对象的原因。
第二阶段:启动和结组(4课时)
1.讲评读书笔记。推出“身边的陌生人”活动,并启发学生理解“身边”和“陌生人”的具体含义,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本次语文学习的深刻意义。
2.学生自由结合组建小组,统筹安排。适当分工,发挥个人的特长,如沟通、组织、写作、记录等。下发活动日程安排表,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和完成时间点。
3.学生确定采访目标。观看电视采访节目的视频片段和教师推荐的阅读材料。开展讨论,围绕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对策,比如以下问题:
(1)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次活动的意义何在?你的故事到底要讲什么?跟人的生存状况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时下最持久和最具有普适性的问题?要用什么办法,才可以让读者从某个人的具体生活中看出这些问题?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经验和眼光出发,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读者更好的理解?
(3)你的故事背后还有什么未被讲出的背景故事吗?这个故事的结尾,会不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4.学生讨论本小组的采访计划,形成书面文字。利用课下时间开展对采访对象的背景调查和初步接触。
第三阶段:采访(3课时)
1.教师下发优秀采访计划案例。学生阅读、评价,或提出疑问。教师邀请采访计划设计者谈谈设计思路。教师针对其中的优缺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各小组交流前期与采访对象的接触结果以及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其中的共性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各小组依据班级讨论和教师指导,重新调整本组的采访计划。
3.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采访注意事项:
(1)在征求采访对象同意的前提下,为采访对象拍摄照片;拍摄采访场景留存备用。
(2)采访全程录音,录音文件应交采访对象备存一份。
(3)采访完成后,根据录音资料,将录音整理为采访实录,实录要求尽可能完整呈现当时采访的言语内容。不作任何主观删改(目前可利用语音识别软件来实现文字转换,但必须经过认真校对)。
第四阶段:创作(4课时)
1.教师重新讲授预热阶段学习的教材篇目,组织学生讨论: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取得了什么效果?选取学生采访实录中的片段,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运用以上方法将其转化为文学创作。
2.小组对本组的采访实录进行研读,商讨如何开展创作。教师分组予以指导。教师总结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议,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依据。
3.学生课下完成作品创作。教师尽快给予评价,并将学生作品中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来,提出解决办法,督促学生阅读借鉴其他小组的作品。
4.教师课下约谈各小组,给予个性化指导。
第五阶段:修改(3课时)
1.教师选择学生作品,组织学生阅读并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和修改建议。
2.教师总结修改建议。其他小组针对作品制订修改方案,课下完成作品修改。
3.教师挑选三个小组,分享本组的修改方法和修改成果。学生完成后记。
第六阶段:评价(4课时)
1.学生阅读各小组作品,既对本组作品作出评价,也至少给其他三个小组的作品作出评价。评价应真诚、坦率、充实。
2.由各小组组长及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依据学生的评价和各组组长的阅读体会设立奖项,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最终结果,并协助评选委员会完成颁奖仪式。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思考境界和认识水平。
4.学生完成活动反馈调查表,对本次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提出意见、建议。
五、评价建议
评价计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六、教学反思
活动中,学生由于对纪实文学比较陌生,因而在后期对实录文字进行文学转化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困难。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在于,采访是—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匮乏,因而往往难以驾驭采访过程,造成采访内容不够理想。即使采访对象高度配合,也有可能因为学生问题设计的经验不足,导致采访实录中的内容过于狭窄单一。在采访前,教师应该尽可能带领学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提供更加多样的文本,使学生在后期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从实践经验来看,很少有一次采访就能成功的小组,而且往往是经历过一次以上采访的小组,其创作的质量也普遍较高。这恰恰证明了此任务群的实践价值: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在實践中反复操练才能提升。但这样也会增加实施的难度,例如怎么获得采访对象的认可等。因此在活动设计中,应该增加一个关于如何设计实施二次采访的环节。
小组交流和分工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各自的特点不同,但未必一开始就能够真实地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在小组结合的方式和分工上,教师不要完全放开,应该细致了解,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释放出自己的潜力。
对于采访和调查,教师—方面是指导者,一方面也应该是学习者。指导者的重点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于与各小组之间的个性化交流。教师在活动推进的全过程中,要保持对学生的关注,随时反馈,常常指点。学习者的姿态则表现在谦虚的心态和不断更新知识与能力的努力上,在活动推进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