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崔明轩
就在美国全力打压华为之际,台湾当局针对所谓“经由台湾洗产地的疑虑”,于16日通过“贸易法”修正草案,未来如果产品来台“洗产地”,罚金最高涨到300万元(新台币,下同)。与此同时,民进党还着力打造所谓“非红供应链”,矛头直指大陆。
台湾“行政院”16日通过“贸易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据中时电子报报道,依照草案内容,厂商及产证签发单位违反“贸易法”禁止行为的罚款,从现在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提高到6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厂商未经许可输出战略性高科技货品到伊朗、朝鲜、中国大陆等管制区,罚金从现在的150万元以下,提高到300万元以下。同时新增“吹哨条款”,鼓励民众对“洗产地”案件进行检举。
台“行政院长”苏贞昌16日称,不能让台湾陷入中美贸易纠纷,同时更要保持MIT(台湾制造)品牌的好口碑。台“经济部”称,有部分业者将中国大陆货品运至台湾、并以“台湾制造”的名义再输往美国,规避美国对大陆货品课征的额外关税;也有业者将台湾产证用于大陆货品,规避外国对大陆课征的反倾销税,导致欧盟对台湾厂商及货品展开调查,影响贸易秩序及台湾商誉。“经济部次长”曾文生称,“财政部”资料显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共查获5起产地标示不实或报单产地申报不实,其中在保税区、自贸港区、课税区里都有,另外还有十多起牵涉到文件变造或伪造产证,已移送调查部门侦查。
在打击所谓“洗产地”的同时,民进党当局还在打造“非红供应链”。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政务委员”龚明鑫15日称,美国对中国大陆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提高到25%后,台商回台更积极,而有些大规模组装无法回台的台商引发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关注,它们正跟台当局接洽,希望可以到当地设厂,形成“非红供应链”,取代台商过去在中国大陆形成的“红色供应链”,所以“台湾不要小看自己,未来可扮演国际性关键角色”。龚明鑫还称,台当局正以“五加二产业”作为未来20年的重要经济基础,即通过亚马逊、谷歌等在台湾成立研发中心,或发展智能制造、新的能源经济等,形成新的供应链,因此此时很重要的是新的供应链不能混淆,不能有“洗产地”,否则所有努力功亏一篑。“经济部长”沈荣津16日称,“非红供应链”是新的策略思维,台湾厂商应定位在“核心高阶制造”。至于台湾会不会跟进也禁用华为,他回应称,“这部分行政院正在进行评估”。有岛内官员称,台湾本地供应链虽然品项完整,但产能有限,不适合大规模产品组装,因此未来留在台湾的厂商仍将以高附加价值的零组件或高端产品为主,东南亚则被视为大规模终端产品生产基地。
不过,台当局的“宏伟规划”很快就被打脸。据《中国时报》16日报道,针对和东南亚组“非红供应链”,“三三会”理事长许胜雄称,要把产业链建立起来需要的因素很多,其中牵涉到技术面就有投资的问题,而当局在资金方面是不是充裕?有些生产线没办法自动化,需要人力,当局是不是允许零组件工业能招到更多作业员?这些都需要很精致的规划,“太粗糙地用口号或理想,就想完成产业架构建立,有困难”。他直言,大陆这几十年来,产业链建立得非常完备,要从大陆移出困难度很高。“工商协进会”理事长林伯丰也称,贸易战延烧,对台湾实质上是不利的,但大型工业要回台有困难,尤其台湾“五缺”(指缺水、缺电、缺地、缺才、缺工)改善程度还不够,对电子业影响更大。
有台媒称,蔡英文在政治上大力操作“反中”“抗中”议题,拉抬低迷民调,近日更把应对贸易战而回流的台商当成拼经济的政绩,实在短浅。这些回流台商主要出口地是美国,但美国只占岛内出口的一成多,远不及主要出口市场大陆和香港的近四成。这绝对不是台湾发展经济的正确道路。分析同时提到,如果无法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或多边机制,再多台商回流也得面对关税或非关税障碍。蔡英文自诩“台美关系史上最佳”,但美国猪肉和牛肉进口、基因改良食品进入校园等农业问题一日无解,台美自由贸易协定就难以突破,想参与区域整合更非易事。尤其不能不警觉的是,一旦美国总统特朗普持续加码关税战对岛内相关供应链的冲击。此外,大陆不只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贸易战恶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冲击恐怕更甚于其他地区,“蔡政府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