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柏林,徐略勤,王 龙,李钟雄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74)
斜拉桥根据塔、梁、墩结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漂浮、半漂浮、塔梁固结和刚构等4种体系。其中,半漂浮体系受温度、收缩和徐变的影响较小,基本周期较长,有利于耗能减震,在大跨斜拉桥中应用最广泛[1]。研究表明,斜拉桥的抗震薄弱环节主要出现在主塔、边墩、基础以及支承连接部位[2-3]。主塔与桥墩不同,由于其高度大,轴压比高,延性较低,且受高阶振型的影响,采用延性设计比较困难。此外,主塔抗震薄弱部位常位于塔底,一旦进入塑性,塔顶残余变位很大,震后难以修复[4]。因此,国内外规范都指出主塔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应保持弹性[5-6]。在纵桥向,大跨半漂浮体系斜拉桥在强震下梁端容易产生较大的纵向位移,导致伸缩装置的破坏,引发主梁与相邻跨引桥的碰撞,造成落梁震害。为了同时实现保持主塔弹性状态并防止主梁与引桥碰撞的目标,增设粘滞阻尼器是最常见的做法之一[7-8]。在横桥向,主塔处一般设置抗风支座以制约塔、梁相对运动,边墩处也往往设置横向限位装置,由此导致桥梁横向刚度很大,边墩及其基础因此成为抗震薄弱部位[9]。为了降低边墩及其基础的地震反应,可在边墩处设置横向粘滞阻尼器。可见,不论从纵桥向还是横桥向来说,阻尼器布置方式及其参数优化都是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某新建的半漂浮体系斜拉桥为背景工程,从粘滞阻尼器耗能原理出发,分别就粘滞阻尼器在桥梁纵、横向减震体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本文在综合考虑塔、墩、支座等关键构件抗震能力的基础上,探讨阻尼器数量和参数的优化,以期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粘滞阻尼器一般由活塞、油缸及节流孔组成,利用活塞前后压力差使油流过节流孔产生阻尼力,如图1所示。粘滞阻尼器的阻尼力与相对速度的关系可表达为:
(1)
图1 粘滞阻尼器构造图
某新建半漂浮体系斜拉桥跨径布置为(30+75+220+75+30)m,全长430 m,为双塔双索面组合梁结构,如图3所示。H型钢筋混凝土索塔承台以上高80 m,塔柱为矩形空心截面。主梁为双边“工”字型边主梁与桥道板的组合断面,桥宽31.6 m,中心线高3.16 m,混凝土桥道板厚28 cm。两侧边跨分别设一个辅助墩和过渡墩,其中辅助墩为分离式双柱,过渡墩为三柱式排架墩。在初步设计中,主塔处布设两个单向球钢支座;辅助墩处布设两个双向球钢支座;过渡墩处布设双向+单向球钢支座,如图4所示。
图2 粘滞阻尼器力学特征
图3 斜拉桥立面布置图(单位:m)
图4 初步设计的支座布置
采用SAP2000建立全桥有限元分析模型,如图5所示。主梁、索塔、辅助墩和过渡墩都用空间梁单元模拟,并考虑受压构件的二阶效应;斜拉索采用只受拉空间桁架单元模拟,按Ernst公式修正垂度效应[1],并考虑恒载初始内力引起的几何刚度影响;桩-土共同作用采用6×6集中土弹簧模拟,弹簧刚度系数根据m法计算得到;球钢支座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模拟活动方向的滑移摩擦效应,如图5所示;粘滞阻尼器采用Maxwell计算模型[10];体系阻尼采用Rayleigh模型,阻尼系数取3%[5]。
图5 全桥动力分析模型
根据地震安评报告,罕遇地震对应的峰值加速度为0.25g。地震动输入有两类,其一是安评提供的3条人工地震波;其二是3条实际地震记录,并采用小波变换来匹配场地设计反应谱,地震波及匹配情况如图6所示。在非线性时程分析时,采用纵向+竖向、横向+竖向的地震输入方式,其中人工波的竖向地震根据细则[5]采用水平地震折减的方式获得;实际波的竖向地震直接采用实际竖向地震记录。后文分析结果的包络值按6组波的平均值来考虑。
图6 地震波及匹配情况
按照初步设计,主梁在纵桥向为半漂浮体系,其地震惯性力主要通过拉索传递至索塔,辅助墩和过渡墩分担较小。因此,阻尼器在纵桥向所起的作用是限制主梁位移,防止球钢支座变形超限,同时降低索塔的地震响应。基于此,阻尼器在纵桥向主要布置在主梁与索塔交接处,考虑造价、外形体积和便于布置等因素,阻尼器性能参数不宜过高,本文分析了3种布置方式,即分别在塔梁交接处布置1个、2个、4个纵向阻尼器,阻尼器参数分别取ξ=0.5和C=5 000 kN/(m/s)ξ。为便于表述,后文将3个工况简称为“纵-1阻尼器”、“纵-2阻尼器”、“纵-4阻尼器”。
前期分析表明,按照初步设计,主梁的横向地震惯性力主要由索塔和过渡墩承担,辅助墩由于布置双向支座,参与程度很低,导致两侧过渡墩在横桥向无法满足抗震要求。可见,本桥横向抗震问题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过渡墩横向抗震问题,本文分析了3种布置工况:1)在过渡墩双向支座的那一侧布置阻尼器;2)在过渡墩的两侧都布置阻尼器;3)将初步设计中的单向+双向支座改为2个双向支座,然后在两侧都布置阻尼器。阻尼器参数初步取ξ=0.6和C=3 000 kN/(m/s)ξ。为便于表述,后文将3个工况简称为“横-DX+SX单侧”“横-DX+SX双侧”“横-SX+SX双侧”。
前期分析对桥梁抗震薄弱环节进行了判别,限于篇幅,本文重点探讨过渡墩墩底截面、塔底截面和球钢支座的抗震能力(辅助墩由于设置双向支座,抗震富余量较大,未予考虑)。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进行纤维离散建模,并开展轴力-弯矩-曲率分析,可得到每个截面的初始、等效和极限抗弯能力(分别对应构件的无损伤、可修复损伤和局部破坏3个状态),计算方法详见文献[2]。由于桥梁在立面布置上对称,表1列举了左半侧各关键构件的抗震能力,后文也以该侧(即图3中的1#墩、2#墩和3#塔)进行分析。
表1 各构件的抗震能力
为便于描述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后文采用减震率进行对比分析,其定义为:
(2)
式中:β为减震率;Enone为无阻尼器时桥梁的地震响应;Edamper为设置阻尼器后桥梁的地震响应。
在纵桥向,本文重点以过渡墩底截面S2和塔底截面S4为内力分析对象,以塔顶、梁端和支座为位移分析对象,计算结果见表2—3。
表2 3种方案地震内力对比
表3 3种方案地震位移对比
由表2可知,不同阻尼器布置方式对索塔内力响应的减震效果非常明显,但对过渡墩和辅助墩(限于篇幅,辅助墩的结果未列出)的影响很小,几乎可忽略。随着阻尼器数量的增加,索塔内力的减震率不断增大,如塔底S4的弯矩减震率由1个阻尼器的13.0%增大到4个阻尼器的51.1%,而1#墩底S2的弯矩减震率仅由0.9%增至3.2%;剪力的变化规律也类似。结合表1可知,在无阻尼器情况下,索塔将进入“局部破坏”状态;当设置4个阻尼器时,索塔才能保持“无损伤”状态。
由表2可知,不同阻尼器布置方式对各构件位移响应的减震效果也非常明显。无阻尼器时,塔顶位移为374.9 mm,桥塔和过渡墩处的支座变形分别达267.1和325.1 mm(辅助墩上的支座介于这两者之间,限于篇幅没有列出);当设置4个阻尼器时,塔顶位移降至122.4 mm,减震率达67.3%,两处支座的变形分别降至77.5和129.9 mm,减震率分别达71.0%和60.0%。结合表1可知,不设置阻尼器将导致过渡墩处的支座变形超限,引发支座破坏;设置1个阻尼器或多个阻尼器都可保证全桥支座的抗震安全。
综合考虑造价和抗震安全,本桥在纵桥向建议在塔梁交接处布置4个阻尼器。
前期分析表明过渡墩是本桥横向抗震的薄弱环节。由于过渡墩处支座布置在横桥向上不对称,框架墩的3个立柱受力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文对这3个截面均予以分析,计算结果见表4—5及图7。
由表4—5可知,在初步设计的支座布置下,在过渡墩处设置单侧和双侧阻尼器对各构件几乎没有减震效果。结合表1可知,不论是否设置阻尼器,过渡墩3个立柱都将进入“可修复损伤”状态。若将过渡墩支座布置由DX+SX改为SX+SX,并布置双侧阻尼器后,过渡墩弯矩和剪力响应会大幅下降。相比无阻尼器时,S1~S3截面的弯矩减震率分别为34.8%、37.8%和36.5%。结合表1可知,此时过渡墩将保持“无损伤”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过渡墩约束方式的改变对索塔地震响应几乎没有影响。
由图7可知,在初步设计的支座布置下,不论是否设置阻尼器,过渡墩单向支座的剪力都大大超出其抗剪能力(见表1),且阻尼器几乎不起作用,其原因在于阻尼器发挥功效有赖于其冲程速度(见公式(1))。由于单向支座的存在,主梁在过渡墩处的横向运动受到限制,其相对于墩的速度很小,因此阻尼器无从发挥作用。索塔处的支座剪力同样超出其抗剪能力,即使改变过渡墩支座布置后,也没有明显改善。由于索塔处设置了横向抗风支座,可有效地分担球钢支座的横向剪力,限于篇幅,本文不作重点介绍。过渡墩的抗震性能得到大幅改善,但其支座变形达69.1 mm,超过了表1中50 mm的变形能力。为此,后文对阻尼器性能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以控制过渡墩支座的横向变形。
表4 3种方案地震弯矩对比
表5 3种方案地震剪力对比
注:由于改变了支座布置,“横-SX+SX双侧”中过渡墩处已无单向支座,因此其支座剪力为摩擦力。
图7 3种方案支座剪力对比
由公式(1)可知,粘滞阻尼器耗能能力与性能参数C和ξ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针对4.2节中的“横-SX+SX双侧”工况开展阻尼器参数优化分析,以讨论阻尼器性能参数对桥梁减震率的影响,同时确定保证桥梁抗震安全的合理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为了降低计算量,采用逐一优化方式来选择参数,首先保持C=3 000 kN/(m/s)ξ不变,分别令ξ=0.1,0.2,0.3,……,0.9,由此确定最优ξ值;然后保持ξ值不变,令C=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 kN/(m/s)ξ,由此确定最优C值。由表4—5可知,过渡墩上阻尼器布置方式对主塔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本节重点分析过渡墩及支座的地震响应。
如图8所示,随着阻尼指数ξ的增大,过渡墩3个立柱的弯矩和剪力响应都经历了先减后增的过程。当ξ=0.7时,过渡墩内力最小。如图9所示,过渡墩支座的横向变形随阻尼指数ξ的增大而增大,满足支座容许变形时,ξ取值不能超过0.3。结合表1可知,当ξ=0.3时,过渡墩仍处于“无损伤”状态,因此阻尼指数的最优值取ξ=0.3。
图8 ξ对过渡墩地震内力的影响
图9 ξ对过渡墩支座横向变形的影响
由图10—11可知,随着阻尼系数C的增大,过渡墩内力单调增大,支座变形则单调下降。根据表1,若要保持过渡墩处于“无损伤”状态,且支座变形低于其容许值,那么阻尼器的优化参数应取ξ=0.3、C=3 000 kN/(m/s)ξ。在此参数下,过渡墩3个立柱的墩底弯矩分别为19 841.44、22 391.15、19 995.722 kN·m,均低于“无损伤”状态的弯矩;支座横向变形为47.4 mm,也低于50 mm的容许变形。
图10 C对过渡墩地震内力的影响
图11 C对过渡墩支座横向变形的影响
本文针对某新建半漂浮体系斜拉桥,通过纵、横桥向阻尼器布置及其性能参数的优化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在初步设计的支座布置下,主梁在纵桥向为半漂浮体系,其地震惯性力主要通过拉索传递至索塔,辅助墩和过渡墩分担很小;而在横桥向,主梁地震惯性力主要由索塔和过渡墩承担,辅助墩由于布置双向支座,参与程度很低。
2)在纵桥向,如果不设置阻尼器,索塔将进入“局部破坏”状态,过渡墩支座的纵向变形超限。当在塔梁交接处布置4个阻尼器时,索塔可保持“无损伤”状态,支座变形也低于容许值。
3)在横桥向,若保持初步设计的支座布置,那么不论是否设置阻尼器,过渡墩都将进入“可修复损伤”状态,且阻尼器作用很小。将过渡墩支座布置由DX+SX改为SX+SX,并布置双侧阻尼器后,过渡墩地震内力会大幅下降。
4)在横桥向,过渡墩上支座和阻尼器的布置方式对索塔地震响应几乎没有影响。随着阻尼指数ξ的增大,过渡墩地震内力先减后增,而支座变形则单调递增;随着阻尼系数C的增大,过渡墩地震内力单调递增,而支座变形则单调下降。为了保持过渡墩处于“无损伤”状态,且支座变形低于容许值,那么阻尼器的最优参数分别为ξ=0.3、C=3 000 kN/(m/s)ξ。